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換月服務(Full Moon Service ),2017。埃里克·約翰遜 攝
埃里克·約翰遜(ErikJohansson)是來自瑞典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師、視覺藝術家。他以攝影和后期技術為藝術創作手段,創造超現實主義影像作品。他擅長將天馬行空的幻想和荒誕的夢境變為真實的影像作品。與傳統攝影不同,他不用相機捕捉現實,他所捕捉的是稍縱即逝的靈感閃念。在約翰遜看來,所有作品從一定程度上都是他的“肖像畫”,反映了他的生活、想法、計劃,創造了真實世界里并不存在的風景。
2022年7月22日,埃里克·約翰遜在中國的首次展覽“奇夢幻境—ErikJohansson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此后,埃里克·約翰遜的作品將在中國進行三年的巡展。
本展覽的策展人孫慧婷與埃里克·約翰遜進行了采訪對話。

天空之上(All above the sky ),2017。埃里克·約翰遜 攝
埃里克·約翰遜:2000年,15歲的我得到了第一部數碼相機,這簡直打開了我的新世界大門。在最初的10年里,攝影更像是一種生活樂趣,我把作品發布到網上并獲得了很多關注,包括廣告公司的關注,并收到拍攝邀約。于是,我在學習的同時從事拍攝工作。我從小喜歡繪畫,后來對超現實主義著迷,并受到超現實主義畫家們的啟發。當我拿起相機的時候,如果只是按動快門就結束創作,對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做了很多后期實驗,不久后我開始通過攝影講述我想要的故事。
埃里克·約翰遜:靈感更多的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它總是從生活中很瑣碎的小事開始,促使我產生一些想法,我會第一時間將靈感變為畫面,用簡單的素描畫出來。有了靈感我也并不急于創作,我會將圖稿保存起來,有時幾個月甚至擱置更長。當忙完手頭項目或者靈感再次爆發時,便沖動地重新開始創作了,我開始拍攝需要的所有畫面,最后把所有的照片放在電腦上處理。

夢游(Dream walking ),2014。埃里克·約翰遜 攝
埃里克·約翰遜:我會提前制定素材照片的拍攝計劃,按照計劃去拍攝各種場景,簡單畫面需要一兩天,復雜的畫面大概花費一周左右。但是,如果想要達到理想的影像效果,我還要等待特殊的光線效果、營造奇特的場景,這些更像是電影拍攝時的場景布置,要花費更多時間。為了一個完美的拍攝場景,我會在現場日夜等待,或是去現場反復多次拍攝。最近,我越來越多地嘗試使用道具和真實物體,因為我認為模型更容易交互,而且看起來也更逼真。

信仰之躍(Leap of Faith ),2018。埃里克·約翰遜 攝

辦公室大逃脫(Office Escape ),2019。埃里克·約翰遜 攝

自我承載(Self Supporting ),2017。埃里克·約翰遜 攝
埃里克·約翰遜: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創作方法,它有助于觀看者將自己帶入影像中的角色。在很多作品中,人們都會首先觀察其中的人物,思考畫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我經常操縱圖像中的環境,但我不操縱其中的人,因為對我來說,正常人很重要。

如家(A Place Like Home ),2022。埃里克·約翰遜 攝

雷暴積云(Cumulus & Thunder ),2017。埃里克·約翰遜 攝
埃里克·約翰遜:后期制作是最耗費精力的環節,一般需要一至六個月時間。前期拍攝很快可以完成,之后將照片制作成初稿需要四五個小時。接下來,就是打磨局部細節,這要花費大量時間,這個過程會占到整個創作時間的80%。制作一幅成片,我通常會在軟件中使用100至300個圖層,曾經有一幅作品在電腦中占了大約400G內存。最終完成全部細節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但是作品完成后,新的拍攝開始前,我會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來忘記之前的作品。這可能花一個月時間甚至更久,因為我希望盡量保持獨立的視角去創作全新的作品。
埃里克·約翰遜:我從小在瑞典哥特納的一個農場長大,總是接近大自然。那里地勢平坦,只要在戶外走來走去、眺望田野,我就能感受到無盡的可能性。童年成長環境對我的拍攝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作品中出現的許多場景都是我成長的地方,譬如開闊的景色和紅色的小房子。2005年,我搬到哥德堡后,在查爾默斯科技大學攻讀計算機工程設計。這帶給我新的思考方式,也形成了我的創作方式,使我創造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