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苗苗

摘 要:凌家灘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巢湖流域目前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期聚落遺址。凌家灘文化是安徽省史前文化中發展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本文依托凌家灘遺址,挖掘凌家灘文化,分析了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現實路徑,并對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凌家灘遺址;凌家灘文化;考古研學小鎮
凌家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巢湖流域的史前人類生活的聚落遺址,距今5800年-5300年。遺址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時代和地域特點,由凌家灘遺址(中心聚落)和周邊同期小型聚落遺址群共同組成。加快推進凌家灘遺址保護與利用,深入挖掘凌家灘遺址所體現出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全力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可以有效地打造凌家灘特色研學旅行品牌,激發凌家灘文化的內生活力,加強凌家灘考古研究成果的展示闡釋,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增強文化自信。
一、凌家灘遺址概況
(一)凌家灘遺址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自1987年以來,共進行了14次發掘,總發掘面積為7000平方米,其中前5次墓葬區發掘面積為2960平方米。其間,發現大型紅燒土塊遺跡1處,大型祭壇1處,內外環壕2處,墓葬68座;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貴文物1200多件,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級文物現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1]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大量帶有禮制特點的玉器、石器,以及祭壇、環壕、紅燒土塊密集區等大型公共建筑的發現,為研究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提供了實物例證。[2]
(二)凌家灘文化
凌家灘遺址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以及墓葬、祭壇等重要遺跡所呈現出來的信息表明,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就已經有著極高的文明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凌家灘遺址在中國史前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以凌家灘遺址為中心、以裕溪河流域為主體并輻射周邊地區的這一時期的文化,也因其明顯的地域和時代特點,豐富的內涵及價值,被專家學者稱為“凌家灘文化”,凌家灘文化是中國同時期最發達的史前玉文化之一。[3]
凌家灘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無論是制作工藝、器物類型,還是文化內涵,都代表了同時代最高水平。它的出現開啟了中國史前以大量使用玉、石禮器為特征的一個嶄新時代,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凌家灘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造型之美、制作之精、種類之多,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美學藝術等價值,是中華文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如浮雕玉人,長形方臉、濃眉大眼、頭上戴冠、臂戴玉環,腰部有腰帶,留有八字胡,幾件玉人第一次完整地展示了原始蒙古人種的形體風采,同時也說明了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先民們已有審美觀念,他們通過佩戴首飾來裝飾自己。出土的玉版和玉龜刻有八角星紋,體現了凌家灘先民的宗教思想,也印證了遠古洛書和周易八卦并不僅是神話和傳說,在科學文化史上有著特殊意義。出土的玉龍造型完美,刀法簡練,因獨特而鮮明的造型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凌家灘玉石加工技術的高超先進、文化內涵的博大深厚,體現了凌家灘在史前文明中高度發達的文化。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要開展國家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題鮮明、課程精良、運行規范的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積極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探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工程,用原創IP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恰逢其時。
(三)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前期準備工作
為了更好地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含山縣政府已經做了一系列前期準備。在含山縣博物館內設置了凌家灘文化專題展廳,展覽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23件。展陳內容以凌家灘遺址1987-2007年前后5次發掘的工作成果為基礎,包括遺址的選址、遺存構成、墓葬形態、出土器物等方面;主題包括凌家灘文物的發現與發掘、凌家灘文物的解讀等。
為充分展示凌家灘文化,含山縣政府還在凌家灘遺址之上打造了凌家灘文明探源展廳,展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共展出復制文物20余件。展陳內容包括:凌家灘文化解讀,出土玉器等的文化內涵解讀;通過對比的方式展現凌家灘同時期文化發展的情況;凌家灘遺址近10年的考古工作成果。
含山縣將在依托凌家灘遺址、傳承凌家灘文化的基礎上,從考古、文化、學術等角度出發,在凌家灘形成研學、農業、養老、文創、商業等內容的旅游產業閉環,創建集研究學習、文化旅游、民俗體驗、遺址展示等多個功能于一體的中國第一個互動體驗式考古研學小鎮。
二、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文化遺址的保護傳承
優秀的文化遺跡、考古遺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創建特色小鎮可以在對文化遺跡、考古遺址進行保護、修復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利用相關資源。凌家灘遺址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以遺址為核心的特色小鎮創建,可以有效減少濫伐、強占、亂建等行為,可以持續利用這些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創建考古研學小鎮,可深入挖掘凌家灘文化內涵,全面解讀凌家灘的悠久文化及歷史傳承,對保護凌家灘遺址、傳承凌家灘文化、促進含山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二)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村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發展速度緩慢,發展動能不足,發展活力不夠,且農村居民可以享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遠遠不夠充分。含山縣依托凌家灘遺址,就地創建考古研學小鎮,可以發揮凌家灘遺址獨特的文化優勢、地理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激發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引入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推進現代服務經濟、智能經濟、創意經濟、體驗經濟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進而縮小城鄉差距,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三)有利于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凌家灘遺址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它對游客的吸引力是很強的,可以以凌家灘遺址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景點聯動發展。以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創建為契機,把凌家灘遺址與含山縣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推動含山縣文旅產業的發展。
含山縣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助推產業結構調整,為含山縣居民致富創造條件。實踐證明,利用豐富的研學旅游資源,加快發展研學旅游業,創建考古研學特色小鎮,可以很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生態觀念:保護性開放凌家灘遺址,塑造與凌家灘遺址相協調的景觀環境,實現考古研學小鎮可持續發展
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首先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遺址保護第一、適度開發的原則。為此含山縣可以在遺址原址上方,大量栽種不同類型的植被以勾勒出遺址原址的形態,展示遺址地下的格局和形制,這樣既可以保護凌家灘遺址又可以展現凌家灘遺址的風貌。
凌家灘遺址的周圍大多是農業用地,凌家灘遺址和周圍的農田相融合,與周邊的田園風光相輝映,是含山縣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一個亮點。因此要管理好遺址內部往來的車輛,不能讓現代化車輛的到來破壞凌家灘遺址的歷史氛圍,破壞遺址周圍的田園風光,降低游客的體驗質量。含山縣可以使用植被種植、樹木掩映等方式,在凌家灘遺址內部建立景觀大道,采用觀光電動車、助力車等交通工具搭載游客,讓游客徹底融入凌家灘史前文明的場景之中,激發游客對凌家灘史前歷史的想象。
(二)挖掘文化內涵:促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擴大凌家灘文化的影響力
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應搶占先機,立足凌家灘古文化大遺址這一本體價值,以凌家灘文化為核心,充分挖掘凌家灘玉文化、龍鳳文化、陶器文化,將凌家灘文化與旅游產業緊緊結合起來。如依托凌家灘遺址特有的文化資源,打造考古研學主題的文化旅游體驗區;構建“考古+古文明+旅游+N”綜合型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創建凌家灘史前文明誕生地研學、科普等品牌;建立生態適宜、城鄉和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低碳考古研學基地;建設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篆刻工作室等,讓游客在參與陶器、玉器等器物的制作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打造凌家灘文化IP,將其產品化、市場化,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商業渠道進行售賣;打造國家級考古研學永久論壇會址,進一步挖掘凌家灘文化的深度內涵,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多措并舉,促進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一整套文化創意產業鏈,帶動凌家灘周邊鄉村振興,擴大凌家灘文化影響力。
(三)依托農業資源: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探索“研學+旅游+農業”新模式
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區域內農業資源豐富,周邊有農業水稻種植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生態濕地系統,可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基地和科技農業種植基地。可以以研學旅游業為引領,創建“研學+旅游+農業”新模式,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體,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整體效益。區域范圍內可以引導當地企業、居民創建“凌家灘”農業品牌,結合當地農產品特色,發展無公害大米、鵝、魚、麻油、特色手工藝等產品,并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銷售。
依托區域內的農業資源,引入資金開發凌家灘文化創意農業項目。如利用凌家灘遺址周邊的農田、水域,開發創意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特色農游融合產業;提供油菜花觀賞、稻田游玩、水果采摘等鄉村旅游項目;舉辦農民豐收節、凌家灘特色美食節等主題活動。將凌家灘遺址的有形農業生態與無形的歷史文化相結合,靜態的遺址和動態的活動相結合,讓游客在感受凌家灘文化的同時體驗農耕,回歸田園,從而進一步發展本地農業,振興鄉村經濟,釋放考古研學小鎮農旅融合功能。
(四)發揮主體動力:注重自身宣傳,加大投入力度,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
創建特色小鎮,發揮主體“動力”,既要注重自身宣傳,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借助外力推動和激發內生動力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全面利用電視、報紙、廣告牌等傳統媒介,介紹凌家灘文化相關知識。二是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國家級研學基地,吸引全國各地的學生人群前來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學習、體驗。三是以微信、抖音、微博、今日頭條等企業賬號為主要宣傳路徑,形成全線品牌宣傳;將線上優惠活動與線下凌家灘文化夜游、露天表演等活動相結合,吸引熱愛中國文化的大批粉絲,提升小鎮知名度;以社會媒體戶外大牌、社區廣告、高鐵廣告等為輔,形成區域內品牌宣傳,增加小鎮曝光度。
要使考古研學旅游資源的優勢得到完全發揮,含山縣在廣泛宣傳小鎮的同時,還要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資體制,力求不斷增加對考古研學小鎮的投入。增加政府的指導性投入,要求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作為打造考古研學小鎮的專項資金;加大利用企業投資的力度,開放市場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大公司投資考古研學小鎮,開發各類上規模、上檔次考古研學項目,進一步吸引市場投資;積極鼓勵含山縣當地的民間資本投資考古研學小鎮項目,同時鼓勵、準許凌家灘當地農民以房屋、土地、勞務、資金等方式投資項目,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地增加對考古研學小鎮的投入。
(五)開啟聯動模式:促進小鎮與周邊地區景點一體化開發、一體化管理
以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為突破口,探索建立“1+N”的景點“一體化聯動”模式,構建設施共享、功能互補、產業互動、聯系緊密的聯動關系,促進各景點一體化發展。
目前凌家灘遺址和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都是含山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景區,且兩者相距僅5千米,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在旅游開發上應考慮推出一體化開發、一體化管理,實行聯票制,借鑒國內其他旅游景區的經驗,實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模式,利用凌家灘研學小鎮“吃、住、行、游”綜合體的經營模式,有效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此外,含山縣在創建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昭關溫泉旅游度假區建設,將古昭關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昭關古道兩側的楚兵營、滾木坪、烽火臺等遺跡開發古戰場,打造古軍事文化園,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可利用伍子胥的故事、仙女湖的傳說吸引游客,進一步打造伍子胥行走路線,打造昭關古道健步走路線,讓游客在行走的過程中融入大自然,感悟古昭關文化。也可挖掘運漕古鎮1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盤活運漕鎮內的歷史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事跡等文化資源,推動運漕古鎮旅游產業發展,提升古鎮藝創度,豐富古鎮文化旅游內涵。
(中共含山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楊永生,鄭宏.含山文化從書:凌家灘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51.
[2] 安徽凌家灘遺址有重要發現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中國經濟網,2016-04-23.
[3]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