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娜
(湛江科技學院,廣東 湛江 524094)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表示到2030 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由此,“雙一流”建設戰略成為我國高校辦學的新方向。推進“雙一流”建設改革機制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實現“雙一流”戰略發展目標的重大舉措。高校管理標準體制涉及到教育教學、科研活動、考核制度、激勵措施、監督方式等方面,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推進“雙一流”戰略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高校要想完成培養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的,必須要強化對管理標準體制的重視,從明確管理層級權責范圍、健全學科建設管理體系、強化學術系統自主建設等方面出發,全面貫徹落實“雙一流”建設要求。
“雙一流”建設比較直觀的理解是,我國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和學科能夠在全球可比領域中處在靠前的位置。基于“雙一流”背景優化高校管理標準體制可以更好地培養國家以及社會需要的人才,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雙一流”建設有利于實現建設資源均衡配置,打破管理體制標準改革方向。因各院校內部可利用資源數量不同,高校之間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存在資源投入力度差異。地方辦學投入以及國家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差異,使得東部地區高校管理標準體制改革中的可用資源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視域下,國家著力將政策資源向中西部高校傾斜,同時促進建立資源動態調整機制協調市場帶來的辦學資源不均衡。從建設“211”“985”重點高校到打造世界一流大學,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資源在宏觀區域內的布局。同時,這不僅是對偏遠地區政策支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強,更能夠有效推進高等教育區域平衡,是我國完善高等教育空間分布格局的必由之路。《方案》曾表示,“完善穩定支持機制,加大建設高校條件保障力度”。這說明要保障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學條件支持力度,發揮中央財政專項在高等教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中部地區河南省為例,2022 年,該省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出臺一系列支持“雙一流”建設和創建的政策,明確“十四五”時期將投入130 億元對本省高校建設進行專項支持。這些舉措使該省高校打破固化資源擁有地位,開辟新的管理標準體制改革方向。
“雙一流”建設有利于構建公平競爭機制,激發管理體制標準改革活力。東部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使高校能夠以技術力量為依托,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西部地區無法擺脫農業生產的牽制作用,促使高校多以農業學科作為優勢力量,科技成果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在競爭起點不同的情況下,中西部部分高校依靠自身實力提高辦學水平存在一定難度。“雙一流”建設是國家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又一舉措,再次為高校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大平臺。“雙一流”建設依據名單內高校的具體發展狀況和建設水平完善激勵約束體系,鼓勵平等性競爭,提倡以績效作為建設考核標準進行年度考核。這種“可進可出”的公平競爭機制激發高校競相開展管理標準體制改革,可被納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取得國家和政府在辦學方面的強力扶持。目前,同一個省區范圍內的地方高等院校,在所獲得可用資源相似的情況下,大多選擇全面深化內部管理標準體制改革,這對于提升高校管理標準體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雙一流”建設有利于健全學科生態體系,創造管理標準體制改革特色。目前來看,“985”以及“211”工程的建設主體一直是某一高校整體。進入“985”或者“211”建設工程的院校,其學科單位能夠以廣撒網的形式獲得辦學資源,可能會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核心學科競爭優勢不突出。以高校單位和學科單位兩者為建設主體的“雙一流”支持特色辦學。這使建設重點轉為學校和學科兩方面,一方面可以促進中西部高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增強管理標準體制改革為特色優勢學科服務的程度,進一步健全學科生態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二級學院建立學科交叉建設的長效機制,增強學科建設水平,進一步配合管理標準體制改革發展。
各高校都應根據“雙一流”建設要求,展開管理體制內部調整,同時進行教學的系統化升級,明晰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現有難題。推進校院權利分配合理、實現學科建設管理、加速職責主體區分是高等教育院校“雙一流”建設不可忽略的重要舉措。“雙一流”建設工程中的某些政策及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強化學術意識和風險意識,為高校學生及教師學術發展帶來良機,但仍然沒有消除高校管理標準體制顯露的弊端。目前,高校管理標準體制存在著校院權責分配不均衡、學科建設管理不全面、權利主體區分不明顯等問題。
“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校院權利分配不均衡降低了高校管理效率。“雙一流”建設提出之后,特色學科建設強化了校院兩級制的管理制度。然而,在具體建設運行過程中,學校和學院權利結構分配仍然不均衡。學院中心管理權利掌握在校級機關的現狀使學院建設自主性仍然較弱。學院作為辦學資源的直接使用者,是教育教學以及科研活動水平提升的關鍵主體,但其財政權、人才管理權、事物處理權受到學校的直接制約。據某數據機構不完全統計發現,約有10%高校賦予學院管理的自主權,將近90%高校院級管理仍取決于校級層面。這種校院之間權利分配不均衡引起學校與學院行使權方面的分歧,導致管理不到位或資源虛耗,使高校標準管理體制運行效率下降。
“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學科建設不全面,限制了高校綜合發展。深刻學科積淀以及宏大科研范圍將學科建設定性為繁雜的體系化任務,該任務完成程度可能會影響高校綜合實力以及整體效能增長速度。受限于傳統一級學科日漸形成學科壁壘以及面臨的動態調整壓力,新興交叉學科很難躋身“雙一流”建設范圍。我國教育界一直以來對新興交叉學科的關注度不夠,引起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缺乏綜合性。“雙一流”建設繼續延續傳統學科建設方式,并未改變這一現狀。分化性的學科發展不符合目前國家要求學科綜合發展的特性,會導致以下三種問題:第一,分化性的學科發展可能會縮小科學研究范圍,引起高校學術性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分化性的學科發展可能會局限人才培養模式,導致高校人才發展空間大幅縮小。第三,分化性的學科發展可能會妨礙學科自主管理積極性的增強。
“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職責主體區分不明顯,制約了高校學術進步。世界一流大學普遍認為學術要擁有自主權和自主權,不受行政管理干預才會產生應有學術效率。同時,學科和知識逐漸系統化和綜合化是當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擁有一定自主管理權且專業從事學術活動的科研團隊,才能提高學科知識管理效率。然而,由于“雙一流”建設名單代表國家在教育資源方面的支持,眾多高校不斷強化行政管理水平希望進入建設名單。這種情況導致高校內部行政主體和學術主體無法區分,學術管理水平削弱。具體表現為職責集中的行政人員過分決策,將行政事務和學術事務一把抓,致使高校學術運行系統效能無法得到進一步優化。例如,部分高校設立專門委員會負責學術事務。然而,該組織有商討研究權,有部分或者沒有相關學術事務決策權,最終決策取決于上級行政人員。也就是說,學術委員會職責受制于行政委員會,相關學術決策活動的管理適用范圍要求被納入行政框架內。行政人員決策學術事務的方式挫傷學術發展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制約高校學術進步。
“雙一流”建設視域下,高校應明確管理層級權利范圍,推動管理標準體制改革進一步發展。校園兩級管理關系作為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中的主體,其權利范圍必須得到明確,才能有效減少權利不明和責任推卸的情況,提高管理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權利分配方面,學校要將管理自主權給予學院,加強目標性管理,只從宏觀角度對決策的結果進行管理、監督、督促。學院要做好具體的過程管理,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優勢,調整管理模式,利用好學校給予的自主管理權。這種權利分明的管理方式可以統一校院管理目標,改變利益驅動關系,促進高校綜合實力和效能的提升,推動“雙一流”建設的發展。
“雙一流”建設視域下,為推動管理標準體制改革進一步發展,高校應健全學科建設管理體系。當下學科發展以新興交叉學科綜合發展為主要方向,具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升學科建設管理體制的科學性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長遠打算,有助于高校教研全面發展。在“雙一流”建設視域下,高校學科建設管理體制建設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其一,推動決策機制科學化發展。高校應在明晰內部各管理層級權責范圍基礎上,賦予學院展開學科建設的管理自治權、打造并完善學科建設管理全面性決策機制,最終通過學術管理系統保證學科建設的專業水平和質量水平。二是推動考核激勵機制合理化。高校內部要促進人事分配制度高效率發展,通過構建績效評價以及競爭淘汰機制實行動態管理,不斷挖掘高校學科建設的潛在發展力,以此促進考核和激勵機制的合理化,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三是增強監督管理機制有效化。高校內部要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實時監控,排除學科建設管理中的疑難,以此促進監督管理機制有效化。
“雙一流”建設視域下,為加快管理標準體制進一步發展,高校應加強學術系統自主建設。具體而言,國內高校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應改變內部行政職責濫用現狀,協調行政職責和學術職責關系,找到兩者之間的有效平衡點。針對內部行政職責應用范圍過大、學術職責應用范圍狹窄等問題,高等教育院校應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首先,要對學術及內部行政的應用地位展開重新建構。理論而言,學術職責合理發揮有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以及教學水平。因此,高校行政職責的實行要圍繞學術職責的發揮,盡可能減少行政干預對學術系統運行的影響。也就是說,高校在接下來的“雙一流”建設行動中要促進開展去行政化約束工作,提高學術工作效率,促進學術系統進一步發展。同時,高校在日常行政管理中應重視創造科學的學術氣氛,培育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提高行政團隊和學術團隊的專業素養,從思想上強化學術自主建設。其次,高校要對學術管理范疇展開實際運作性擴散,有效調整不同層級學術機構管理模式和運作架構,并標準化監督制約規定,規避行政職務違規使用,確保學術系統協調高效運行。最后,提高學術系統整體素質。高校應基于高層次人才穩定機,建造人才流動機制,深挖并創新實用的人才培訓機制,將高素質和高水平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實施“雙一流”建設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精細化管理階段,要求各高等教育院校尋求教育內涵提升以及教育質量提高,同時也對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作出更高級化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當下已初步完成基本的量性積累,那么探究質性提升的實踐路徑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改革高校管理標準體制是贏取“雙一流”工程建設勝利的有力舉措,具體包括強化科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深度發展等方面。就高校管理標準體制現存的問題,其一,高校內部應規范化校院權利分配關系、落地學院辦學自主權,取得提升管理效率的階段性成果;其二,優化高校學科建設管理體制,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科綜合發展基礎上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斜杠式人才,激發“雙一流”建設的能動性;其三,強化學術系統自主建設,重塑職責主體的地位,營造學術氛圍,提高學術能力,為學術進步提供堅實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