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四川旅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這給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節約資源也是發展生產力,是最有效的環境保護,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大型體育賽事場館的建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賽后實施可持續利用方可避免資源浪費。通過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亞運會和冬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人們充分感受到體育與旅游的密切關系。體育賽事項目是節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賽事場館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資源。無論從資源可續利用的角度,還是推動城市旅游發展的角度,關注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賽后可持續利用都十分重要。
通過在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中輸入“場館 利用”并以篇名方式進行檢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得到633篇研究文獻。文獻主要圍繞大型賽事及節會場館、高校體育場館、中學體育場館和城市綜合運動場館開展資源利用研究和賽后利用研究。其中,賽事及節會場館基本都以奧運會、冬奧會、世博會、昆明園藝博覽會、青奧會、全運會等大型知名體育賽事和節事活動舉辦場館為研究對象。從時間上看,2008-2013年各年度發表文獻均為40篇以上,2014-2019年發表論文篇數有回落,2020-2021年開始回升(圖1);另一方面,在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中輸入“大運會”并以篇名方式進行檢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得到1148篇研究文獻,說明大運會比較受關注。

圖1 近20年篇名包含“場館 利用”的研究文獻數
然而同時輸入“場館”、“利用”、“大運會”并以篇名方式進行檢索(截至2022年11月11日),僅得到3篇研究文獻。李小偉(2007)對深圳大運會場館利用情況進行了采訪報道;吳媛媛(2017)結合深圳大運會實際案例歸納總結了關于賽后利用的設計手段,提出設計因素是賽后利用關鍵因素的觀點;王慶偉(2021)提出要高質量辦好大運會,合理解決場館賽后利用問題。由此可見,對(體育運動)場館利用情況以及對大運會等大型賽事的研究成果都比較多,但聚焦于大運會場館利用情況的研究則比較少。一方面,這與我國已舉辦大運會的次數及往屆大運會影響力有關;另一方面,與現有場館賽后利用的關注度有關。
在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開發賽事場館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結合成都城市建設背景,對成都大運會場館賽后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探討。
2018年9月召開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大會上,成都提出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即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隨后,成都全面推進創建具有一流體育場館、頂級品牌賽事、發達體育產業、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和深厚體育文化底蘊的世界賽事名城。在2019年8月22日的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暨“三大賽事”動員大會上,提出堅持“謀賽”與“謀城”相結合,高標準打造世界賽事名城,努力做好“大運會、世乒賽、世運會”三大賽事組織籌辦工作。舉辦高質量賽事,必然需要建設大型專業體育場館設施以滿足比賽需要;建設大型體育場館設施,最終目的是帶動城市產業發展,營造健康的城市氛圍,造福一代代的市民生活,樹立城市良好形象。
當比賽結束后,體育場館設施的賽后利用問題將是主辦城市面臨的嚴峻考驗,也是政府、投資者、設計師、運營商共同關注的焦點。關于大型體育賽事場館的賽后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悉尼奧運會、雅典奧運會、巴西奧運會等場館均出現比較嚴重的閑置和廢棄現象。場館的閑置或廢棄顯示出場館只有“一次性”使用,這不僅是對修建資金的巨大浪費,更占用了人們及其后代的生活空間及城市土地資源,有悖于經濟、社會、資源的協調發展,不利于代際公平。因此,在當前探尋可持續發展的成都實踐中,在我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構建進程中,在國家實施雙碳戰略的背景下,探討成都大運會場館賽后可持續利用十分必要。成都大運會設有18個大項,使用比賽訓練場館49處,其中,新建場館13個,改造提升36處。有效開展大運會場館賽后持續利用,增加場館使用率,更新經營管理理念,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僅有助于促進成都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有利于成都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更為市民和子孫后代提供了可持續利用的運動休閑生活設施。
根據官方發布的信息,成都大運會共設體操、游泳、田徑、羽毛球、擊劍、乒乓球、籃球、排球、柔道、賽艇、射擊、射箭、水球、跆拳道、跳水、網球、武術、藝術體操,共18個體育項目。成都大運會將啟用49處體育場館為各項賽事提供訓練、熱身和比賽場地。廣泛分布的各個場館為不同賽項提供硬件服務,具體名稱、規模及功能詳見表1及表2。

表1 成都大運會新建場館一覽表

表2 成都大運會改造場館一覽表
(1)數量多關注度高。
成都大運會場館數量多、功能齊,能充分滿足大運會等世界大型賽事舉辦的需要。場館規劃、修建及改建過程中,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與重視、社會各界的關注、市民朋友的熱切期待及新聞媒體的持續報道。在我國積極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在大運會向世界展現成都享受體育的熱情中,大運會場館資源為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分布廣覆蓋面大。
成都大運會場館分布于成都15個區市縣和在蓉高校,既有大型綜合性賽事場館,又有專項賽事場館;既有坐落于城市公共環境的場館,更有坐落于校園里的場館;既有大眾化運動項目所需場館,也有新興休閑運動項目所需場館。覆蓋各區縣的各類場館設施完備,面積廣容量大,是開展體育休閑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
(3)高精尖科技建館。
基于“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的理念,成都大運會場館建設充分考慮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以實現賽后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低碳環保。例如,用于大運會體操比賽項目的東安湖體育公園多功能體育館,賽后可舉辦籃球、冰球、羽毛球等16項室內體育賽事。該場館運用新技術,4h即可完成冰球與籃球的場地轉換,實現一館多用。鳳凰山體育公園配備了智能導航系統和場館智能安全援助服務系統,可以精準導航和一鍵救援。新都區香城體育中心將雨水回收系統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保證了賽事期間場館干爽,實現吸收水分的循環利用。
成都大運會的辦賽理念是“綠色、智慧、活力、共享”,這一理念在場館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首先,盡量利用現有場館進行改建,減少資源的浪費;其次,新建場館在規劃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后續使用問題,為場館賽后可持續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三,新建場館外觀設計充分與城市文化精神相融合,場館內部設施建設具有引領性,利用先進科技手段突出智能、環保和多功能特點。通過舉行大運會等大型賽事,實現“謀賽、營城、興業、惠民”是城市建設的目標,賽后場館可持續利用的目的與之契合。
如今,隨著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全民健身計劃”的推行,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與全民健身思潮的帶動下,運動逐漸融入人們生活。借助大型賽事效應,推動場館成為普及體育運動、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陣地,對城市建設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近年來,伴隨著四川著力推進體育強省建設,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富有四川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成都正踐行“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持續高標準建設世界賽事名城。2022年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十六屆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是在我國舉行的又一項國際頂級賽事,該項賽事讓體育運動又一次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國家實施體育強國戰略以及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都需要專業運動場館,在成都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在全民健身計劃過程中,科學、充分、可持續地利用賽事場館都是重要抓手。
大運會場館設施先進齊備,尤其是新建場館從規劃、設計到興建過程,無不展示成都城市文化、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以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為例,體育場建筑面積約12萬m2,外觀呈正圓形的“飛碟”科幻造型。體育場上約27000m2的玻璃采光屋頂的樣式是“太陽神鳥”金箔的造型——源于2001年出土于四川金沙遺址的標志性文物。施工單位利用BIM技術結合三維掃描儀、放線機器人、智慧二維碼等智慧建造技術,將整個玻璃頂用12540塊彩釉玻璃拼裝而成。作為體現中國元素和巴蜀特色的基礎設施,大運會場館已逐漸成為成都新地標。利用場館建筑資源,打造城市新地標、網紅打卡地、旅游目的地等,可提升場館建筑吸引力,創造場館建筑新的經濟增長點。
體育賽事屬于體育產業,然而由運動賽事的舉行能為主辦地(國)帶來數以萬計的旅游者,提高旅游收入。從旅游產業框架來看,體育賽事是節事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因追求特殊興趣愛好、動感活力的旅游體驗、新穎獨特的旅游景觀等動機成為節事旅游者,體育賽事項目、賽事場所因其具有的吸引力,都是城市發展節事旅游的重要資源。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成都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延長體育消費產業鏈,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康養、文化娛樂等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為服務業增加新動能,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從旅游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以運動愛好者、健康生活追求者及專業人士等為目標群體,充分挖掘賽事場館資源和體育運動元素,結合運動、休閑、健康等目標,設計主題旅游線路,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不論是發展城市體育產業,還是發展城市旅游業,大運會場館可持續利用都以一應之。
建筑是城市的風貌,也是城市歷史的縮影;建筑是記憶的載體,也是歷史的印記。如今的大運會場館建設融入了城市歷史文化內涵、體現了經濟技術水平、展示了城市社會風尚、彰顯了城市文明進程,若干年后,必將成為向后代訴說城市故事的“講解人”。隨著我國推行實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許多地方嘗試將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德育的重要內容來開展。各地場館資源是青少年了解歷史,感受傳統文化的最直觀、最立體的教科書,是活的教材,更是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利用場館資源對中小學生進行教育是對德育有益和有效的補充。成都大運會場館在施工中運用的高新科學技術,還是開展智育、美育的資源。因此,將大運會場館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重要場所,讓家國情懷從小在孩子們心中根植,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市民生活空間的組成部分,大型賽事場館的建設和管理應考慮各種資源發揮的持續效益,體現代際公平;作為市民休閑生活的公共服務場所,大型賽事場館應當科學利用,造福于民;作為城市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大型賽事場館應當得到充分利用,以充分彰顯城市文化和魅力。因此,探討成都大運會場館賽后可持續利用,既是為了城市資源的合理及永續使用,也是為了城市建設成果的保護和城市精神文化的傳承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