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2022年11月8日,在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中國寶武馬鋼軌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數字車輪智慧工廠,機械設備在吊運成品車輪。
時至2022年末,央企重組再現大動作。2022年12月21日,國務院國資委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寶武”)與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鋼集團”)實施重組,中鋼集團整體劃入中國寶武,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業第一例集團層面的戰略性重組,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際的一次重組動作。業界認為,此次重組對于優化我國鋼鐵工業布局、提升鋼鐵產業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
作為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的重要領域,鋼鐵行業是有著瘦身健體需求的代表性行業之一。
業內觀點認為,我國鋼鐵行業總體上存在散、弱、小的局面,需要大的龍頭企業來進行整合,適當提高集中度,借此實現產業升級。在面對上游鐵礦石企業,特別是海外企業時,能具有更強的話語權、議價權,避免內部惡性競爭。
2022年2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鼓勵鋼鐵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改變部分地區鋼鐵產業‘小散亂’局面,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中國報道》記者觀察到,近幾年鋼鐵行業聯合重組動作頻頻,尤其2022年可謂一個“大年”。例如,2022年4月25日,江西國控與中國寶武簽署國有股權無償劃轉協議,江西國控將向中國寶武無償劃轉其持有的新鋼集團51%股權。此外,鞍鋼重組凌鋼、沙鋼收購南鋼等消息也紛紛傳來。
而此次中鋼集團并入的中國寶武,6年前也由重組而生。2016年12月,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聯合重組后,中國寶武問世。此后,中國寶武便基本上以一年并購一個千萬噸級鋼鐵企業的速度,相繼重組了馬鋼集團、太鋼集團以及新鋼集團等企業。版圖不斷擴大帶來規模效益有著清晰的時間線:2020年中國寶武以1.15億噸的鋼產量實現“億噸寶武”的歷史性跨越,摘得全球鋼企之冠;2021年粗鋼產量近1.2億噸,繼續居全球之首;2022年6月,中國寶武由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時間回到2014年9月,由于鋼鐵產能過剩及管理經營不佳,中鋼集團開始出現債務違約。2020年10月,國資委決定由中國寶武對其進行托管。
“中鋼集團整體劃入中國寶武,既是對中國寶武托管中鋼集團工作的認可,也是進一步優化二者資源配置、增強業務協同的新部署。”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原來的托管狀態下,中國寶武給予中鋼集團發展支持,幫助其實現了脫困發展。此次重組也表明,鋼鐵行業的整合已由產能整合向產業鏈整合發展。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寶武與中鋼集團具有很強的產業互補與協同性,雙方的戰略重組不僅可以對中鋼集團紓困,更能助力寶武集團的產業鏈協同發展。專家表示,寶武集團近年來持續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對于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鋼集團并入中國寶武并非個例。2020年,我國啟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為進一步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提供了具體施工圖。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作為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國企戰略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不斷發力。
在2022年6月17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相關成績單得以披露。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共完成26組47家央企的重組,并根據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要,新組建、接收國家管網集團、中國星網等9家央企,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筑、水運、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稀土、物流、通信鐵塔、油氣管網、電氣裝備等領域資源整合取得重要成果。

每一個完成重組整合的央企都代表著一個鮮活的改革樣本,也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改革路徑。據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橫向合并”戰略性重組、“縱向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專業化整合3種重組方式。
從已重組的央企來看,據《中國報道》記者不完全梳理,前述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2016年重組成立中國寶武、“劃長江為界”的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2019年重組成立中國船舶,以及2015年由“南北車”重組而來的中國中車,均是行業翹楚強強聯合的范本。
央企重組大戲中的縱向聯合典型當屬“兩核”合并。該項重組實施于2018年1月,重組前,中核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核電站建設和運營商,主要從事核軍工、核電、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核環保工程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建設和生產經營,以及對外經濟合作和進出口業務。中核建則主要為國內的核電工程、核能利用和軍工工程提供工程承包建設和服務。二者屬于產業鏈不同環節,重組后更為有力地整合了上下游資源。
在專業化整合方面,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如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組建的9家企業大部分由此而來。整合中重稀土資源組建中國稀土集團,統籌中央企業相關資源組建中國星網,整合油氣管網資源組建國家管網集團……整合組建后,中國稀土集團護航重要戰略資源安全,中國星網集團助力通信產業發展,國家管網集團支撐油氣保供能力持續增強。
根據國資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亦有數據顯示,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從2012年的65家增長到2022年的99家,通信、電力、建筑等行業企業有關效率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日前,彭華崗在第五屆中國企業論壇上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大力破除了一批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解決了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國資國企發生了一系列戰略性、轉折性、根本性的重大變化。
改革沒有完成時。彭華崗指出,重組只是第一步,還要高度重視融合工作,不僅要做到資本合、資源合、組織合,還要做好思想合、戰略合、管理合,實現“1+1>2”重組效應。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撰文表示,三年行動是運動式的,也是有益的、有效的,但對于新形勢、新問題要作出新判斷,拿出新措施。比如,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是公司治理,包括所有權、經營權、分配權和監管權,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國企改革工作時提及“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說的可能是以往圍繞所有權做文章做多了,對經營權沒有實現充分的放權、授權。
李錦判斷,國企改革新的邏輯框架正在形成,主要有八方面內容,即: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主題;以市場化經營為方向;以國企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分類改革為基礎;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并重;以公司治理為抓手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平臺;以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為保證;以企業家精神為動力。此外,還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導,在短期內實行新的頂層設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后第3天,國資委召開擴大會議,明確了下一階段國企改革的重點,指出要乘勢而上實施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鞏固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長效化制度化,深化分類改革,在新的起點上把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
資料來源: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