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俞靈琦
隨著《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 年)》的公布,大模型的研發和產業化、智能算力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生態產業集群正成為上海科技創新前行的新路標之一。
當前,AI大模型的應用正在改變傳統產業模式,成為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產業格局變化下,AI大模型對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近期上海發布《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下文簡稱《若干措施》)著眼于提前布局,抓住產業機遇。但具體落實過程中,如何構建上海AI大模型生態?
上海為何被稱為“魔都”?這其中涵蓋著“海納百川”“不可思議”等寓意,在科技創新領域,“魔都”也正散發著它的“魔力”:建設一個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持續涌現、開放創新深度融合的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并成為全球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隨著《若干措施》的公布,“魔都”正進一步進階成為“?!倍?,大模型的研發和產業化、智能算力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生態產業集群建設也成為了上海科技創新前行的新路標之一。
此次《若干措施》一方面聚焦于著力支持大模型創新能力,包含支持上海市創新主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模型,鼓勵形成數據飛輪,加速模型迭代,對取得重大成果的予以專項獎勵;另一方面聚焦性能、安全、倫理、適配等方面,建設國家級大模型測試驗證與協同創新中心,支持上海市相關主體主導或參與國家大模型相關標準制訂。
在提升創新要素供給能級方面,《若干措施》提出了3個方面的計劃:實施大模型智能算力加速計劃,打造市級智能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構建智能芯片軟硬協同生態,支持打造智能芯片軟硬適配體系,降低企業適配成本;組建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鼓勵多元主體共同推動高水平語料數據要素建設。
通過創新能力和供給能級的提升,上海將攜手海內外各類英才全力推進卓越引領的“?!倍忌虾=ㄔO,打造大模型企業人才集聚的創新高地,進一步展現上海不斷突破的創新策源力,不斷凝聚的產業新動能,不斷刷新的應用新標桿,不斷優化的開放新生態。
為了營造一流的創新環境,《措施》提出,鼓勵上海浦東新區、徐匯區等建立大模型生態集聚區,聚焦大模型研發和產業化加大支持力度;鼓勵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探索大模型相關國際交流合作。優先推薦大模型創新重點人才納入國家和上海市相關高層次人才計劃,重點支持大模型相關緊缺技能人才落戶。

以徐匯區為例,作為上海市首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徐匯創新要素活躍、產業基礎扎實、區位優勢明顯,在上海率先建成大模型產業生態集聚區,人工智能產業已有近千億元的規模,匯聚上下游企業近200家,其中核心企業30余家,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大模型的策源地之一。
徐匯區的AI產業一大亮點就是大模型的備案數量。根據國家的規定,生成式AI服務需要備案,而徐匯區就有6家通過了備案。這些備案的企業和機構包括上海AI實驗室、商湯科技等,都是大模型的領軍者。
2023年11月,徐匯區出臺了全市首個大模型專項政策——《徐匯區關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這個政策涵蓋了創新體系、產業集聚、產業生態等方面,提供了15條具體的措施,從算法、算力、數據、應用、治理等方面給予支持,讓大模型的技術和應用都能夠快速發展。特別是針對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每年將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資金補貼。
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化應用,是加快實現我國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時之舉,也是推動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未來可期,隨著創新環境的不斷完善,優質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加強,上海的AI大模型將駛上高速前行的“快車道”,助推AI產業成為一個更充滿活力和創新動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