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活動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于中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放松身心,獲得快樂,釋放壓力;于幼兒而言,體育活動是促進生長發育,激發創造能力,提升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同時能不斷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活動。歸屬感是幼兒社會屬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在貫徹幼小銜接、鍛煉幼兒能力時,應充分發掘本土資源,提高幼兒對身邊環境的熟悉程度,便于幼兒以放松的心態融入體育活動。
關鍵詞:本土資源;幼小銜接;區域體育活動;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1-0143-04
一、 引言
考慮到幼兒的年齡與生活環境,大部分幼兒對其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熟悉程度不夠,歸屬感不強,因而對其愛國愛家的情感培養有一定程度的阻礙。同時幼兒更樂于處于自身熟悉的環境之中。因此,將本土資源融入幼兒日常體育活動環境的設計中,對幼兒歸屬感的培養和對身心的放松均有著正向的作用。
二、 挖掘本土資源創設幼兒園區域體育活動環境的原因
玩樂是孩子的天性,在學前階段,傳統觀念下對幼兒所采取的培養方式主要是順其自然,加以約束。對大多數幼兒而言,其精力旺盛,好奇心與探索欲強,尤其喜愛活動與玩樂。同時,相關研究表明,適當的活動不僅對幼兒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鍛煉其品格,培育其吃苦耐勞、永不言棄的品質,更對幼兒社會化的鍛煉有著重要的作用。人一生中的其余時段難以擁有幼兒時段的無憂無慮與單純快樂,因此我們應當珍惜幼兒享受游戲和生活的機會,為其創造更好的活動環境。所以,幼兒園必須擁有合適的體育活動環境,才能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與提升。
然而,幼兒的認知與思維水平進步速度較快,其興趣所向并不穩定,導致固定的體育活動環境并不能成功吸引幼兒永久熱愛體育運動。同時沒有合適氣氛的營造,使得幼兒不能完全投入活動當中。傳統的幼兒園常常有活動設施數量少、種類單一、趣味程度不夠等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會導致幼兒興趣喪失較快,也有可能導致多名幼兒使用同一設施,降低了幼兒從活動中汲取樂趣的效率,甚至引發擁堵,嚴重的會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分區域、多種類、多變化的體育運動環境的創設成為新時代幼兒園在設計活動環境初始的最佳選擇。多種多樣的活動設施與游戲設置,是對幼兒天性的尊重與對童心的守護,是用有限資源為幼兒創造美好童年回憶的方式。同時,區域化活動環境的設置與小學階段常見的學生活動形式相符合,起到了幼小銜接的促進作用;基于當地環境資源設計相應活動,是對幼兒興趣的更好維護與對其天性更好的激發。
三、 傳統幼兒活動環境的劣勢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形式的重點不斷變化,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基于競爭不斷激烈的大背景,家長越來越認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觀點,對幼小銜接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而家長群體普遍將幼小銜接的重點放在知識的超前學習與了解方面,常常忽略幼兒園與小學的活動組織形式與教育方式大相徑庭,而這恰恰是幼小銜接的重點所在。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從幼兒轉變為學生的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要求學生逐漸養成自我保護、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融入集體,擁有與他人和諧共處、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逐漸脫離教師和家長的管理,逐步鍛煉自理能力。在體育活動設施方面,兩者的差異更為顯著。傳統幼兒園的體育活動設施常常以滑梯、蹦床、秋千等游樂設施為主;而小學主要是單杠、雙杠、乒乓球、足球、籃球等。這充分體現了兩個不同階段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要求。在幼兒階段,教育以尊崇幼兒玩樂的天性同時加以不良行為習慣的制止為主,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看管幾乎從不離開。而進入小學,教師人數與學生人數比例大大減小,教師不能兼顧所有學生,而家長也失去了陪伴學生左右的權利,更多的注意事項需要由學生自行了解發掘。由此可見,幼兒園與小學階段提供的體育活動設施種類、形式差別巨大,其原因與學生年齡差異有關,也和當今教育對不同階段學生所提出的要求不同有關。
四、 幼兒園區域體育活動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的創設方法
(一)依托本土多樣環境,設計規劃分區
幼兒的興趣愛好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影響。考慮到幼兒的成長環境、原生家庭構成、交際環境各不相同,其興趣愛好種類多樣、內容豐富。因此,教師及相關人員在進行活動設施的設置時,需要提前預留足夠的場地,并充分以本土資源為依托,盡可能照顧更多幼兒的需求,以實現素質教育成果的最大化。立足于泉港依山傍水的良好環境,眾多兒童娛樂設施應運而生。天然的叢林、陡峭的山路,無一不是幼兒釋放天性、愉快玩耍的良好環境。幼兒園設施的設置可以充分參考幼兒成長的環境,將相似的地形、環境等引入園中,形成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球類、繩類運動器械也廣受喜愛,這樣的設計同樣能夠給予充分的空間。在設施創建前,幼兒園相關方應充分考慮好設施的安全性與后續保障。首先是要確立各個設施的位置,確保其合理性與安全性,使所有區域都能夠被充分利用,實現分區規劃運動區域;其次是要保證設施本身的安全與牢固,提前確立檢修時間與使用建議;最后是要提前規劃好設施建成后管理人員的分工值班安排,以最大限度減少危險情況的發生。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本土原始環境,復刻當地常見的山路、湖水景觀、叢林、寺廟等環境,增強幼兒的投入與歸屬感。
(二)依托本土資源,組織多樣活動
創設分區體育活動環境的初衷,是用有限的空間為更多幼兒提供最想要的活動項目和活動內容。然而運動種類眾多,特別是在進入小學后相關設備更是不計其數,因此,教師可將活動的范圍進行擴大,著眼于外部一些適合幼兒進行活動同時能確保幼兒安全的地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集體的出游活動。例如,幼兒園周邊的公園就是很好的春游地。教師可以提前通知幼兒及家長做好準備工作,并讓幼兒參與到活動的計劃制訂中來,通過充分的交流與溝通,擬定一份春游出行計劃并提前告知家長。待一切準備就緒后,在風和日麗的春日午后,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公園,充分接觸并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與生命活力。在室外環境中,幼兒可以釋放天性、放松身心,充分增強對本土環境的熟悉程度與歸屬感。同時,幼兒在活動中也能增強對未知事物的了解,提高其知識儲備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組織相應的活動,例如捉迷藏、老鷹捉小雞、跳格子等,讓幼兒在充分享受陽光沐浴的同時鍛煉身體素質。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參與了計劃的制訂,鍛煉了組織領導能力和基礎思維能力,同時充分釋放了天性,能夠保持快樂積極的心態,也在不斷地跑動過程中鍛煉了身體,可謂一舉多得。幼兒的自理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為其今后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考慮幼小銜接,豐富活動內容
由于小學的運動設施擺放方式和類型與幼兒園有著巨大差異,因此在考慮幼小銜接的背景下,有關各方應當充分考慮需求,將小學常用常見的活動引入幼兒園,使幼兒提前熟悉相關器械的使用方法,熟悉相應的環境,盡早實現在體育活動方面的幼小銜接。例如在室外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當地環境布置沙土城堡,并提供相關道具,讓幼兒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想要塑造的事物。這樣的設置與規劃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充分激發了其設計思維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熱愛自然的習慣,使其能夠投入外部環境的清新自如之中,為其日后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這樣的活動也可以預防后天近視的發生,減少抑郁發生的概率,鍛煉幼兒的合作組織能力。這樣基于幼兒自身成長生活環境而進行活動設施的布置,充分發掘了本土資源,節約成本的同時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幼兒園亦可以引入小型籃球場、乒乓球臺、舞蹈教室等常見的體育活動設施,并在每日規定的體育活動時間開設相關的課程,幼兒和家長可根據興趣和實際情況報名參與,為學生提升自身、拓寬眼界、培養氣質、增強體質、培養鍛煉習慣等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依托本土環境,模仿式的設計也有利于幼兒在玩樂過程中實現回歸教育的目標。園方應注意有限空間的合理分配,充分落實分區活動的宗旨和目標,使得不同幼兒的興趣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考慮幼兒心理,規劃分區場景布置
處于幼兒園學段的幼兒,其普遍存在“活動以興趣為主導”的特點。因此,如果想讓幼兒充分投入體育活動并養成每日鍛煉的良好習慣,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布置與設計就必不可少。在充分挖掘本土環境分區設計的背景下,用相關設施充分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后續的相關活動才能陸續順利地開展,幼兒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例如,對不同區域的分隔部分可以進行一定的設計,在不同的區域營造出符合當地地理位置環境的“深海游魚”“叢林探秘”“神秘山洞”等景色,充分吸引幼兒的興趣;在不同項目的場地分隔處可以用藤條、柵欄等生活中常見的設施進行劃分,通過貼近實際的布景與回歸自然的環境激發幼兒的運動熱情;多多觀察幼兒園周邊的景點環境或是自然布景,將其融入幼兒園活動區域的環境設計。考慮好場地的分配與相應氛圍的營造,可以使得幼兒園內充滿激情與活力,培養幼兒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精神和不怕困難、堅韌不屈的品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回歸本土特色場景的布置對幼兒興趣的引導,遠遠勝于教師和家長的說教,對幼兒增強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熟悉程度與歸屬感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
(五)改造分區區域,組織趣味活動
考慮到幼兒對游戲的興趣遠遠勝于對單純的體育運動的興趣。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組織開展趣味活動,讓學生在玩耍的同時得到體能的鍛煉與綜合素質的提升。例如,適宜在幼兒園開展的活動有鉆山洞、車輪滾滾、老鷹捉小雞、小螞蟻搬家等。這些活動帶有明顯的故事性與情景設置性,非常容易吸引幼兒的興趣,也容易從當地現有的環境中獲取靈感進行設計布置,更容易在全園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教師在選擇活動項目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齡段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身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活動,為不同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和背景。當傳統節日到來時,學校還可以開展符合傳統節日主題的運動項目,在鍛煉幼兒運動能力的同時實現對幼兒的文化素養教育,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端午節,開展“龍舟競渡”競速賽,模仿當地舉辦的賽龍舟活動,鍛煉幼兒身體的同時增強他們對生活地的歸屬感。在重陽節舉辦“插茱萸”活動,以當地特色文化為指引,最終實現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鼓勵幼兒多走多看,回歸當地文化特色,使春節過得充實而有內涵。幼兒園還可以定期開展對家鄉環境、家鄉文化、家鄉美食的介紹活動,并將其融入日常的趣味游戲,提高幼兒對本土環境的熟悉與熱愛程度,充分發掘本土資源,實現本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日常活動,既鍛煉了幼兒的身體素質,又充分體現了本土資源對幼兒成長的指導作用。
(六)創新游戲材料,激發幼兒參與的欲望
幼兒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本地可被利用的自然資源,引導家長同幼兒一起進行游戲材料的創新設計,促使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家長和幼兒之間的共同創作也能進一步拉近親子關系。通常情況下,幼兒教育的游戲材料往往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材料,像一些樹杈兒或者是石頭子之類的事物,因此幼兒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的時候可以將下節課的學習材料準備作為作業的主體內容,要求家長同幼兒一起進行學習材料的收集,在此過程中要保障幼兒的安全,教師可以將課程所需的授課材料進行范例展示,引導幼兒明確收集和選取的范圍。在新課程教學中,幼兒將收集到的自然材料帶到課堂中進行展示,教師還應當帶領幼兒根據收集來的材料進行體育游戲材料的制作,教師可以通過先給幼兒展示制作過程,再引導幼兒大膽創作,設計出屬于自己的學習材料。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共同制作游戲中會使用到的由竹子編制而成的游戲用具,教師在制作教學之前,應當對原材料進行檢查,尤其是竹子一類較為鋒利的原材料有著一定的危險,教師一定要在保障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制作所需的體育游戲材料,調動幼兒在體育游戲中的積極性,提升幼兒在材料制作過程中的成就感。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幼兒在游戲材料的制作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對游戲材料的設計和制作進行差異化的表達,并根據自身所設計的游戲材料設計獨屬于自己的游戲活動形式,挖掘幼兒的想象力,促進幼兒創造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鍛煉,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維,有助于幼兒更全情地投入體育游戲活動中,激發幼兒游戲學習的欲望。
(七)拓展活動區域,挖掘本土資源
幼兒運動的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會受活動區域大小和活動熟悉與否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幼兒運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出本土資源,拓展活動區域,為幼兒的運動創造出更廣闊的空間,使得幼兒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融入運動過程中,使其成為運動的主體。教師可以通過木頭和繩子的組合形式設計出秋千,借助木頭設計平衡木,利用沙坑設計跳遠場地,借助這些本土化的運動器械,幼兒的活動區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運動的興趣也得到了更深度的滿足,幼兒可以在這些本土化的運動場地中進行走、跑、跳、平衡等基本的動作訓練,使幼兒積極參與到運動中,提高幼兒的身體機能。運動場地對幼兒運動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倘若沒有運動場所,幼兒就失去了運動的媒介,運動過程自然也就無從進行,教師應當給幼兒提供各種運動場地滿足不同幼兒不同運動項目對場地的需要,從而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鍛煉幼兒的體育綜合素養,利于幼兒身心健康。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充分挖掘本土資源,設計相應活動,是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都能起到良好促進作用的明智之舉。時代發展日新月異,運動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對人體健康的保持和良好心態的維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體育運動設施方面貫徹幼小銜接思維,是絕佳的選擇與方法。幼兒園以本土特色為指導的區域體育活動環境的創設,需要相關各方尊重幼兒的需求,回歸本質教育問題,考慮現實問題,合理分化區域,并依托本土資源設置趣味特色活動。
參考文獻:
[1]郭錢.趣味分區,讓童年更快樂——幼兒園分區體育活動的創設[J].家長,2020(32):12,14.
[2]王晴依.幼兒園中班幼兒晨間自主分區運動的實踐研究[J].啟迪與智慧(中),2020(5):30.
課題項目:文章系泉港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二批)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基于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園開展本土化體育區域活動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QG1452-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三婷(1992~),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泉港區第二實驗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