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軍會師紀念館

三軍會師紀念館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和寧夏將臺堡會師,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了從1934年秋天開始的戰略大轉移和長征勝利結束。
1935年8月15日,紅25軍為策應主力軍的北上,進入寧夏境內的西吉縣單家集,成為進入六盤山的第一支紅軍隊伍。紅25軍在西吉制定了“三大禁條、四項注意”,樹立了“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歷史典范,為我黨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實踐經驗,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重要意義。1935年10月5日至6日,毛澤東等率領中央紅軍(陜甘支隊)在西吉頒布了《回民地區守則》,留下了單家集秉燭夜談的傳世佳話。
1936年夏,紅一方面軍東征勝利回師陜北后,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大主力紅軍在西北會師的戰略決策。5月中旬,將紅一方面軍主力1.7萬余人組成西方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揮師西征,迎接紅二、紅四方面軍。7月初,紅二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9月中下旬至10月初,三個方面軍相繼向靜寧、會寧、將臺堡地區集結,形成了夾西蘭大道南北呼應之勢。繼10月9日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之后,21日,紅二方面軍進入了今寧夏西吉縣境內。當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以及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等人在平峰鎮與前去迎接的紅一方面軍1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等人親切會面。22日,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陳伯鈞、王震等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指揮部2軍團與由左權、聶榮臻、鄧小平、楊得志、肖華等率領的紅1軍團2師共11500余人在將臺堡東側廣場舉行了隆重的會師聯歡大會。23日,紅1軍團1師師長陳賡率紅3團全體指戰員、中共靜寧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負責人在興隆鎮西北角河灘與由參謀長彭紹輝、模范師師長劉轉連等率領的紅二方面軍6軍團會師。24日,在將臺堡土堡內召開紅二方面軍營以上黨的活動分子會議,鄧小平傳達了黨的瓦窯堡會議精神和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并作了統一戰線及民族問題的報告。紅二方面軍領導人當即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決策,并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首長的名義代表二方面軍全體指戰員向黨中央、毛澤東發電稱:“堅決擁護黨內集中統一領導,一切服從黨中央決定。”

單家集夜話

走好新的長征路
將臺堡勝利大會師,是紅軍長征中的最后一次會師,不僅標志著紅二方面軍長征的勝利結束,而且更標志著歷時兩年時間的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這意味著在中國歷史大變動的前夜,身經百戰的紅軍三大主力匯聚起來,形成一支十分強大、舉足輕重的戰斗力量,極大地增強了黨中央的戰略運籌能力,對于推動中國歷史向著更加積極、更加正確的方向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在中國長征史、革命史、軍史、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紀念紅軍長征、講好紅軍故事、弘揚長征精神、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特別讓廣大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經中共西吉縣委、西吉縣人民政府逐級申報和中央、區、市有關部門審批,1996年,紀念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勝利大會師60周年之際在將臺堡建成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2006年又建成了包括三軍會師紀念館在內的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
三軍會師紀念館,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館藏革命文物47件,圖文展示112幅,整個展廳主要以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展示了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方野戰軍,先后來到寧夏西吉縣境內,黨和紅軍在這里大力宣傳抗日主張,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培育了“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革命感情;建立了黨的地方組織和人民政權,擴大紅軍,開展支前工作,在會寧、將臺堡完成了三大主力會師,弘揚了廣大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所體現的信念堅定、顧全大局、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從而激勵人們銘記紅軍長征的輝煌歷史,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整體展覽分為五個單元,分別為:紅25軍遠征來到西吉、中央紅軍到西吉——毛主席夜宿單家集、紅軍西征在寧夏、紅軍會師將臺堡、走好新的長征路。各單元通過時間主線,以歷史事件為脈絡,在觀看圖文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解說更為生動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
目前,紀念園主要由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三軍會師紀念館、會師廣場、將軍翰墨碑林、中南海情系西海固展廳、紅軍長征民族工作檔案展、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和革命舊址公園等十余部分組成,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央首批革命文物單位、全國首批60家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單位、全國巾幗文明崗,這里被譽為理想信念的主陣地、愛國主義的大講臺、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點、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培訓的大課堂。為彰顯光榮而輝煌的革命歷史和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陣地作用。
2016年7月1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寧夏視察,從北京坐飛機直達固原,然后驅車70公里來到六盤山腳下的將臺堡,參觀了三軍會師紀念館。這天上午,將臺堡下著蒙蒙細雨,習近平總書記冒著細雨,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前,向烈士們鞠躬。在敬獻花籃時,習近平總書記駐足良久,他仔細地整理了花籃上的錦帶;瞻仰完紀念碑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細雨中緩緩走向三軍會師紀念館。

革命舊址公園廣場
在三軍會師紀念館的長征路線圖前,講解員給習近平總書記介紹說:1935年8月15日,由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為策應主力軍的北上,進入寧夏境內的西吉縣單家集,成為進入六盤山的第一支紅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著各路紅軍長征的線路,感慨地說:紅軍萬里長征,是偉大的長征,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展廳紅軍戰士教當地群眾制作粉條的油畫前,講解員介紹說:這是紅25軍在給當地回族群眾傳授制作粉條的技術。此時,習近平總書記很感興趣地問道:“制作粉條的技術是紅25軍帶到這里的嗎?”講解員說:是的,紅25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出發轉戰來到這里后,發現當地盛產土豆,就把南方用紅薯制作粉條的技術傳授給了當地群眾,當地群眾制作出了馬鈴薯粉條。一直到現在,馬鈴薯粉條依然是西吉縣的經濟支柱產業。當地老百姓也把制作的粉條親切地稱為“紅粉”。習近平總書記聽后非常高興地說:“紅25軍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參觀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沙盤前語重心長地說:這次專程到這里來,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當年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政權的長征,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都是接續進行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走出紀念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將臺堡的院子里說:“只有體會到革命年代的艱苦,才能使人們真正受到教育。”
2020年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寧夏視察時講道:“1935年毛主席率領紅軍轉戰寧夏,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紅色佳話。1936年紅一、二方面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紅軍長征在寧夏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你們要用這些紅色資源教育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關于紅色陣地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我園堅持秉承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宗旨,充分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主陣地作用,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主動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區直機關工委、六盤山干部學院以及全區各大院校等簽訂長期教育協議,聯合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先后推出“十個一”、“八個一”等活動選項,采取寓教于游、寓游于教的方式,向更多的游客宣講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偉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
一是利用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和“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出發地優勢,主動匹配黨史學習教育目標要求,推出“走好新的長征路”微黨課,運用體驗式、浸入式教學方式,讓干部群眾身臨其境感受紅軍長征經歷的艱難險阻和紅軍將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邁氣概,讓紅色經典“活”起來,并立足現有資源配置,創新推出“八個一”教育活動(瞻仰一次紀念碑、參觀一次紀念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聆聽一次微黨課、觀看一部紅色影視片、接受一次紅色黨課專題教育、品嘗一頓憶苦思甜“紅軍餐”、重走一段長征路),為干部群眾打造黨性教育的“紅色熔爐”。
二是利用“單家集夜話”紅色資源優勢,在單家集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把“單家集夜話”這一紅色經典故事講深講透,講出時代內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宗教觀。
三是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將歷史轉化為課程、將史料轉化為教材、將現場轉化為課堂,利用紅色資源講黨史上黨課,采取黨史、紅色歷史進機關、進單位、進校園的“三進”方式,主動深入一線宣講黨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黨的歷史和紅色歷史,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主陣地作用,并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慶節點,開展系列主題教學活動,使“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達到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教學目的,從而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教育活力,引導他們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四是為順應新時代、新形勢、新發展的需求,適時開啟 “紅色旅游+”運行模式,做到了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產旅融合、商旅融合、企旅融合這“五個融合”,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助推了鄉村振興,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五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重要指示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挖掘、整理西吉紅色歷史,完成50萬字的紅色歷史內部資料《紅色西吉》;制作《紅色基因代代傳》、《走好新的長征路》等微黨課PPT課件5個;搜集整理《單家集夜話》、《賀老總未了的心愿》、《三顆子彈的故事》、《一支阿司匹林的故事》等紅色小故事12個。
據統計,自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至今,平均每年來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參觀、學習、游覽的人數達60萬人次,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各界社會團體到有識之士都對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給予了極大的關懷、關注與幫助支持,投入專項資金進行打造提升,使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成為西北高原、寧南山區、六盤山麓、葫蘆河畔一處譽滿全國、聞名遐邇的紅色革命圣地。
今后,我園將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充分利用現有功能設施,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及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堅持政治性、科學性、藝術性相統一,創作出長征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度融合的教育內容,切實將陣地轉變為課堂、將史料變為教材,研發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線上線下展示宣傳營銷,不斷提升景區的市場影響力,使之成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和陶冶情操的聚集地,為助推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時代賦予紅色景區的應有職責。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