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洪武,張曉青,白 明,焦林波,吳 燕,馬 寧
北京市健宮醫院 麻醉科,北京 100054
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為常見髖部損傷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主要病因為骨質疏松引發的骨質量降低[1-2]。人工股骨頭置換術(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是臨床上治療FNF的重要方法,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肢體行動能力,且術后恢復快、安全性好[3]。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由于老年群體各器官組織及機能逐漸退化,且部分老年FNF患者合并基礎疾病,導致AFHR預后不佳[4]。付益計等[5]研究報道,完善老年骨折患者手術麻醉方案對保證其良好的預后十分關鍵,既往AFHR中常采取的椎管內麻醉在穿刺階段的體位擺放、移位等操作可能會引發患者劇烈疼痛,進而誘發應激反應,使患者基礎疾病惡化,影響治療進程。有研究報道,髂筋膜間隙神經阻滯(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可為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圍術期鎮痛,降低并發癥風險[6]。目前,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精進,超聲引導下的FICB技術日益成熟[7],但有關該麻醉方法的入路方式仍存在爭議,有待結合臨床實際進一步判斷。本研究擬觀察腹股溝韌帶下行FICB與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在老年FNF患者AFHR中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健宮醫院收治的106例FNF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根據相關診斷標準[8]、影像學檢查及臨床體征等確診為FNF,滿足AFHR適應癥且擇期完成手術;(2)美國麻醉師協會分級為Ⅰ~Ⅳ級;(3)年齡65~90歲;(4)手術全程操作時間≤4 h。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相關麻醉藥物不耐受或過敏;(2)急性感染期或確診為嚴重全身性感染疾病;(3)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或無溝通能力等;(4)凝血功能障礙;(5)嚴重惡性腫瘤疾病;(6)嚴重腦、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性疾病;(7)椎管內麻醉穿刺失敗。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每組各5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AFHR,術前禁食禁飲8 h,建立靜脈通道,常規監測心電圖、有創動脈血壓、氧飽和度與呼吸頻率,以及面罩吸氧等。兩組均為平面內進針。A組實施腹股溝韌帶下入路:患者仰臥,高頻線陣探頭(5~10 MHz)平行置于腹股溝韌帶中外1/3下方1~2 cm處,對闊筋膜淺層和髂深筋膜進行掃描,并確定穿刺點進針,在超聲引導下將22 G短斜面穿刺針由尾側向頭側進針,保證清晰的進針路徑,當針尖進入髂筋膜、髂腰肌間隙,回抽驗證無血后,輸注生理鹽水2 ml,觀察液體擴散情況,確認無誤后,再推注30~35 ml的鹽酸羅哌卡因(0.3%)。B組實施腹股溝韌帶上入路:患者仰臥,高頻線陣探頭(5~10 MHz)垂直置于腹股溝韌帶處(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連線中外1/3處),觀察并明確“領結征”(腹內斜肌與縫匠肌),探明髂筋膜定位穿刺點,在超聲引導下將22 G短斜面穿刺針由尾側向頭側進針,保證清晰的進針路徑,當針尖通過髂筋膜至髂筋膜間隙并回抽驗證無血后,輸注生理鹽水2 ml,觀察液體擴散情況,確認無誤后,再推注30~35 ml的鹽酸羅哌卡因(0.3%)。兩組阻滯完成20 min后行椎管內麻醉,根據腰椎CT結果選擇L2~L3或L3~L4行腰硬聯合穿刺,使用2.5 ml羅哌卡因(0.5%)完成腰麻,留置硬膜外導管,根據手術情況必要時硬膜外給予利多卡因和羅哌卡因。術后鎮痛:靜脈泵,氫嗎啡酮0.1 mg/kg,稀釋至200 ml,背景劑量4 ml/h,追加劑量2 ml/次,鎖定追加間隔時間15 mi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1.3 觀察指標
1.3.1 主要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穿刺前(Ta)、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前(Tb)、切皮前(Tc)、切皮后(Td)、術后即刻(Te)的疼痛評分,以及術后6 h、12 h、24 h的疼痛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評估,總分0~1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3.2 次要指標 (1)比較兩組Ta、Tb、Tc、Td、Te的心率變化。(2)比較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與術后轉歸情況(靜脈鎮痛泵用藥量、術后住ICU率、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出院時間)。(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手術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VAS評比較 兩組Tb時VAS評分低于Ta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c、Td、Te時VAS評分均降為0分。B組Tb時VAS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VAS評分比較評分/分)
2.2 兩組手術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心率比較 兩組Ta時心率高于Tb時,Tb時高于Tc時,Tc時高于Td時,Td時高于Te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Tb、Tc、Td、Te時心率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心率比較次/min)
2.3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VAS評分高于術后6、12 h,且術后12 h高于術后6 h,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術后12 h、24 h時VAS評分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評分比較評分/分)
2.4 兩組手術情況與術后轉歸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術后住ICU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靜脈鎮痛泵用藥量、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出院時間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手術情況與術后轉歸情況比較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B組發生嗜睡2例、惡心嘔吐1例、尿潴留1例、下肢靜脈血栓1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3%(6/53)。A組發生嗜睡3例、惡心嘔吐3例、尿潴留2例、下肢靜脈血栓4例、切口感染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6.4%(14/53)。B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出現退行性變化,易導致骨質疏松,當遭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時易骨折,其中,髖部骨折發生率較高[10]。FNF是較為常見的髖部骨折疾病之一,而FNF極易發生股骨頭壞死,若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會嚴重受損甚至喪失功能,嚴重時致死[11]。對于無嚴重手術禁忌證的老年FNF患者,早期接受AFHR治療十分必要。國外研究報道,對于行骨折手術的老年患者,術中麻醉方案如椎管內麻醉與全身麻醉在改善患者存活率、下床活動及并發癥方面的優勢相當[12]。而國內相關研究報道,與全身麻醉及腰硬聯合椎管內麻醉比較,FICB有望進一步提高麻醉效果,保障患者圍術期安全,特別是FICB在緩解術前疼痛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選擇合適的FICB入路方式十分重要[13-14]。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采用平面內進針,此進針法可保證穿刺針的穿刺全過程、針桿均處于超聲掃查面之內,使術者較直觀地觀察進針位置,有助于保障穿刺的準確性。經腹股溝韌帶下行FICB在臨床上應用較多,但仍有一定局限之處,包括麻醉藥物注射部位與目的神經之間的距離較遠,麻醉藥量隨之增加;另一方面,麻醉起效等待時間延長,可能導致疼痛無法及時緩解[15]。而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更貼合機體生理解剖結構,更易順利完成麻醉,因為腹股溝韌帶上方的髂筋膜阻滯阻斷股外側皮神經在骨盆區域、髂筋膜下方走行分布更穩定[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Tb時VAS評分均低于Ta時,表明髂筋膜神經阻滯可有效減輕體位擺放時的疼痛刺激,同時,Tb時B組VAS評分低于A組,提示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鎮痛效果優于腹股溝韌帶下行FICB。李振威等[17]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相符,可能原因在于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可有效擴散麻醉藥物至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使病變區域及手術創傷造成的疼痛感覺盡快受到阻滯[18]。本研究進一步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過程的心率變化,結果顯示,兩組心率變化為Ta>Tb>Tc>Td>Te,B組Tb、Tc、Td、Te時心率均低于A組,提示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患者的心率較腹股溝韌帶下者慢。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患者Ta時因疼痛產生劇烈生理應激反應,表現為心率升高,給予麻醉藥物后疼痛逐漸緩解至消退,應激反應減小后心率降低,而本研究中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鎮痛效果更顯著,患者心率值更低。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兩組VAS評分為術后24 h>術后12 h>術后6 h,表明隨術后恢復時間的延長,患者疼痛感逐漸增強,這可能與麻醉藥效逐漸消退有關。B組術后12 h、24 h時VAS評分均低于A組,且術后24 h靜脈鎮痛泵用藥量更少,表明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鎮痛效果更確切。本研究結果還發現,B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出院時間短于A組,這提示,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有助于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可能與該入路方式行FICB可有效控制患者疼痛、減輕生理應激反應、提高治療依從性等原因有關,患者得以早期開展康復訓練。于雙等[19]研究也提到,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復進程,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本研究還發現,B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提示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安全性更高,這可能也與本研究樣本選取量較小、時間跨度較大有關,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后續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完善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FNF患者AFHR術中實施腹股溝韌帶上行FICB能夠有效減輕其疼痛,減緩術中心率,并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安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