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遵循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綠色食物才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本來,也是長青農業的未來。
近期,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全國癌癥大數據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的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年有超過400萬人被確診癌癥,每天有超過1萬人確診患癌。“疾病的源頭到底來自哪里?如果有一天農業都采用生態方式種植,食品都采用利民方式生產,讓食物更加健康,才會帶給人類健康。”蒙北燕麥創始人李剛嶺說。
在內蒙古的最北部,有一片廣袤的大地,這里曾經是成吉思汗的軍地,現在是天鵝、大雁的棲息地。2012年的一天,有一個人來到這里撒下了一粒種子,重復著一年又一年,它沒有結果,但他依然沒有放棄,一直到十年后的今天,這里長滿了郁郁蔥蔥的燕麥。《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采訪了十年前播下那粒種子的人——李剛嶺。他經歷數億資金投入后的顆粒無收,經歷了團隊的數次分崩離析,一次又一次的破釜沉舟與知難而進,最終將希望的種子撒滿這片大地。
尋健康之源,結緣燕麥
什么是疾病的源頭?人為什么生病?因為想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李剛嶺開始多方求證,“飲食在我們整個的生活方式里占據了很大比重,農業和食品生產才是健康的兩個源頭。”
李剛嶺說,現代農業被商業、科技化影響太多,追求產量、效益,
“要更快、更有顏值,失去了食物本身作用。農業是食物的健康源頭,真正的農業應該是生態種植,返璞歸真,回到純粹、天然的狀態。”選擇在蒙北種植燕麥是因為“更適合燕麥的生長”,燕麥喜歡涼爽寒冷的氣候,此外,蒙北大環境天然無污染,“從氣候、溫差、土壤、種植面積來講,這片大地都更利于燕麥的生長,蒙北地區本身也有2100多年燕麥存在的歷史。”
以“農業倒退的生態種植方式”踐行十年
李剛嶺的十年創業經歷,與當下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成功企業家”的人設格格不入。提到成功企業,人們更津津樂道于一年收回成本,兩年實現盈利,三年上市,登陸納斯達克敲鐘……類似的財富神話。而李剛嶺在寒風瑟瑟的蒙北種植燕麥,第1年顆粒無收,第2年還是顆粒無收……第10年,也才“有望持平或盈利”。
李剛嶺說,10年前國家也一直在倡導“化肥農藥零增長”,但又不能強制要求,所以真正的生態農業是條少有人走的路。農業是很龐大的概念,涵蓋瓜果蔬菜、五谷雜糧,為什么選擇燕麥呢?“國人目前的飲食結構很需要優質的蛋白質和高膳食纖維,燕麥中的蛋白比牛奶高4倍,膳食纖維比大米高10倍,燕麥食物正好和現在的飲食結構互為補充。我們吃的食物越來越精細,而補充膳食纖維,可以調整腸道內環境,保持腸道正常健康。”
純天然燕麥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營養價值優于小麥、大米等其它谷物。可以提供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可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重要營養成分,主要成分是膠體狀的β-葡聚糖。β-葡聚糖會在大腸中發酵,產生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能夠抑制體內有害物質吸收生長,促進益生菌的繁殖,從而起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防止腹瀉或便秘的作用。燕麥在西方被稱之為天然的保健食品,也被稱為營養庫。燕麥本身是健康的食物,如果在種植的源頭使用了化肥、農藥、除草劑,在加工生產時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而加入一些不該添加的物質就變得不健康了。所以,“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完全采用秸稈還田,天然生態種植是蒙北燕麥一直秉持的原則。”
李剛嶺說,推動生態農業不能把利益排到第一,只能“半商業半公益”的形式,目前,蒙北燕麥種植規模達11萬畝,一畝地產100多斤,在此基礎上,每年產量會有遞增。草原的荒草本身比尋常地方更多,但堅持生態農業就不能使用除草劑,產量可想而知。“最早兩年顆粒無收,后來每年產三四十斤、五六十斤……持續10年的踐行、摸索、創新,純生態方式種植燕麥的產量和普通種植方式沒有可比性。”
種植純生態燕麥產量增量的變數,“其根本是我們對自然的了解過程。大自然是一個大循環,所有的農作物,種子作為真正的果實,是為了延續繁衍而存在的。”他比喻說:一棵草,草籽是為了繁衍后代,草枯萎后,落葉歸根,經過雷霆雨露,經過四季氣候變遷,然后葉殼腐爛,變成有機物的營養,再回到它的根基,為植物繼續供給營養和能量,令其一年年茁壯成長。“而我們對自然的了解、摸索經過了許多年,以前燕麥收下來之后,我們把燕麥秸稈賣了,被養牛養羊的人收去做飼料。后來我們把燕麥的秸稈全部留下來,打碎之后再還田,就這樣讓種植慢慢回歸到自然的自循環系統中去。”
創業這些年,李剛嶺遭遇最大的艱難就是團隊內部意見不一致,“懷疑這條路走不通,都說咱們已經是農業發展的倒退了,一開始產五六十斤,要繼續做下去,我們是不是要調轉方向,是不是干法錯了?真正的天然生態農業,要做出規模,又要可持續,員工要吃飯,企業需要資金回籠……”壓力可想而知。
在種植的頭兩年是顆粒無收,后面種出果實來了,產量又太低。如果用化肥農藥的種植方法,李剛嶺表示“寧可不做”。“等于是向前走不了,向后倒不了,生死關頭卡到那里,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但也不妥協。”有同事說,要不種一半普通燕麥,再種一半天然燕麥,緩一緩,也可以有一些利潤。在李剛嶺看來,“那就等于說我們今天做好事,明天要做點壞事……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本質上都是矛盾的體現,是需要警惕的,包括生產也是這樣,當追求產量達到極限的時候,對燕麥的營養破壞就很厲害,對天然的味道破壞也很大。”
“差不多就行”的態度,還是達不到做不折不扣健康食物的本心,團隊有很多人最后因為嚴苛的標準感到崩潰爾后離開。此外,燕麥種植成功,生產順利,銷售到市場后,由于蒙北燕麥產量要比普通的燕麥低,價格比普通燕麥要貴很多。用戶反饋說:“你們燕麥為什么這么貴?與普通燕麥有什么不一樣?”分銷商也會提要求:“能不能弄點便宜的,我再和你訂購好嗎?”李剛嶺說,都是對內心的考驗,是對利益得失的考驗。“可以說,打造品牌的路就是從無數次這種生死抉擇里一次次走過來的。”
以“最初的心”打造純天然燕麥產品
談及在種植和生產燕麥的過程里,李剛嶺的“理想主義標準”是怎樣的?他說:“健康的食物滋養我們的生命,養育我們的身體,必須有敬畏之心、恭敬之心。不管種植多么艱難,至少有三次我們真的也堅持不下去了,但如果繼續,就絕不改變最早的本心。”
從開始尋找天然燕麥,到打造出純天然的燕麥片產品,李剛嶺整整用了7年,而包裝材質和包裝設計也是反復推翻了14次才最終確定下來。當問及蒙北燕麥與市面上經常吃的燕麥相比,區別在哪?他回答:首先,生長的環境不同,蒙北燕麥生長在天然無污染的環境之下,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沒有除草劑。第二,生產過程中不加任何添加劑,關鍵低溫技術的蒸煮環節,保留了食物的“活性營養”,而具備“活性”的種子種入土地就可以發芽生長。食物是有生命的,使用高溫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是極大的破壞,低溫可以保留食物本有的營養和能量。“這么細膩的生產方式,以確保燕麥的完整度,保留它具有活性的營養生命,最終讓產品富有滋養人的品質,且口感好,就是體現在這些環節里。”
跟種植天然燕麥的高標準一樣,李剛嶺在加工環節也堅持他的理想主義標準,每一個工序都必須按照他的要求完成。第一,挑選燕麥粒時,小的和不飽滿的燕麥粒都篩除,最終從10粒挑選出6粒能發芽的燕麥;第二,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及輔料的基礎上,保證天然燕麥的清香軟糯。無疑,這對加工成本、技術工藝和設備的要求都達到極限。
李剛嶺進一步介紹,生燕麥粒上半部表面會有一些細小的麥芒絨毛,而這些細小的麥芒如果不經過嚴苛的浸泡擦洗過程,腸胃不好的人吃了會引起不適。“我們會在挑選燕麥后加一道清理的工序,這個清理不是一般的清理,我們稱為給燕麥洗澡泡澡搓澡。”通過給燕麥“泡半個小時的澡再搓澡”,之后再進行擦干、風吹干的工序,基本就能保證每粒燕麥的潔凈。“這個過程進行下來每一百斤就會減少五六斤的重量,但這個自創的工序我們會堅持沿用下去。”
在清洗工序過后,這些燕麥還要進行破壁才能正式進入采用C4低溫技術的蒸煮環節,“燕麥的營養極其豐富但外殼堅硬,人體的胃酶不好消化吸收,吃多會導致胃脹不舒服。”破壁也是技術活,燕麥的胚芽營養價值極高,因此要保證破壁的徹底,又不能損傷了胚芽和營養,要保留住燕麥皮上的高膳食纖維和營養。
C4超低溫保全營養新技術的研制源自李剛嶺小時候家里采用小火慢燉蒸饅頭的傳統原理。這項實驗用了近三年的時間,耗費5噸多燕麥,才終于成功。C4超低溫保全營養新技術保留了天然燕麥中的36種寶貴的營養成分,留住了純天然的麥香味,沖泡達到口感清香軟糯、細膩潤滑和易溶解的程度。還可以干吃,麥香濃郁,唇齒留香,解決了燕麥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的世界性難題。
純天然燕麥的未來
目前,蒙北燕麥團隊有400多人,產品銷售分線上線下,線下比例占六七成,主要在有機食品店。線上平臺像天貓、京東均設有蒙北旗艦店。2019年,李剛嶺被評選為中國三農創業英雄十大人物;2020年,李剛嶺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授予“中國天然燕麥第一人”榮譽稱號。
采訪的尾聲,談及數字化在純天然生態燕麥種植與生產中所起到的作用,李剛嶺說:“數字化對于農業來說,更便利了,我們會在物流中用到數字化數據化,以及使用ERP來管理運輸和倉庫。農業數字化和生產方式沒有沖突,不管從生產管理還是與用戶的連接度來講,效率更高,我們也在循序漸進地使用數字化。但不管怎么變化,山就是山,農業就是農業,燕麥就是燕麥,數字化最終是一個工具,一個連接體。”
問及未來,李剛嶺表示,我們用了十年時間把天然生態農業和不用添加劑的生產方式都走通了,但是在整個社會還屬于星星之火,接下來希望更多從事農業、做食品的企業或個人,從農業源頭和食品生產的源頭做起來,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食物才會變得可持續性健康。十年來,蒙北燕麥的主打產品就是燕麥片,接下來他表示會生產燕麥植物奶、燕麥面包、燕麥餅干、燕麥面條等多樣化產品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