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雅
在當代,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語言學科,英語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具有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因而,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不斷通過自己的創新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和行為習慣。那么,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呢?
1、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發展自己的個性。
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而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展個性的土壤。
在教學中,我常常會聯系課堂知識點,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語言、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例如在學習牛津英語Starter Color時,我抱了個大紙箱走進教室,告訴學生:“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許多男孩都舉手要來幫我拿,于是我把這個箱子交給了附近一位男生,問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過箱子便說:“Certainly.” 然后我又問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說:“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隨后我又借機問其他學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學生們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東西。而我則變魔術般地從箱子里拿出了小球、文具、茶杯、玩具、水果等東西,并要求學生描述每樣東西的顏色和形狀。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如何用英語提供幫助并描述事物,學生們在教師創設的自由寬松的情境教學中感受到了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
2、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言,不斷探索求異。
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常常會遇到英語和母語在語音、詞匯和各種表達方式上的沖突,而這正是引導學生自覺歸納語言規律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在語法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對表示“有”的結構“there be” 和“have/has”頗感疑惑,教師可利用時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掌握語言規律。如:讓學生搜集含有“there be” 和“have/has”結構的例句。學生們分類羅列的過程,正是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have/has”表示“人或動物擁有……”,而“there be”則表示“某處或某時間內存在著(有)……”。
3、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運用創新型教學手段,以激發求知欲。
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手段,以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教學課件的制作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例如我在制作牛津英語7B Unit1導入課件時,設計了“See the World”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課件呈現了世界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名勝,我讓學生用英語說出每個國家的名字及首都,并簡單地敘述該國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中,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開闊了眼界,還拓展了思維。課后學生爭著告訴我,他們還知道很多這些國家的其它相關知識。
4、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入英語游戲,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的碰撞,新信息的獲取。課堂上開展Group work, Team work, Pair work等教學活動,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獎勵為評價依據,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激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創造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英語游戲等,善于引導學生激疑、覓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精心設計游戲類的問題,使學生沿著教師引導的思路步步深入,達到恍然大悟、觸類旁通的目的,也可讓學生按教師的指導,自己去發現、探索語音、語法規律,并得出結論。
總之,我們教師要盡可能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靈感,從而訓練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喚起學生潛在的創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動下,支配自學探索活動,不斷更新、深化和充實已獲取的知識,為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