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全
書法有“點、橫、豎、撇、捺、鉤、挑、折”八種基本筆畫。本課對《李思訓碑》的筆法解析,采用傳統經典的“永字八法”和歐陽詢《八訣》并結合作者書寫實踐進行。大家在學習時注意筆法和形的變化,以便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書法藝術的筆法規律。
“永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用于練習楷書的用筆技法。下圖將“永”字分解為八筆,并加以說明。

1.點為側 (如鳥之翻然側下);2.橫為勒 (如勒馬之用韁);3.豎為弩 (也作“努”,用力也);4.鉤為(,如跳躍);5.提為策 (如策馬之用鞭);6.撇為掠 (如用篦之掠發);7.短撇為啄 (如鳥之啄物);8.捺為磔 (,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下面的課程我們將以《李思訓碑》為載體,對八個基本筆畫逐一解析。首先認識筆畫的基本形狀,再解析筆面的書寫方法,通過列舉對每一種筆畫的字例進行單鉤摹、雙鉤摹,并按筆畫順序摹寫和臨寫字例,以加深理解,然后選擇相應字例練習鞏固。
李邕(678-747),唐代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玄宗時任汲郡和北海太守,故稱李北海。其工文善書,撰制銘頌,聞名天下,書法初學王羲之父子,后有所創造,自具面貌,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擅以行楷書碑,筆勢雄健,為后世效法。傳世李邕所書諸碑,“刻手最精者,推李思訓碑”。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墓碑通高4.1米,寬1.52米,位于陜西蒲城縣西北15里三合鄉北劉東,為唐睿宗李旦橋陵陪葬墓群神道碑之一。李邕撰文并書,行書,33行,行70字,篆額“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12字。
《李思訓碑》系李邕典型行楷之作,筆書勁練,頓挫起伏,結體拗峭,奕奕動人,氣勢雄健,神情流放;其用筆、結體、布局謀篇皆有獨到之處。其筆法既有王體行書的清圓流美,又具有北碑楷書的方整端莊,軟中有硬,美中顯剛,魏碑楷法至為明顯,行筆快速,線條瘦硬;結體左低右高,欹側取勢,上舒下斂,重心降低;布局謀篇則更顯境界,體勢險峻,中緊外松,行楷結合,氣脈貫通,氣勢開張,虛實分明。然碑下截漫滅已久,各種史書亦未能全文收錄,上截亦泐缺,不可盡讀,實為可惜。
學習《李思訓碑》這一兼行楷特色的書體不會有應接不暇、手腦不致的感覺,有理解、適應、消化的余地。當臨摹趨于成熟后,可寓奇變于規矩之中。

《李思訓碑》拓片(局部)唐·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