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力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深圳監測站,廣東 深圳 518000)
衛星通信是現代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Ka 頻段衛星終端作為衛星通信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環境、設備等因素的影響,Ka 頻段衛星終端可能出現無線電干擾、信號衰減等問題,從而對通信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開展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工作尤為重要,以此及時發現并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提高衛星通信的效率和穩定性。
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具有高頻段、大功率及窄波束等特點。
(1)高頻段。Ka 頻段屬于微波頻段,頻率在26.5 ~40.0 GHz,頻率較高、波長較短。這種高頻信號具有高帶寬、傳輸速度快等優勢,可以實現大容量數據的高速傳輸。
(2)大功率。Ka 頻段衛星終端需要使用大功率發射器進行通信,以保證信號能夠覆蓋更遠的距離。因此,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信號的功率往往比其他頻段的衛星信號要高,增加了無線電監測的復雜性和難度[1]。
(3)窄波束。Ka 頻段衛星終端的信號通常采用窄波束技術,即將信號聚焦在一個小區域內,以提高信號傳輸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窄波束使得Ka 頻段衛星終端的信號更難被檢測和干擾。
由于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信號具有頻率高、功率大、復雜多變等特點,需要專門的設備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監測。然而,當前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還比較薄弱,導致監測設備不足。而且,一些監測設備的價格較高,給監測工作帶來了經費壓力。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信號的傳播范圍較窄,進行監測時需要確保監測覆蓋范圍可以覆蓋到衛星所覆蓋的區域。然而,目前的監測網絡覆蓋仍然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或者邊境地區,監測設備建設和運營條件相對較差,導致監測覆蓋范圍不足[2]。
監測數據的處理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如數據清洗、分析和建模等。然而,監測數據處理技術仍然比較薄弱,很多企業和機構沒有專門的數據科學家或者數據分析師來解決數據分析問題。例如,有些機構可能只能使用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不能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從而無法發現一些隱藏在數據中的問題[3]。
目前,大部分的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方案采用的是不定期或者定期抽樣的方式,監測時間間隔較長。由于衛星通信的特殊性,衛星終端的無線電信號往往具有瞬時性和時效性,若監測時間間隔過長,會導致監測結果失去及時性。在實際的監測工作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設備損壞、天氣等原因,導致監測頻次不足。這樣一來,監測到的信號數據較少,對于衛星通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評估就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工作是保障衛星通信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環節,在確定監測指標時,應首先明確要監測的對象。一般來說,這些對象包括衛星終端發射機的輸出功率、頻譜純度、調制質量及發射頻偏等。根據監測對象的不同,可以將監測指標分為技術參數、業務指標和安全指標三類。技術參數包括發射機的輸出功率、頻譜純度、調制質量等,業務指標包括通信速率、信道容量等,安全指標包括干擾抑制能力、防攻擊能力等。確定監測指標時,需要對各個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估。例如,監測衛星終端發射機的輸出功率時,需要確定其是否達到規定的最大值,以保證通信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4]。
為了保證監測結果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監測的范圍,然后選擇相應的監測設備。監測設備選擇方面,需要選用能夠覆蓋衛星通信區域的監測設備,同時還需要滿足遠距離監測和高精度監測的需求;還應選用高靈敏度的監測設備,以便更好地捕獲低信噪比的信號。設備需要具備高分辨率、高精度、高準確度等特點,以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監測設備的可靠性和易用性是影響監測工作效果的關鍵因素。為保證無線電監測的準確性,應選用經過嚴格測試和認證的監測設備,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正常運行,并且易于安裝和操作。為了實現數據收集、存儲和分析方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需要選用具有強大數據處理能力和接口靈活性的監測設備[5]。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大數據技術在衛星通信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合理地結合大數據技術進行監測數據分析,可以更好地發現問題并提高監測效率。在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工作中,采用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數據收集。首先需要收集監測設備所采集的原始數據,包括接收到的信號強度、頻譜圖等信息,將其保存在數據庫中。
第二,數據清洗。由于原始數據常常存在噪聲、異常值等問題,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和預處理,以消除噪聲和異常值的干擾,提高數據質量。
第三,數據挖掘。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清洗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關聯和異常情況等。
具體的分析方法較多,如基于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基于頻譜分析的分析方法、基于機器學習的分析方法等。其中,時間序列分析方法主要適用于對某一監測指標隨時間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可以利用自回歸積分滑動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指數平滑模型等方法進行預測和分析;頻譜分析方法是對信號的頻域特征進行分析,能夠揭示各種信號的頻率分布規律,常見的頻譜分析方法包括傅里葉變換、小波分析等;機器學習方法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從中挖掘隱藏的關聯規律和知識,用于分類、聚類、回歸等[6]。
增加監測頻率是提高監測效果和發現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工作人員在決定增加監測頻率之前,需要對監測對象進行詳細分析和評估。通常,可以根據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針對衛星終端發射機的輸出功率、頻譜純度、調制質量及發射頻偏等技術參數進行監測,并相應地增加監測時間。具體確定監測時間時,需要考慮到監測設備的使用時間、監測人員的工作量和成本等因素,以確保監測工作的效率和經濟性。
增加監測頻率需要采用更多的監測手段。目前,常用的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手段包括監測站點、移動監測車及衛星監測等。隨著監測頻率的增加,會產生大量的監測數據。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是保障監測效果的關鍵。常用的方法包括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和現代化的大數據分析方法。實踐中,技術人員可以在衛星通信區域內增加更多的監測站點以提高監測頻率。雖然這種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能夠獲得較高的監測效果。也可以增加移動監測車,在衛星通信區域內進行實時監測,并及時反饋監測數據。在需要快速響應和靈活應對的情況下,使用移動監測車是一種有效的監測手段。
制定監測規章制度,其內容應包含監測對象范圍、監測方法和技術、監測標準及報告等方面的規定。通過制定監測規章制度,能夠明確監測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并確立監測責任制,明確監測責任人員,不同的監測崗位需要相應的責任人員,需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實施監測工作時,需要指派專門的人員進行監測操作、數據分析及監測報告等工作。還需要在監測責任人員中設立專門的監察員,對監測工作進行全面監督和檢查。
數據管理方面,在實施監測過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監測數據管理體系,明確各階段的責任人員和任務,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監測結束后,需要將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給有關單位,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結果記錄和檔案,以備后續查詢和使用。
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工作對于保障衛星通信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隨著5G 技術的不斷推廣和衛星通信市場的擴大,Ka 頻段衛星終端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未來,隨著用戶對高速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和衛星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Ka 頻段衛星終端的規模和復雜性可能進一步增加。因此,開展Ka 頻段衛星終端無線電監測工作,不僅是當前需要,也是未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