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湖農場始建于1960年,70年代以后,部分知識青年回城,也有很多的知識青年在此扎根落戶,沿湖的今天離不開廣大知青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奮斗……”在沿湖知青紀念館,工作人員向游客耐心地講解。
微山湖西畔,銅山區沿湖街道境內,有個“種牛場”。說是“種牛場”,為何卻不見牛?原來,1963 年到1966年,沿湖農場陸續接收安置了徐州市知青450人。1974年,沿湖農場專門劃撥出一片土地,成立國營江蘇省徐州種牛場,用來養殖大黃牛。隨著時光流轉,種牛場不再養牛,改以種植稻麥為主,看天吃飯。
作為沿湖街道議政代表,種牛場黨支部書記周廣同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為種牛場的發展不停謀劃著新點子。他的想法與人大沿湖街道工委助推鄉村特色發展的思路不謀而合。人大沿湖街道工委多次召集代表們說現狀、講發展、謀方向,并深入基層聽民聲、汲民智,立足知青文化滲透種牛場的實際村情,初步形成了“弘揚知青文化,搞好村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思路。
以點帶面,推動種牛場全域更高質量發展是大家共同的目標。在人大街道工委的支持下,周廣同帶領班子成員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做了大量基礎工作。他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在種牛場自然村打造以知青文化、水利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的特色田園項目”相關意見建議,讓參與討論的議政代表眼前一亮,也為新時代種牛場的發展賦予了旺盛生命力。集知青文化、水利文化、特色田園于一體,助力種牛場農村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理想就此“誕生”。
人大沿湖街道工委充分考慮到種牛場特色田園鄉村項目投資大、施工周期長,項目效果、產業帶動性具有不確定性,于是組織區人大代表、街道議政代表、涉農專家等60余人開展調研,收集專業指導建議。同時,周廣同帶領其他代表對村民進行意見征集,歸納匯總出28 項問題并被人大街道工委采納,讓村民真切感受到“鄉村建設有我、鄉村建設在我、鄉村建設看我”的民主真諦。
經多方征求意見、商議討論,最終確定種牛場特色田園鄉村項目設計凸顯知青元素、紅磚文化,以知青文旅特色休閑發展為大方向,打造“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江蘇特色田園鄉村。
“大家都很期待規劃變成現實的那一天早日到來!”為持續推進項目進程,項目增設由代表、村民、專家組成的監督和質檢小組,并形成問題清單、建議清單、整改清單,逐一交辦、跟蹤落實。為更好把握進度,項目組每周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共同分析情況、研究政策、解決問題,并及時反饋群眾的合理意見建議,不斷完善項目建設。
去年10月,特色田園鄉村項目終于初現“容顏”。“水利文化廣場已經建好了,村民們休閑娛樂多了新去處。知青紀念館也建成了,參觀旅游的一波接一波。現在正忙著給項目申報省級的特色田園鄉村吶!下一步還想再弄個體驗田,打造成研學基地。另外,我們這邊有靠近微山湖的地理優勢,計劃再打造個農貿市場……”人大街道工委主任高海燕滔滔不絕地分享著種牛場的新變化,展望著這里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