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崔崔崔
展覽“分子美學”是基于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種子基金”資助項目:未來新媒體藝術理論研究中心的探索與建構——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專著的編譯項目開展的學術活動。
本項目以編譯出版來自國際著名的德國卡爾斯魯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出版的學術著作《分子美學》為核心內容,著作《分子美學》是 2011年和 2013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舉辦的展覽“改變世界的分子”及研討會的后續產物。展覽和研討會邀請了多位藝術家和科學家參加,并為此著作撰寫新論文,旨在通過《分子美學》這本著作帶領廣大讀者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感知分子世界。該書是由七個章節構成的,分別探討了在分子研究與藝術相關領域基于美學邏輯的聯系。
基于此上,本展覽旨在探討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通過藝術家和科學家創作的作品來揭示分子內部無法看到的復雜之美。展覽展出的作品涵蓋了著作《分子美學》中具有代表性的視覺影像、互動裝置、繪畫、攝影、聲音等形式的新媒體作品,綜合呈現一次新媒體關于分子研究與藝術相關領域基于美學邏輯的對話。展覽通過詳盡文獻資料的展示,旨在展示藝術在幫助人類科學技術進入到不可視和未知領域時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從而著重強調美學或藝術的思考方法和想像力。為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和從事科技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各自所從事的事業。為推進我國科技可視化和科技美學教育與實踐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研究樣本,從而促進科技和藝術相互融合不斷發展,在新時代創造新的更大奇跡和成就。

1. ?Gustav Metzger,《太空中的地球》,1966,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2.?HA Schult,《生物動力學景觀和士兵》,1972,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關于《分子美學》
分子科學理論,研究技術與傳統美學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案例分析,講述它們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支持而共同進化的。

3.?Kenneth Snelson,V-X,1968,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4.?Steve Miller,《信號接力》,2003,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5.?Peter Sedgley,《視頻光盤》,1969,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6.?Peter Sedgley,《視頻光盤》,1969,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1. ?David S.Goodsell,《髓鞘》,2009,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3.?Drew Berry,《中空》,2010,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關于《分子美學》
介紹了與之相關的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和他們在藝術表達上如何展示對分子科技的美學認知,以及技術的發展對世界認知所帶來的影響和思考。

4.?James K.Gimzewski &Victoria Vesna,《零@波功能》,2003,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關于《分子美學》
通過具體案例的設計和制作過程,詳細分析和闡釋科技理論向藝術轉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具體的技術手段、邏輯及原則,以及最終展現藝術成品的狀態等,為讀者提供了完整的思考方式和參考路徑。

5.?Helga Griffiths,《嗅覺分析》,2012,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7.?Irving Geis,《血紅蛋白分子》,1978,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6.?Giuliana Cuneaz,《晶體生長》,2012,圖片來源于映藝術中心
展訊
分子美學——新媒體藝術文獻展
策展人:沈陽
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
場館:映藝術中心(北京)
展期:2022.11.19—2022.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