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藝 徐佩堯
基金項目:湖北民族大學2022年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科研創新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武陵山區農民共同富裕問題研究——基于恩施市洞下槽村實例分析”(MYK2022014)。
作者簡介:羅詩藝(1992-),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徐佩堯(2000-),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摘要:共同締造理論為新時代環境下的基層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導和治理方略。通過以黨建為紐帶,引領基層貫徹實踐共同締造理念,讓多元主體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平臺中來,是有效分擔社會治理職能和責任、凝聚社會共識與合力的創新之舉。文章以恩施州利川市汪營鎮齊躍橋村的治理實踐為例,剖析共同締造理念在基層治理中的實踐探索,提出共同締造中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間的良性互動關系與改進措施,以期為共同締造理念在基層的實踐提出新的推進方略和踐行方案。
關鍵詞:共同締造;基層黨建;基層治理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2-0031-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0? ? ? 文章標識碼:A
共同締造理念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2019年,《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指導意見》發布,拉開了全國性共同締造活動的序幕。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共同締造作為社會治理的一個新理念、新方略,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個突出亮點[1]。共同締造作為一次探索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性實踐,在湖北呈現出新的實踐樣態,其目標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以“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恩施州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資源和與之相對應的人文社會條件。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汪營鎮齊躍橋村共同締造工作為契機,通過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具體案例分析,對共同締造中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互動關系進行探索,進而提出共同締造中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間的良性互動關系與改進措施,對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提供治理經驗和探索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共同締造理念的實踐意義
全新的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將基層社會治理的權力交給人民”的理念是社會治理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將多元主體納入社會治理范疇、幫助政府減輕治理負荷、凝聚社會合力是理論的創新之舉。開展共同締造實質上就是堅持群眾路線,組織、發動和引領群眾方法論的創新,是政府在應對日漸復雜的龐大社會治理職能和規模下,向社會主體和人民群眾讓渡社會治理權責的一次重要嘗試。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新時代“以人為本”理論思想在基層的重要實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湖北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3]。“共同締造”理念在基層順利實踐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鍛造了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扎實推進共同締造同鄉村振興相銜接融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實踐路徑,目的是最終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共處。
2? ?共同締造理念指導下齊躍橋村的基層治理實踐
2.1? ?齊躍橋村概況
齊躍橋村位于恩施州利川市西部、齊岳山東麓,距汪營集鎮5km。村莊環境優美,資源稟賦優越,具有悠久的工業歷史,是鄉村振興示范村和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齊躍橋村共設黨總支一個,下設三個村民黨支部和一個“兩新”企業黨支部。齊躍橋村于2022年8月進行合村并村工作,將原有的沿江社區,齊心社區和齊躍橋村合一,共有2 450戶,8 600人,整個村域面積10.88km2,是利川市人口規模最大的村落,轄區內龐大的人口規模為基層治理帶來了沉重的負荷。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指導和激勵各級政府和群眾參與到人居環境建設實踐當中,重構基層組織,完善社會管理[4]。因此,齊躍橋村村“兩委”不僅面臨鄉村振興的壓力,還需要同時應對基層治理的任務,對基層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2? ?共同締造理念指導下齊躍橋村的基層治理實踐探析
在齊躍橋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中,齊躍橋村村“兩委”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符合村落實際發展情況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模式,通過發揮村黨組織的協調作用,以黨建為軸心帶動各項工作推進,以共同締造理念為核心緊密團結多元主體,搭建“共謀、共管、共創”三類平臺,堅持支部發動、黨員帶頭,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建立起到邊到角的組織體系和協商共治的治理模式,凝聚“和美”共識,為共同為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一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齊躍橋村注重發揮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以合村后陣地建設為抓手,繼續深入落實“三治并舉 四村共創 五化同步”黨建工作思路。以黨建引領村建、團建、婦建等各項工作,開展關愛“三留守”等系列活動,承辦全州農業農村會等重大會議,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不斷增強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能力。
二是注重發揮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作用。齊躍橋村依托童話小鎮、思清農業、硒糧集團等村內企業和合作社,探索“企業管理+村民自治”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結合項目、資金、政策主動發力,強化農業科技幫扶,邀請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專家到村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推進產學研融合、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育高素質農民,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整治、產業培育等工作,推動建成建強具有山區現代農業特色的產業示范帶。
三是注重法治宣傳和建設,構建和諧鄉村氛圍。齊躍橋村通過建立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將村民矛盾化解到村域范圍內,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基本保證小事化解在田間地頭,構建鄉村鄰里之間的和諧氛圍。齊躍橋村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在清廉村居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上具有豐富經驗:通過實施智慧鄉村等項目實現治理能力與水平現代化;通過聘請律師和法律顧問,開展法律知識培訓、培育本村的“法律明白人”等普法活動,以調解矛盾,將民主法治思想扎根到民眾心中。
四是注重培育文明鄉風。齊躍橋村注重實際,著力在“善治”上做文章,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舉”,實施產業強村、文明新村、法治鄉村、清廉村居“四村共創”,推動黨員隊伍純化、服務能力強化、經濟結構優化、社會風氣凈化、人居環境美化“五化同步”。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四五”模式指引下,充分發揚基層民主,深化法治創新實踐。繁榮民族民間文化。通過積極尋找村莊傳統文化藝人,協助籌辦棕情端午等系列活動,以“傳承文化,留住鄉愁”為目標,切實挖掘保護好民族民間文化。
2.3? ?共同締造理念指導下齊躍橋村基層治理的成效
在共同締造的理念指導下,齊躍橋村在黨建引領下開展的基層治理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各方面取得了顯著變化。一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通過對民居進行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裝潢,包括青瓦白墻、飛檐翹角、樓臺閣樓、吊腳欄桿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二是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大力實施“暢路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和交通建設,積極打造“美麗庭院、綠色村莊”,村莊街道干凈整潔,綠樹成蔭,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三是村莊公共事務更加透明。齊躍橋村全力打造陽光村務,實行村民對干部、干部對村民、村民與村民的相互監督,在每個小組設立科普宣傳和公示欄,對村黨務村務財務進行公開,接受民主監督,使得村莊公共事務更加透明。四是干群關系更為和諧。村“兩委”制定了權責清單,劃分崗位責任,做到公共事務不推諉不扯皮,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獲得了群眾認可,干群關系大大改善。五是村莊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共同富裕既有全國性的政策統籌,也有廣大人民群眾在具體微觀層面的直接參與和共同發展[5]。村“兩委”著力優化村落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引導村民依托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同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企業回流入駐,為居民就業提供崗位保障,助力村民共同富裕。在共同締造的理念指導和具體實踐相結合下,齊躍橋村的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村民們的幸福感滿足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干群間關系更加和諧,為村落的治理打下了良好的群眾條件和物質基礎。
3? ?共同締造理念指導下齊躍橋村基層治理實踐的啟示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這一理念絕不是空喊口號就能實現的,共同締造既需要適合群眾的宣傳方式,也需要干部的不斷配合,提高多元主體的參與程度,明確角色定位,發揮人才作用,進而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供推廣復制的宣傳模式和實踐模式。
3.1? ?加強共同締造理念的宣傳力度,提高干部群眾的認識水平
進一步加強共同締造在基層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思想認識,關鍵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號召能力,要“以點帶面”“開枝散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點”和“枝干”,通過正確的宣傳將共同締造的思想理論擴大到廣大群眾的“面”中去。
一是要保持宣傳的持久性和長效性?;鶎痈刹吭趯θ罕姷男麄鞴ぷ髦校种院愕馗阈麄?、做工作、出主意,潛移默化地對群眾進行理論教育和宣傳,激發群眾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在具體實踐中,基層干部不能在實際執行中出現偏折和退縮等行為,讓群眾對政府的政策持續性產生懷疑和誤判。要讓人民群眾堅定不移地相信共同締造這一政策的持久性和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認同和接受這一思想理念。
二是要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聯。將共同締造同鄉村振興緊密銜接,在通過共同締造來塑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同時,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動力,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思想認識準備。具體表現在:借助共同締造的形式強化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群眾共同商議決策的行為習慣,通過團結合作、組織協調等方式解決鄉村振興中遇到的問題難題,轉變“等、靠、要”的被動心態;借助共同締造中“立項”和“以獎代補”的形式,激發群眾內生活力,鍛煉群眾創新創業的能力和觀念,發揮鄉土資源優勢,使群眾通過發展鄉村產業的方式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將群眾主體中的涓涓細流匯聚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三是要創新共同締造活動宣傳形式。宣傳活動的不止拘泥于宣講、匯演等“高大上”的形式,可以通過房前屋后、百姓身邊的小事作為切入點,拉近共同締造理論與群眾生活實踐間的距離,將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融入到宣傳方式當中,如唱歌跳舞、聽戲賞曲等娛樂項目,寓教于樂,將理論潛移默化地根植于群眾心中,挖掘鄉土內生的精神文化力量,讓宣傳更“接地氣”,更易被群眾所理解和接受,由小及大地塑造群眾對于共同締造的正確認知,激發群眾的思想活力和行動積極性。
3.2? ?吸引各類人才回鄉創業,為共同締造提供人力支持
人才是共同締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鶎余l鎮的青年人才流失情況嚴重,高素質的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缺乏,對共同締造工作的推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加快推進共同締造,要注意甄別人才類型,通過不同的政策和方式去吸引和留住人才。
一是吸引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非本土人才。這類人才通過人才引進或招商引資等手段駐留在鄉村,其中的農業型人才能夠幫助本土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能,增產創收;產業型人才能夠在鄉村投資建廠,創造就業崗位,帶領村民致富。他們的共同點是掌握著資金、技術和成熟的發展規劃,能夠有效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吸引和留住這類人才需要上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幫助,通過加強人才優待、提升待遇等方式將其留住。
二是注重吸引本土的在外務工人員。這類人才是村莊的青壯年力量,能夠為共同締造注入鮮明活力?,F在共同締造和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鄉村的綜合環境得到了改善,許多在外務工人員想要回鄉發展。但受土地、財稅、教育、醫療資源等制約,需要鄉鎮政府進一步改善人才土壤,通過“鄉土情結”等載體進行宣傳,增強對本土人才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引導更多能人回鄉,參與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三是注重留住本土培養的各類人才。本土培養人才包括本地能人、鄉賢、技術人才,離休干部職工等。這類人才熟知當地情況,群眾基礎較好,在村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能夠發揮“能人效應”和模范的積極帶頭作用,新政策、新技術的推行可以通過這類人才進行解讀和宣傳,便于村民群眾更好的理解和接納,村中的矛盾也可以通過本土人才的影響力進行調解,構建和諧的鄉村氛圍。在本土人才的后續培養上,可以通過定期請技術人才對鄉村青年進行培訓等方式,培育更多扎根于鄉土的本土人才,激發村民積極性和內生動力。
4? ?結束語
作為一種社會治理理念,“共同締造”以共同參與為核心,是一場“回歸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的實踐運動,通過多元主體間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激活各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推動社會治理新局面的強大合力。通過共同締造理念同鄉村振興相銜接,讓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提高少數民族共同締造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更好發揮共同締造的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華胤.共同締造: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表達[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3,39(03):69-78.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3]王蒙徽.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語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N].學習時報,2023-01-04(1).
[4]王蒙徽,李郵,潘安.建設人居環境 實現科學發展——云浮實驗[J].城市規劃,2012,36(01):24-29.
[5]徐勇,朱城坤.以共同締造推動共同富?!谵r村“共同締造”實踐的考察[J].行政論壇,2023,30(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