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萱
摘 要:臺州方言中存在著一大批“蟹”類熟語詞匯,除字面義外,其隱喻義更為豐富多彩,且往往蘊含著貶義色彩,這在某種程度上更為生動具體地折射了臺州人民的審美心理、傳統觀念及價值取向等,反映了臺州當地的地域文化與民俗文化——“漁文化”,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臺州方言;“蟹”類熟語;隱喻義;思維認知
如果對臺州方言有所了解,就不難發現,臺州方言中存在著大量以水生動物為主體意象構建的熟語詞匯。以“蟹蝦魚”為主,由各類水生動物衍生而來的熟語詞在當地民間中廣為流傳,在日常方言交際中也不少見,其中又以“蟹”類熟語詞匯最為典型,如“死白蟹”“蟹血”等。這些熟語詞往往并不拘泥于簡單的字面義,而是包含了更多獨特精巧的隱喻義,它們不僅承載著一定的修辭功能和社會交際功能,更反映了臺州人民深層的文化心理、傳統價值觀念等,成為反映臺州人民思維認知方式的一面鏡子。
一、臺州方言中的“蟹”類熟語詞匯整理歸納
(一)熟語詞匯概念及范圍界定
漢語方言是構成漢民族豐富語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熟語作為方言中最具民族活力和地方特色的典型語言單位,經過了漢民族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加工,具有更為通俗化、日常化的特征,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辭海》中給“熟語”以這樣的定義:“語言中固定的詞組或語句。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組織,且要以其整體來理解語義。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有學者據此指出熟語的基本特征,即結構固定、意義完整、富有哲理。[1]由此可見,熟語具有“意義上的整體性”,其意義并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而要整體性地將其隱喻義、常用義納入綜合考量。因此,熟語的隱喻義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臺州作為中國重要的漁區,其海岸線超過700公里,盛產各類漁業經濟水生生物,是浙江省著名的海洋大市。由于長期從事捕撈、養殖加工等一系列漁業勞作,漁民們大都積累了豐富的漁業生產生態知識,對各類水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與此同時,當地居民也形成了以海鮮等水產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飯桌上一年到頭海鮮不斷,其中蟹尤為臺州人民所熟知。青蟹、毛蟹、梭子蟹……臺州人喜歡吃蟹,而且十分懂蟹,因此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創造了不少“蟹”類熟語,如“蟹血”“死白蟹”等慣用語,“烏青蟹黑”“沙蟹鉗硬”等成語,還有“螃蟹過河——七手八腳”等歇后語,規模龐大,種類繁多。這里我們僅選取包括慣用語和成語在內的主要熟語詞匯加以分析研究。
(二)“蟹”類熟語詞匯分類整理
基于多種渠道的資料搜集與整合,可以整理出以下22個較常見且有跡可循的臺州民間“蟹”類熟語詞匯。這些熟語詞匯生動活潑,其意義并不拘泥于字面,而是包含著更多獨特的隱喻義,具有“意義上的整體性”,構筑起臺州方言熟語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下面以其隱喻義的衍生運用為參照標準,對22個“蟹”類熟語詞匯進行分類整理。
1.貶人型
臺州方言“蟹”類熟語中存在一類“以蟹喻人”的熟語詞匯,往往以“××蟹”的構詞模式存在,或直接以不同品種“蟹”的名稱、別稱指代具有相似性格特質的人。這類詞匯意義的情感傾向均為貶義,常用于形容某人品性不佳。
(1)比喻人外強中干、虛張聲勢:空殼蟹、紅鉗蟹
“空殼蟹”比喻外強中干的人,空殼即空架子,指徒具形式而沒有內容的東西,一些蟹肉很少或幾近死掉的螃蟹上鍋蒸煮過后就會徒留一個大空殼。“紅鉗蟹”指煮熟的蟹鉗發紅,看似厲害但實際無用,“徒有其鉗”,因此常用它來比喻虛張聲勢、表面厲害而無實際本領的人。
(2)比喻人懦弱膽怯:軟腳蟹、吶糊蟹
“軟腳蟹”指的是蟹足呈彎曲狀,且外殼較薄,其形與“人懦弱時的蜷縮狀與軟弱態”相似,因此常以其比喻懦弱膽怯的人。“吶糊蟹”中“吶”是方言詞,是壓扁、壓壞的意思,以“被壓扁的螃蟹”比喻膽小軟弱、任人欺負的人。
(3)比喻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死白蟹、繃腳蟹
白蟹即梭子蟹,是臺州人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一類蟹種,人們對白蟹的新鮮度要求也非常高,白蟹死后肉質松散,毫無美味可言,必定被丟棄,因此臺州人常用“死白蟹”來比喻一無是處或行將必敗的人。螃蟹即使多足,被捆綁后也是動彈不得,“被繃住腳的蟹”再怎么努力掙脫也是做無用功,因此以“繃腳蟹”來比喻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
(4)比喻人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燥白蟹、大水蟹
“燥白蟹”蟹肉不細膩、肉質粗劣,“燥”是方言詞,意為粗糙,因此常用它比喻粗心大意的人。水蟹則是青蟹中最低劣的品種,蟹肉少且蟹肚里滿是海水,這種肉少水多的特點被衍生出人沒有內涵和主見的隱喻義,因此常以“大水蟹”比喻做事散漫粗糙、隨波逐流的人。
2.繪貌型
除喻人性格外,臺州方言“蟹”類熟語中還存在描繪人或物外貌形態一類的詞匯,多包含“蟹×”的構詞模式,其情感傾向或為貶義或為中性,總體來看這類詞匯的貶義色彩有所減弱。
(1)形容人外形不好看:蟹丁、棺材頭蟹
“蟹丁”在這里特指灘涂上的小沙蟹,因其體形小、不起眼的外貌而常被用來指稱身材矮小的人。“棺材頭蟹”即紅腳螈,又名望潮蟹,一只腳特大如身,一只腳退化得很小,因此被謔稱指代跛腳的人。
(2)形容人走路或做事形態無美感:蟹鉗腳、蟹走
螃蟹這種節肢動物有五對足,行走時手腳并用,易顯出“手忙腳亂”之狀,因此“蟹鉗腳”就用來形容人走路姿勢丑或做事手忙腳亂。此外,螃蟹行走時取橫向步態,且五對足并用,與“眾人抬物、橫行霸道”的場面十分相似,因而“蟹走”也常被用于形容某人橫行霸道的囂張姿態。
(3)形容某物外形難看:蟹爬、烏青蟹黑
“蟹爬”指螃蟹橫向爬行,多足并用,在沙灘上留下的印跡雜亂無章,由此引申為字跡潦草難看的意思,用以形容某人的字跡像螃蟹在紙上爬一般。“烏青蟹黑”指螃蟹外形呈青黑色,有如人皮膚的淤青處,因此常被用來形容皮膚淤青處青黑難看的樣子。
3.諷事型
這類詞匯結構不固定,詞性色彩程度也參差不齊,常用以表達對某些特定局面或情勢的嘲諷或挖苦等。
(1)諷喻事情十分糟糕,必將失敗:死白蟹、死蟹一只、白蟹一只
因蟹死后會很快變質,不能食用,只能丟棄,因此這一組詞就常用于諷喻事情陷入無法挽回的僵局,必將走向失敗,即面臨毫無前途的窘境。
(2)諷喻某事或某物毫無價值:蟹血、蟹子、蟹吼
螃蟹屬于冷血動物,血液透明呈淡青色。以“螃蟹血溫之低與血色之淡”可以聯想到“白費工夫所帶來的心灰意冷之感”,因此“蟹血”常用于諷喻某事毫無價值、白費力氣。“子”在方言中意為“卵”,蟹卵沒有任何食用價值,因此“蟹子”常用于表達子虛烏有之意,諷喻事物毫無價值或意義。螃蟹沒有聲帶,不會發聲,只會吐泡泡,“蟹吼”則用來形容所發表的言論或聲音無關痛癢,諷喻發言人說話無權威、人微言輕。
(3)諷喻強詞奪理、蠻橫無理的行為:沙蟹鉗硬、嘸縫找蟹
沙蟹是蟹中體形最小的一種,其蟹鉗小卻常常喜歡揮舞蟹鉗,因此常用“沙蟹鉗硬”來諷喻強詞奪理、自不量力、理虧卻還嘴巴硬的行為。因淡水蟹多棲息于山區溪流的石塊下,常在石縫間躲藏,“嘸縫找蟹”則諷喻硬是找茬、雞蛋里挑骨頭的無理行為。“嘸”是方言詞,即“無”。
二、詞匯隱喻機制及其文化反映探究
(一)隱喻產生機制
自從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提出之后,隱喻研究就和人類的認知領域緊密聯系起來。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我們日常思維模式、行動方式的決定因素之一,它廣泛應用于人們對生活的認知過程中。具體來說,詞匯隱喻的基本作用就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創造相似點,使得意義在不同的認知域之間發生投射的現象,通過將“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中,從而把兩種不同的事物關聯起來。[2]
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我們便得以在分析整合這些“蟹”類熟語詞的同時,考究到臺州人民對于熟語意義構建的動態思維認知過程。首先,基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的自然知識積累,臺州人民在建構“蟹”類熟語詞隱喻義的引申機制中,無非是根據蟹的生理特征、生活習性及加工食用特點這三類標準而建立相似點的。據蟹的外形大小、顏色體溫等生理特征的,如“蟹血”“蟹丁”;據蟹的繁殖、棲息等生活習性的,如“嘸縫找蟹”;據蟹經加工食用的口感的,如“死白蟹”“紅鉗蟹”。
其次,這些“蟹”類熟語詞匯的隱喻義往往都形容人或事不好的一面,借以表達人們不喜歡、不接納的排斥抵觸心理。[3]從詞義層面上看,原本概念義中并無感情色彩的義素,在轉化為隱喻義的過程中卻紛紛被附加上貶義的情感色彩,這是因為受審美心理、漁業傳統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臺州人民,在建立相似點后,又會在隱喻義引申時附加上自己的主觀情感,由此激活最終的隱喻義呈現。這種主觀上的心理表征與客觀上的經驗積累都屬于臺州人民思維認知過程的一部分,而它們又恰恰受到臺州地域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影響。
(二)“漁文化”反映
隱喻與文化密切相關,文化植根于隱喻之中,促成隱喻意義的解讀,而隱喻義又能夠巧妙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內涵。王松亭認為:“文化因素對隱喻感悟過程中的聯想提供參考框架、心理基礎、審美觀念以及價值取向。”[4]這與概念隱喻理論不謀而合。文化影響了隱喻聯想過程中的認知心理,而反過來認知心理也揭示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臺州方言“蟹”類熟語詞匯折射出的臺州人民獨特的認知心理、審美價值等,都是當地“漁文化”的生動反映。這種“漁文化”包羅萬象,將臺州當地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囊括其中。
首先,語言與地域文化緊密相聯。這些以“蟹”為主體意象建構的方言熟語是其他地區所不常見或沒有的,尤其是對于廣大內陸地區而言,可以見得,這種語言現象依賴于一定的地理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臺州沿海的地理優勢使得先民們很早就開始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并在生產生活中逐漸熟悉了各類水生動物的習性,擁有豐富的漁業文化知識,因而才得以創造出許多富有沿海地域特色的水生動物熟語。
其次,臺州方言中的“蟹”類熟語詞匯絕大多數呈現貶義色彩。作為愛吃海鮮的臺州人,卻偏偏對蟹有著貶義的情感傾向,反映出人們對螃蟹的固有消極審美心理。臺州人民普遍認為,螃蟹除了食用,在其他方面沒有什么實際價值;在許多有關蟹的臺州民間傳說中,螃蟹都在故事里扮演著不好的反派角色,往往張牙舞爪、橫行霸道;在古代,江南地區的稻田還時常會遭到螃蟹的破壞;此外,漁民們對蟹的冷血脾性及一些不良生活習性也深感不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臺州人民對蟹潛在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感,于是在構建“蟹”類熟語詞匯時便自然而然地將這種主觀情感投射到了蟹的形象上。
臺州發達的海洋漁業孕育出了當地獨特的“漁文化”,也孕育出了漁民們樸實熱情的性格以及愛憎分明、坦率直爽的處世氣度,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深刻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思維認知方式。這些“蟹”類熟語詞匯中,對于人道德品行的“貶人型”批判頗多,且情感表達極為強烈,而“蟹爬”等評價事物外觀的“蟹”類熟語詞則相較來說情感強度較為緩和,這生動印證了臺州人民具有強烈的道德觀意識,十分注重人的品格德行。同時,這種由價值觀驅向構建的人格化的“蟹”類熟語詞,也成為臺州人民借助螃蟹形象以“自省、自醒”的一種重要形式,生動展現出臺州人民對于自我強烈的認知與反思,滲透著臺州人民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價值觀念。
三、結 語
“蟹”類熟語詞匯隱喻義涉及范圍之廣,滲透到臺州居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中,其廣泛性、開放性也展現了漁民們熱情好客、兼容并包的特質與思維模式。除了漁民們的氣度風貌,“漁文化”也體現在日常的飲食習慣、生產實踐等基本生活領域中,體現在各種漁類熟語、民間歌謠等文化積淀中,體現在臺州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民俗活動中……正是這種“漁文化”孕育出了臺州當地淳樸溫厚的風土人情,使得臺州這座古城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現代化道路中穩步走向精神與物質的雙贏境界。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盈盈,李天賢,周京勛.概念整合理論對臺州熟語意義構建的認知分析[J].現代語文,2013(7):87.
[2] 普正芳.詞匯隱喻與語法隱喻視角下的詞義變化[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342.
[3] 陳悉妮.臺州方言中的漁喻詞匯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4] 王松亭.隱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語學刊,199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