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最近,中國多數GDP萬億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2023年的預期增長目標也隨之公布。低則4%,高則7%,多數集中在5.5%—6.5%,相比2022年的實際增速,普遍有著不小的跨越。
結合去年12月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增長”的定調,顯然,2023年,重啟增長是中國經濟和企業的主旋律。
2023年,如何重啟增長呢?
從康波長周期看,1991年到2047年是一個周期,2023年也是階段性復蘇的開始,因為2033年左右要攀一個新高峰。復蘇之前,可能還有難關、低谷,我們要準備好。2023年不會是簡單的一年。在新的增長路口,人們需要奔跑起來的動力。
一方面,我們依然需要努力發展制造業,并且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均是在人均GDP達到較高水平時,制造業比重才開始下降,而我國2006年人均GDP3069美元,比重達到32.5%就已開始下降,過早地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現象。
吳曉波在年終秀上說,“智能工廠,雨后春筍”“隱形冠軍,趕超德國”。產業結構重構重塑,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命題。產業互聯網、產業智能化是中國經濟面向未來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高科技領域繼續發力。Gartner發布2023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元宇宙(Metaverse),超級應用(Superapps),自適應AI(Adaptive AI),數字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應用可觀測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行業云平臺(Industry Cloud Platforms),平臺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無線價值實現(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在這些高科技新事物的生長中,我國也沒有落后,正在馬不停蹄地追趕著。
一個產業的崛起,至少需要一群人在這個產業辛苦而冷靜地沉淀20年,才能形成一個群星璀璨的時期。在這方面,我們很有信心,因為我們國民最大的“底牌”就是奮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增長需要新動能,也需要老動能。恢復、整合、借勢等,各個支柱產業都要發力。房地產、平臺經濟、新消費等,有了喘息的機會,切忌又走向野蠻和瘋狂,“進”字哲學的背后,是均衡。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說過,前幾年大家都在問風口是什么、賽道是什么、做什么能更好地發展;這兩年他們都在問自己的“天命”,就是不斷地追問自己擅長什么、偏好什么、稟賦中有什么。可見,我們社會的組織樣式、商業形態正在面臨一次大拆解。從過去3年的洗禮中,大部分人都在尋找各種提升自己的機會,集中精力和智力盤活存量,以應對不確定時代的新挑戰。
這意味著,重啟增長,最重要的不是拼命跑,而是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