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
如果說綠色服裝的研發與購買還需從行業源頭進行調整與規范,那么現有舊衣物的回收與處理則是當下首要的問題。
與食物浪費、水電資源浪費等顯而易見的浪費行為相比,服飾浪費要隱蔽得多。“服飾浪費”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浪費,更是一種資源浪費。一件衣物涉及長期和多樣化的生產供應鏈,從原材料、紡織品制造,服裝設計和制作、運輸、零售,到消費者使用以及最終丟棄處理,服飾浪費影響到水浪費和污染、農藥污染、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多個方面。隨著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實現“綠色服飾消費”日漸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要實現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費得到有效遏制、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其中重點提到要鼓勵推行綠色衣著消費,提供更多符合綠色低碳要求的服裝,倡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按照實際需要合理、適度購買衣物。
如果說綠色服裝的研發與購買還需從行業源頭進行調整與規范,那么現有舊衣物的回收與處理則是當下首要的問題。
舊衣回收的接受度如何?
每到搬家、換季等時節,不少居民家中就會淘汰一批不穿的舊衣服。對于許多想要“斷舍離”的居民來說,這些壓箱底的舊衣服留著占用空間,直接扔了又有些浪費。于是,舊衣線下回收站點和線上回收平臺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前幾天,北京市大興區居民李先生從家里收拾出一大包舊衣服,有十幾斤重,拎到樓下投進了小區的舊衣回收箱。“很多衣服實際上還挺新,直接扔掉也可惜,如果能處理后再利用,送給有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好事。”李先生說。近幾年來,李先生已經向舊衣回收箱里投放了百余件家庭衣物。
據公開報道,2014年前后,各式各樣的舊衣回收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地居民小區里。2019年,山東省循環經濟協會廢紡織綜合利用聯盟專委會曾統計,在山東一共有2.3萬多個廢舊衣物回收箱,廢紡專委會成員企業每年能回收廢舊衣物30萬噸。
大家都樂于捐獻舊衣物,舊衣物回收量大,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接受舊衣制品呢?對此,《小康》雜志社進行了社會采訪與調查。回收的198份有效問卷顯示,只有31%的受調查者接受購買、穿著經回收材料制成的新衣。在不接受舊衣制品的受調查者中,89%的受調查者擔心舊衣制品的安全衛生問題;52%的受調查者會因為外觀、款式而不選擇舊衣制品;64%的受調查者認為舊衣制品的舒適度達不到自己的要求;49%的受調查者同時選擇了上述三個方面。
今年23歲的高女士同樣是小區里舊衣回收箱的“常客”,她每年換季時都會清理衣柜,將一大堆過季的衣物通過舊衣回收箱進行回收處理。談及自己是否會接受由舊衣制成的衣物,高女士坦言:“其實只要安全衛生、款式好看、舒適度高,我對于衣物是否由舊衣制成是無所謂的,但是當下并沒有權威機構、公司背書,舊衣制品質量得不到保障,自己對舊衣制品還是不放心。”買新衣能避免一大堆買舊衣可能出現的問題,其中以安全衛生問題為甚,高女士道出了大多數不接受舊衣制品消費者的想法。
改善過度消費,建立合理消費觀念
倡導消費者接受舊衣制品是舊衣回收處理問題的終點,建立合理消費觀念、改善過度消費情況則是“綠色服飾”的源頭。
據國家統計局及商務部發布的相關數據,2021年我國人均衣著消費達1419元,消費金額創新高。艾媒數據則顯示,中國服飾行業消費者主要由中青年與“Z世代”人群組成,合計共占84.8%;消費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0~10000元與10001~15000元區間,兩部分占到消費人群的66.5%。
今年24歲的王先生每月都會為自己購置新衣。用他自己的話說:“買衣服很大程度上算是對自己工作的獎勵,忙了一個月下來,總得犒勞自己,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也不見得買了之后就會穿好多次,但購入的那一瞬間,自己心理上是滿足的。”王先生的想法不是個例,隨著新一代年輕人進入職場,他們對自己的關心程度更高,購買服飾成了他們“獎勵”自己、關愛自己、獲得滿足感的一個重要途徑。星圖金融發布的《“Z世代”消費用卡習慣調研報告》顯示,73.64%的年輕人在消費上更關注“個人喜歡程度”,在“悅己”是年輕人消費主流的情況下,多為自己添置新衣,對于年輕人而言便不足為奇了。
不同于年輕人出于“悅己”目的造成服飾過度消費,許多中老年人因為“優惠購物”囤積閑置衣物。48歲的張女士喜歡在各大購物網站、直播間“蹲”優惠,“買三免一”“滿300減50”等活動為張女士貢獻了一大堆只穿過一兩次甚至從未穿過的“舊衣”。“活動價格算下來確實很優惠,參加活動難免會湊單,有時候貨到家之后,才發現湊單的那些衣物不太適合自己。”張女士說。
2021電商“雙十一”服飾品牌銷售統計顯示,2021年11月1日至11日10時,天貓雙十一共有69個服飾品牌成交額破億。與此同時,服飾的過度消費,正加劇著水資源的消耗。據統計,生產一件棉襯衫大約需要2600升水,如果一個人每天喝八杯水,可以持續三年半。生產一條牛仔褲大約需要7500升水,這足以提供一個人十年的飲水供給。
回收衣物制品出路何在?
構建綠色服飾發展模式,既要從生產、消費端入手,也要從轉化端破題。已有舊衣的回收與轉化是目前首要問題。
基于循環使用的理念,廢舊服裝紡織品如今共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用化學試劑把廢舊紡織品先分解成小分子或單體,再重新聚合成高分子,如日本帝人公司的?Eco?Circle化學法再生滌綸技術。但該方法對原料處理過程中的聚酯純度有較高的要求,實現難度較高。二是能源化利用,通過焚燒將廢舊紡織品轉化為熱量,比如火力發電,這種方法多用于無法再循環利用的廢舊紡織品。如“優衣庫”自2001年開展“搖粒絨循環再利用活動”,有10%~20%?的舊服裝用于發電。三是對廢舊衣物的二次穿著和二次利用。“升級再造”是一種高級的二次利用法,該方法經過拆分重組和設計對廢舊服裝進行創意改造,變廢為寶,使之重新獲得實用價值,并大幅提高其審美價值。“升級再造”的目標是在利用現有材料的基礎上防止材料浪費,最終有效減少能源消耗、空氣污染、水污染乃至溫室氣體的排放,是當前服飾回收使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可持續服裝設計的方法之一。
目前,致力于“升級再造”的推廣及可持續產品開發的時尚品牌和設計師已越來越多,其影響力和市場接納度不斷擴大,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以英國為例,其受“道德時尚論壇”和英國道德時裝博覽會的影響,相關成功品牌較多。但國內舊衣升級再造的市場尚在初級階段,品牌有限。國內對廢舊服裝進行升級再造的實踐大都用于創意設計,如專業院校的畢業設計,或成熟品牌的某一個環保設計項目等,藝術性較強,展示和宣傳作用大于實際用途。
據不完全統計,不包括歷史上的存量,2021年我國大概產生居民生活端廢紡800萬噸,其中只有大概不到10%能夠進入正規的回收渠道。很多附加值較高的生產技術還沒有形成產業化與規模化的發展優勢。僅就消費端而言,如果解決了安全衛生、款式與舒適度等問題,“升級再造”的舊衣回收模式具有龐大的市場。
顯然,促進消費與綠色消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在舊衣多、廢舊紡織物市場大的情形下,舊衣回收再生產行業無疑正處于綠色與消費兩端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