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歷史主動性體現著對歷史進程的認識、歷史規律的把握、歷史智慧的運用、歷史偉業的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具備的精神品格。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系統把握歷史規律,深刻洞察時代大勢,牢牢抓住變革時機,順勢而為,擔當有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當今世界,機遇與挑戰并存,克服困難、戰勝挑戰、化危為機,也就意味著抓住了機遇。歷史不等人、機遇不等人,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就能贏得先機、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猶豫和觀望只會錯失機遇,陷入被動,而且一步被動、步步被動,留下無窮遺憾。機遇常常具有隱蔽性,存在于事物發展的進程之中,隱藏在復雜的現象后面,只有主動因應,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吹沙見金,抓住并用好機遇。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一再表明,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單純依靠努力就能實現的,還需要有機遇。
共產黨人的機遇意識,體現的是一種尊重科學的理性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品質、不負時代的歷史擔當。增強歷史主動,就是要以對目前形勢的判斷力、對未來發展的預見力和當機立斷的決策力、聞令而動的執行力,主動出擊,抓住并用好機遇。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亂象叢生的世界和由此帶來的深刻而宏闊的歷史性變革,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以共創未來的天下情懷,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要樹立大歷史觀,善于從歷史長周期比較分析中探究歷史規律,從或者悄然無息、或者風起云涌的變化中洞察演變機理,在化危機、應變局中育新機、開新局,在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戰勝風險挑戰中擔當作為、奮發有為。
增強歷史主動,必須堅持創新思維,善于在創新中捕捉和把握機遇、開拓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必須堅持辯證思維,深刻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各項工作更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必須堅持戰略思維,提高戰略能力,善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牢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古訓,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進步歷程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類就是在同困難的斗爭中前進的。再大的困難,都不可能阻擋人類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難,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責他人,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逃避責任,而是要一起來戰勝困難。”從哲學意義上說,困難就是事物的矛盾。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事實證明,有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難面前推諉、逃避,束手無策;唯有迎難而上,困難才會迎刃而解。
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經風歷雨成為百年奮斗的常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不僅經受住了考驗,而且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以堅定的歷史自信、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現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團結帶領人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以大手筆謀劃改革發展穩定、大視野運籌內政外交國防、大氣魄推動治黨治國治軍,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在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苦苦追尋、上下求索、頑強奮斗的偉大征程上,一代代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以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的實際行動和偉大壯舉,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仍在繼續,前進路上正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困難挑戰。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更應該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越是困難時刻,越要堅定信心、保持耐心、守住初心,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問題分析得更深透一些,把對策研究得更到位一些,遠離“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懈怠,打消“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的幻想,保持“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警惕,以“厲兵秣馬,敢打必勝”的斗爭姿態,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風險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集中呈現,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歷史的規律表明,目標越是宏偉往往越是道阻且躋、充滿挑戰,越是接近目標往往越是山高坡陡、風大浪急,越要朝乾夕惕,保持冷靜清醒,增強憂患意識。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不畏縮、不躲閃,積極面對、科學應對,化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察大勢、觀大局、謀未來,善于從歷史經驗中增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定力、魄力、能力,在應對風險挑戰中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

居安思危,固我長城。 耿建 攝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面對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面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周邊環境復雜敏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的態勢,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見葉知秋的敏銳性、警覺性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危機感,及時根據形勢、任務、環境變化因應施策,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一局一域的重大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全局全域的重大風險。要始終保持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的堅定,保持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戰士”,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和“唯恐燒著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要敢于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敢于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要切實提高重大風險預測預警能力,準確把握風險走向,科學分析特點和規律,正確判斷性質與趨勢,摸準癥結關鍵,分清輕重緩急,知其事、度其時,對準風險的要害,采取果斷措施,迅速行動,強力施治,挖除禍源,解除禍患,確保出手即得、一招制勝、快而無失。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應對風險挑戰,提高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從走過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當前,黨團結帶領人民正闊步行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的趕考之路上。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新機遇伴隨新挑戰,我們必須高舉旗幟、把準方向,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以高度的歷史自信、歷史自覺和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歷史擔當中創造歷史偉業,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