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森,陳 辭,刁 非,陳 超
(1.國防科工局核技術支持中心,北京 100070;2.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北京 100082)
安全隱患或者隱患,在國內主要作為“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的簡稱。按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規定,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是指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核設施的相關作業因為可能涉及放射性危害、核事(件)故等原因,具有天然的高風險性,安全隱患的管理更應引起重視。
目前國內核設施主要包括有反應堆類設施、核燃料循環類設施、后處理設施、廢物處置類設施等,相關隱患主要涉及文件程序的編制、執行不到位,質保簽章不規范,設備維護、異常處理不到位,以及人員管理不到位等方面。近年來雖然各類核設施加強了對安全隱患的信息記錄和整理反饋,但由于核行業本身具有全產業鏈長、涉及專業廣、設施類型多差異大等特點,導致對核設施的安全隱患缺乏規范統一的分類認定方法,難以甄別區分各設施的安全管理薄弱環節。因此,需要對核設施安全隱患的相關分類方法進行研究,以提出一個綜合性、適用性、指導性相對較為全面的分類方法。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核安全系列文件《核設施工業安全指南》(IAEA Nuclear Energy Series No.NP-T-3.3)中,將安全隱患定義為可能導致計劃外事件或不良事件的條件、事件或狀況[1],并按照安全隱患的后果類型將其分為12類,同時每類再細分為若干小類,如表1所示。而在《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102)中,則介紹了按照事件可能原因進行始發事件(PIE)分類的方法,可為隱患分類提供思路。PIE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安全功能的意外事件,如操作錯誤、設備故障或影響基本安全功能等情況,可能對設施設備、設施人員、公眾或環境造成不良后果[2]。具體分類如表2所示。

表1 IAEA的安全隱患分類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afety hazards in IAEA

表2 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始發事件類別表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PIEs in IAEA
此外,IAEA的技術文件《核設施事件根本原因分析參考手冊》(IAEA-TECDOC-1756),則按照安全隱患可參考造成事件的因素進行分類,具體包括設計、工具和設備、維修管理、場地管理、執行錯誤、程序編制、培訓、溝通、工作目標、組織管理、防護共11類因素[3]。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則按照風險事件的類型將隱患分為核、輻射、人員安全、環境、運行、發電、項目和經營八個風險類,以評估事件對設備損壞、人員受傷、經濟損失和其他負面后果的影響[4]。美國能源部(DOE)在其發布監管政策中,將隱患分為核安全相關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缺陷兩類[5]。
國外對安全隱患的分類基本可以歸納為兩種主要做法,一種是按照造成事故后果的類型進行劃分,另一種是按照造成事故的原因進行劃分。實際上,兩種方法差異在于觀察的視角不同,一個從結果評價,一個從原因評價,方法無本質差異,也不會影響隱患的嚴重程度。兩者都可以作為隱患的分類標準進行使用,區別只在于觀察問題的角度以及使用的便利程度有所不同。
由于安全隱患涉及國內各個行業的生產活動,國內對隱患的分類實踐存在多種模式,下文將按照隱患分類的通用方法、各行業的實踐經驗、核安全監管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國內對安全隱患的通用分類主要有三種分類方法,即按事故類型、按事故原因、按監管要求,如圖1所示。

圖1 隱患分類方法Fig.1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safety hazards
(1)按照可能造成的事故類型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 6441—1986)將事故按照事故類型分為20類,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
(2)按照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22)按照可能造事故的原因,將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大類,并進一步分為15項中類、93項小類和若干項細類。
(3)按照監管要求分類
部分行業按照《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實施指南的通知》(安委辦〔2012〕28號)中的隱患排查內容進行類別劃分,其附件《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實施指南》將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分為基礎管理和現場管理兩大類,并細分出24個小類。其中,基礎管理類包括資質證照、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教育培訓、安全生產管理檔案、安全生產投入、應急管理、特種設備基礎管理、職業衛生基礎管理、相關方基礎管理、其他基礎管理13個小類;現場管理類包括特種設備現場管理、生產設備設施及工藝、場所環境、從業人員操作行為、消防安全、用電安全、職業衛生現場安全、有限空間現場安全、輔助動力系統、相關方現場管理、其他現場管理共11個小類。
除上述方法外,國內實踐中還有其他的一些新型分類方法,如:風險分析法、大數據機器學習法、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法、預先危險性分析法、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法、風險矩陣法、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道化學法、蒙德法、危險度評價法、火災爆炸數學模型計算等。
具體到國內各行業,一般會在采用國家或行業的隱患分類法規或標準的基礎上,針對各自特點做相應的優化和細化。
對核行業,中核集團參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實施指南》(安委辦〔2012〕28號)文件內容,發布的企業標準《隱患排查治理基本要求》中,將隱患分為基礎管理和現場管理兩大類,并結合核設施的特點在24個小類的基礎進一步細化至27個小類。其下屬核電廠更是在要求的基礎上,將小類進一步調整優化為28項。而目前的在建核設施項目以及相關工程監理公司則按照隱患的原因,將安全隱患分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四類。
其他行業中,電力監管領域結合隱患的產生原因和可能導致電力事件事故的類型,將隱患分為人身安全隱患、電力安全事故隱患、設備設施事故隱患、大壩安全隱患、安全管理隱患和其他事故隱患等六類。煤礦行業按照可能導致的事故及傷害類型,將安全風險劃分為24種。特種設備行業根據產生特種設備隱患的原因確定隱患類別,將特種設備隱患分為管理類、人員類、設備類、環境類四類。
此外,還有部分高危行業監管明確給出重大隱患的定義和判定條件,并列出應判定為重大事故隱患的具體清單,如危化品、礦山、煙花爆竹、水利工程等行業。
在民用核安全監管領域,國家核安全局發布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督檢查工作指南》根據監督檢查所發現問題對核安全的影響程度分為一類問題、二類問題、三類問題和四類問題四級,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國家核安全局的問題分類表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problems of NNSA
對于軍工核設施安全監管領域,則主要參考《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09),按照隱患產生的直接原因類別劃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大類,并結合核設施的具體情況對國標中的中類、小類進行了歸納與調整,最終形成了17小類,具體如下:
1)人的因素:心理因素;行為因素。
2)物的因素:設備缺陷;防護缺陷;放射性危害;非放射性危害;信號標識缺陷。
3)環境因素:室內作業環境不良;室外場地環境不良;自然災害威脅。
4)管理因素:組織機構不健全;安全責任不落實;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實;操作規程不規范;培訓不足;安全投入不足;其他因素。
根據調研情況,目前國內安全隱患的分類方法主要包括事故后果分類法、事故原因分類法、按監管要求分類法三種。其中,前兩種與國際上所用分類方法基本一致,第三種以現場作為邊界進行分類,從具體細分小類來看,也可以認為屬于是前兩種分類方法的結合衍生。具體到各行業,則會在采用國家或行業的隱患分類法規或標準尤其是《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的基礎上,針對各自特點做相應的優化和細化。在核安全監管領域,國家核安全局的分類方法是按照問題對核安全的影響程度進行區分,更側重于對問題的重要程度或者風險等級進行評價。軍工核設施安全監管則主要參考《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分為四大類17個小類。
同時,由于核設施的系統設備較為復雜,涉及后果類型多,采用后果分類法可能使得方法較為冗長,實用性較差。且目前國內已有相對成熟的安全隱患分類推薦標準,各方面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礎。為便于行業內各使用,減少不必要的學習障礙,建議參照《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根據隱患的產生原因進行分類。
首先,對于核設施安全隱患的分類,建議參考《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分為人、物、環境、管理四大類。同時,標準為滿足普適性要求,細分類別過于復雜,采用大類-中類-小類-細類四級分類法,給實際使用帶來一定的挑戰。為提高分類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建議結合核設施安全隱患的特點對細分類別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
其次,在具體細分類別優化時,建議將前三類因素(人、物、環境)隱患涉及管理類因素的內容進行整合,并重新調整四個大類以及具體的細分小類,采用大類-小類兩級分類法,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分類差異并降低方法的復雜程度。
對于人的因素類隱患,原有中類包括心理、生理因素和行為因素。建議區分心理、生理類因素,將二者拆分為2小類,以便于區分識別。同時將行為類因素調整為人因失誤類因素,將涉及管理職責缺失的內容調整至管理類,重點關注因人員失誤而非管理失職引起的安全隱患。
對于物的因素類隱患,原有中類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對核設施的適用性不強。建議明確強調物的因素類隱患反映的是因物項固有缺陷而導致的故障、隱患,并將涉及管理職責缺失的內容調整至管理類。同時,結合核設施的特點,將細分小類調整為安全級物項、安全級物項的輔助支持系統,以及非安全級物項3項,以達到全面的覆蓋。
對于環境因素類隱患,原有中類包括室內作業環境不良、室外場地環境不良、自然災害威脅、地下作業環境不良。但對核設施而言,作業環境管理基本均有制度程序進行管控,而自然災害已在設施的安全分析階段完成評價。為避免實際使用可能的混淆,建議將設計評價范圍內自然災害威脅類應對歸入管理類因素,并將原有的作業場地環境歸入管理類的細分小類如制度不完善或制度執行不到位。調整后的環境因素主要考慮的是超出原有設計考慮的環境因素,如超設計基準的自然威脅、超設計考慮的場所不可達等。
對于管理因素類隱患,原有中類包括組織機構不健全、安全責任不落實、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實、安全投入不足、應急管理缺陷。針對管理類因素的調整,主要聚焦于由管理和管理責任缺失所導致的隱患,并將范圍過大的細分小類進行調整,補充完善缺少的細分小類。調整后的管理類因素包括:組織機構不健全、法規標準及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管理制度編制不完善、作業程序編制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作業程序執行不規范、維修維護不到位、現場環境控制不到位、人員資質不具備、文件管理不規范、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11種。具體而言,將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實、操作規程不規范調整細化為法規及監管要求(監管級)、管理制度(公司級)、作業程序(處室級)三個層級的文件不完善或執行不到位,以便更好地進行區分。同時,結合近年來安全隱患情況,將具有代表性、苗頭性、頻發性的維修維護不到位、人員資質不具備、文件管理不規范從制度、程序執行不到位中單獨列出,以突出重點隱患。
綜上,建議核設施安全隱患的分類按照其產生的直接原因,包括人的因素類隱患、物的因素類隱患、環境因素類隱患及管理因素類4大類、19小類,具體情況如下:
1)人的因素類隱患,是指由人的客觀因素導致的隱患。包括心理因素類、生理因素類、人因失誤類,共3小類。
2)物的因素類隱患,是指由構筑物、系統、設備在設計、制造、適配、材質、性能等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因素所導致的隱患。包括安全級系統、設備、構筑物缺陷;安全級物項的支持系統、設備缺陷;非安全級系統、設備、構筑物缺陷,共3小類。
3)環境因素類隱患,是指由超設計基準的環境條件所導致的隱患。包括自然災害威脅、場所不可達,共2小類。
4)管理因素類隱患,是指由管理和管理責任缺失所導致的隱患。包括:組織機構不健全、法規標準及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管理制度編制不完善、作業程序編制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作業程序執行不規范、維修維護不到位、現場環境控制不到位、人員資質不具備、文件管理不規范、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共11小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