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語文教育與民族精神塑形

2023-02-10 12:24:37北京顧之川
名作欣賞 2023年1期
關鍵詞:語文教育

北京 顧之川

語文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一門基礎課、工具課。學好語文,有利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識字、讀書和作文。這與每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息息相關,是一種“生存教育”。在學生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中,語文課不僅教語言運用,發展思維,培養審美,傳承文化,還扮演著精神保姆和人生導師的角色。語文教育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滲透到學生骨髓里,融化在血液中,體現在行動上,成為他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

語文教育與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語文課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工具性,一是人文性。工具性即培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具體說就是聽說讀寫能力。人文性即培養人文底蘊,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滋養心靈,豐富思想感情,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個人來說,語文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為人生奠基。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往往又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是人們普遍遵奉的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的社會理念、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民族精神的基點本來是“民族”,但在現代社會中,民族又總是與國家聯系在一起,甚至成為國家的代名詞。中國由56 個民族構成,中華民族就等同于全體中國人民,民族精神就是中國精神。漢語言文字既是漢民族的母語,同時也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所有中國人經常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漢語言文字又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信息載體,是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語文教育實際上又起著為中華民族精神塑形的作用。

1.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語文教育

中國語文教育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字同步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文獻的刻寫解讀,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語文教育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史傳承和文化認同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中華民族歷來就有重視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孔子授徒,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德行就是今天的德育,言語、政事、文學相當于今天的智育。秦始皇統一六國,首要的措施就是“書同文,車同軌”。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針對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彼此無法交流的狀況,西漢揚雄編纂了《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為秦漢時期大一統提供語言服務。語言文字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官吏的選拔、任用與考察,都要看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漢書·藝文志》:“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書令史。”這里的“諷書”,就是指背誦默寫。能夠背誦默寫9000 字以上,才有資格擔任郡縣史的職務。如果在正式公文中寫錯別字,會受到檢舉揭發。《漢書·藝文志》說:“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唐代國子監將“書學”列為“常貢之科”,字寫得好可以授予官職。《新唐書·選舉志》云:“凡書學,先口試,通,乃墨試《說文》《字林》二十條,通十八為第。”

在20 世紀初語文獨立設科以前,古代語文教育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基本內容的人文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寓于“大語文”教育。孔子倡導教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朱熹說:“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緝言語,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即便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樣的童蒙識字課本,往往也含有思想教育的內容。如《千字文》中“都邑華夏,東西二京”一段30 句,盛贊洛陽、長安的宮殿豪華、文物盛美,實際上是在提醒偏處江東一隅的梁朝君臣不忘中原故土。1728 年(清雍正六年)8 月6 日雍正皇帝的《上諭》,要求福建、廣東兩省官員學習官話,“務期語言明白,使人通曉,不得仍前習為鄉音”(凌遠征:《新語文建設史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2)實行教育改革,《奏定學堂章程·學務綱要》第13 條規定,小學堂“以養成國民忠國家尊圣教之心為主,各科學均以漢文講授,一概毋庸另習洋文,以免拋荒中學根柢”。

2.民族危機愈顯語文教育價值

文學界有“家國不幸詩家幸”之說,是說民族苦難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素材,文學大師無不是敘寫民族心靈史的高手,才為后人留下精神遺囑,成為文學經典。在中國語文教育史上,每當發生民族危機,語文教育的價值就愈發突顯,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愈加重要。有時語文問題甚至能影響國家政治。1793 年英國馬戛爾尼率團訪華,這是中英兩國間的首次接觸。英方特意挑選了天文儀器作為見面禮,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代表著英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結果在中文禮品清單上只寫作“壹座大架仔”。馬戛爾尼的中文頭銜譯為“欽差”,尤其讓中方反感,因為在中方看來,只有天朝大國才有資格派遣欽差,你們英國是前來朝貢的,只能稱“貢使”或“貢差”,所以英方所提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拒絕。如果答應了,就意味著兩國是平等的了,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中文翻譯不準確才導致了兩國首次接觸失敗(王宏志:《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1842 年,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因條約的中英文版本在若干關鍵語言表述上出現矛盾,后來引發“廣州入城風波”。清咸豐七年(1858),英、法、俄、美等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時,就在第五十款特別規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辭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

“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劫難。1935 年9 月,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提出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不僅是問南開師生,更是對所有中國人的靈魂考問。羅常培在西南聯大時,曾在昆明廣播電臺發表演講《中國人與中國文》,說:“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凡屬一國的國民,對于他本國固有的語言文字必須有最低限度的修養,否則就不配做這一國的國民。”柏楊《上小學的日子》說:“我最深刻的記憶是,當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大家,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國土、屠殺中國人民時,全班學生隨著教師的嘶啞聲音,哭成一團。當時老師用‘千鈞一發’這個成語,形容中國命運,解釋說中國的命運就像一根頭發,下面懸掛著千斤重量的鋼板,我和小朋友們緊張得小身體都渾身淌汗,第一次為國家付出重重憂心。‘千鈞一發’是我第一個學會的成語,也是使我為愛國甘愿付出生命的起步。”范用《我愛穆源》:“老師教我們唱《蘇武牧羊》《滿江紅》,歌詞文縐縐的,不大好懂,但從歷史課里我們已經知道蘇武和岳飛,他們講氣節,一個做了俘虜不屈服,一個英勇抗敵。這兩首歌唱起來,有一種悲壯的味道。”“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七年,在那令人難忘的日子里,唱啊,唱啊,唱得熱血沸騰。誰說我們小孩子不知道民族危亡,不懂得抗日救國?”汪曾祺《我的初中》中也有過生動描述:“明倫堂的東西兩壁掛了十六條彩印的條幅,都是民族英雄,有《蘇武牧羊》《聞雞起舞》《班超投筆》《木蘭從軍》……為什么要掛這樣的畫?這時‘九一八’事變已經發生,全國上下抗戰救國情緒高漲。我們的國文、歷史課都增加培養民族意識的內容,作文也多出這方面的題目。……大敵當前,全民奮起,精神可貴。我到現在還覺得應該教初中、小學的學生背會《木蘭詞》,唱‘蘇武留胡不辱’。這對培養青少年的情操和他們的審美意識,都是有好處的。”

日本人占領上海,暨南大學教授鄭振鐸在《最后一課》中記述:“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上了刺刀,‘引滿待發’。”“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如果不讓語文老師講愛國講真理,他們會感到特別“苦惱”和“憤怒”。于滿川《語文教學的回顧》說:“語文教師要講思想,講道理,而那時是:愛國犯罪,冤獄遍于國中;告密受賞,特務橫行天下。講課是不自由的。語文教師更常被看作是危險人物。龔自珍詩‘避席畏聞文字獄’,而語文教師是無法‘避席’的,你不講,學生要問。一次一位教師上課,學生問他:‘世界上為什么會發生戰爭?’他回答說:‘因為地球長得好。’師生哈哈一笑。但這樣的回答,教師還是受到了警告:嘩眾取寵,別有用心。在山河破碎、國土淪亡的時候,不能講真理,不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許多語文教師感到苦惱,也感到憤怒的事。”可見,越是在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時期,語文教育越能凝聚國民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3.語文教育彰顯國家尊嚴

清末學者鄧實曾說:“一國既立,則必自尊其國語國文,以自翹異而為標致。故一國有一國之語言文字,其語文亡者,則其國亡;其語文存者,則其國存。語言文字者,國界種界之鴻溝,而保國保種之金城湯池也。”(《雞鳴風雨樓獨立書·語言文字獨立》)在中國語文教育史上,臺灣國語推廣運動就最能看出語文教育與國家尊嚴、保國保種的關系。1895 年甲午戰爭后,中國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在臺灣設立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向總督樺山資記提交的《臺灣教育意見書》,開宗明義寫道:“臺灣的教育第一應該使新領土的人民從速學習日本語。”推行他們的所謂“國語”(日語),目的就是要用日語日文取代漢語漢文,“希望通過教授日語而使臺灣人轉變成日本人”,臺灣從此開始實行長達50 年的奴化教育。另一方面,當時也有不少臺灣民眾堅持傳習漢文,利用書房、詩社、文社、白話文研究會、臺灣文化協會等組織,堅持學習祖國語文。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中國政府才成功收回臺灣。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他在重慶會見記者時說:“本人到臺灣后,擬先著手國語與國文的教授,預期達到使臺胞明白了解祖國文化的目的。”教育部一方面從各省選調優秀國語教師赴臺任教,另一方面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成員來自西北師范學院和重慶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國語專修科,主任委員是魏建功,副主任委員是何容,委員有黎錦熙、蕭家霖、吳曉鈴、俞敏等。臺灣各縣都設立了國語運動委員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語推廣運動。魏建功發表廣播講話《學國語應該注意的事情》(1946),提出“恢復自由使用祖國語言,推行國定標準語言”。1947 年5 月6 日,陳儀發表卸任感言時說:“我們之所以要趕快學會國語文……更重要的理由,是要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我們讀講日語的恥辱,還我中華民國國民的本來面目。”(許長安:《臺灣語文政策概述》)1990 年代,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去臺灣時,還為臺灣民眾的普通話之純正而感嘆(《鄉音灌耳》)。

我國語文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語文教育波瀾壯闊、砥礪奮進的輝煌歷程中,曾涌現出一大批深諳語文教育的知識分子。吳玉章、徐特立、高語罕、陳望道、蕭楚女、楊賢江、陸定一、胡喬木等,或曾任中小學國文教師,或當過青年學生刊物編輯,或編寫過語文教材,或參與領導國家語言文字改革,有著豐富的語文教育實踐和學術積累,進而形成他們各自的語文教育思想。他們關于語文教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論述,指引著我國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向,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銳意改革、接續前行的精神動力。他們的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豐富了我國語文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國語文教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14 年,徐特立出版《國文教授之研究》《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法》《小學各科教授法》,提出小學國語科的“教授要旨”,是“在使兒童知普通言語及日常須知之文字,而養其表達思想之能力,兼啟發其智德者也”。1920 年,陳望道受陳獨秀之邀,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他積極推動新語文運動,出版《修辭學發凡》,與夏丏尊、葉圣陶、宋云彬合編《開明國文講義》,發起成立“中國語文學會”,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奠基人之一。1922 年2 月,上海平民女校在上海法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創辦的第一所婦女干部學校,李達、蔡和森先后任校務主任。高語罕教國文,邵力子教古文,陳望道教作文,張守白教國語文法,李達教馬克思主義理論,陳獨秀教社會學,沈雁冰(茅盾)、沈澤民和美籍教員安立斯女士教英文,商務印書館編輯周昌壽教物理、化學,李希賢教經濟學,范壽康教教育學。從這個課表可以看出,語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把語文作為革命干部的基本素養,把語文教育作為培養人才、開展革命工作的基礎工具。高語罕后來出版了《國文作法》《作文與人生》《文章及其作法》《語體文作法》《中學作文法》等系列作文教學論著。他的《白話書信》與陳獨秀《獨秀文存》、胡適《嘗試集》是當時最暢銷的三部書。

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是白話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他主編的《新青年》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制訂“拉丁化新文字”。抗日戰爭時期,胡喬木為陜甘寧邊區教育廳主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等國文》。毛澤東指示何凱豐、徐特立、范文瀾為工農干部編寫《文化課本》(1942),并親自作序,指出:“一個革命干部,必須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與自然常識,以為從事工作的基礎與學習理論的基礎,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論也才有學好的希望。”他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反對黨八股》《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紀念白求恩》《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等,是語文教材的經典課文。

新中國成立后,吳玉章先后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積極倡導根據文字的科學化、國際化和大眾化原則,推行漢字簡化和漢語拼音方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糾正電報、報告、指示、決定等文字缺點的指示》。《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同時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于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中央成立“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胡喬木任主任。他組織領導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為新中國語文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多次或發表社論,或組織討論語文教學問題。學習語文,正確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不僅是每個公民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是當時國家政治的需要。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關于語言學習、寫作態度與寫作文風等思想,徐特立《國文教授之研究》《初等小學國文教授法》關于國文教學的目的任務的認識,楊賢江《初中學生學習國文底的旨趣》及對“國文”“國學”的辨析,陳望道關于語文教學三個結合的思想,蕭楚女《中學國文修學指導》有關國文教學方法的論述,陸定一《教學必須改革》對語文“工具論”的定位等,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豐富和充實了我國語文教育思想寶庫,書寫了中國語文教育史上的精彩篇章。

語文教育為民族精神塑形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啟智增慧、培根鑄魂,造就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語文教育發揮自身優勢,厚植中華民族精神底蘊,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為民族精神塑形,既是時代要求,也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

1.語文課標引領民族精神教育

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課改文件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是語文教育落實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性國家標準。我國歷次語文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都非常強調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民族精神教育。如1948 年《修訂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修訂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均要求“從民族輝煌事跡及有助國際了解之優美文字中,喚起愛國思想與民族意識,發揮大同精神”。1950 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提出“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國民公德”。1956 年《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提出“小學語文科是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兒童的強有力的工具”。《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綱(草案)》要求“結合初級中學漢語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初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初級中學文學的教育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共產主義道德,特別是愛國主義精神、共產主義勞動態度、集體主義精神,自覺地遵守紀律的精神,愛護共公財物和堅韌、勇敢、謙遜、誠實、儉樸等品德”。《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提出“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和必要的語文知識,進行嚴格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增強無產階級感情,逐步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要“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獨特的功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應有的作用”,要求“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2.語文教材承載民族精神教育

尺寸教材,悠悠國事。教材是國家事權,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尤其是語文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社會影響大,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關系著培養什么、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現行語文教材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提供了極為豐厚的民族精神教育資源。如小學《我是中國人》《升國旗》《祖國好》《開國大典》《可愛的中國》《記張自忠將軍》,初中《黃河頌》《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木蘭詩》《岳陽樓記》《出師表》《天下國家》,高中《沁園春·長沙》《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與妻書》《陳情表》《鄉土中國》《蘇武傳》等,表現了家國天下、匹夫有責、榮辱與共、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小學《我不能失信》《將相和》《為人民服務》《有的人》,初中《紀念白求恩》《人無信不立》《最后一次講演》,高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表現了君子人格、修齊治平、仁義誠信、崇德向善、凜然正氣的厚德載物精神。小學《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盤古開天地》《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少年中國說》,初中《老山界》《驛路梨花》《紅星照耀中國》《長征》《君子自強不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表現了意志堅定、剛健有為、拼搏奮斗、不信鬼神、不畏強暴的自信自強精神。小學《普羅米修斯》,初中《偉大的悲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中《拿來主義》《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憐憫是人的天性》《人應當堅持正義》《復活》《老人與海》《百年孤獨》,表現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見賢思齊、交流互鑒、全球視野的海納百川精神。初中《夢回繁華》《太空一日》《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我們的互聯網時代》《飛向太空港》《創造宣言》,高中《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表現了革故鼎新、敢為人先、尊重科學、永攀高峰、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小學《將相和》《有的人》,初中《回憶魯迅先生》《陋室銘》《愛蓮說》《白楊禮贊》《鄧稼先》《倡導低碳生活》,高中《最苦與最樂》,表現了禮義廉恥、愛憎分明、中庸平和、進退有方、底線思維的知止明禮精神。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高中《勸學》《師說》《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表現了尊重知識、能者為師、善于學習、親近經典、崇尚文化的尊師重道精神。小學《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初中《敬業與樂業》《愚公移山》《紅巖》《創業史》,高中《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鐘揚》《荷花淀》表現了埋頭苦干、吃苦耐勞、樂于奉獻、舍生忘死、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勤勞勇敢精神。小學《延安,我把你追尋》《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手術臺就是陣地》,初中《背影》《富貴不能淫》《誰是最可愛的人》《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高中《大戰中的插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以和為貴”“友朋自遠方來”“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等實踐活動,表現孝老愛親、與人為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睦鄰友好、熱愛和平的團結友愛精神。小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鄧小平爺爺植樹》《軍神》《清貧》《七律 長征》《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初中《回憶我的母親》《梅嶺三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高中《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屈原列傳》,表現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知行合一、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腳踏實地精神,等等。教材通過文質兼美的語言文字:生動優美的文學形象、豐富扎實的聽說讀寫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古今中外富有定評、影響深遠的經典作品,認識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思想精英,學習《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經典,培養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與思想大師、科學精英和文學巨匠直接進行生命對話與心靈溝通,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并認同中華文化。

3.語文教學涵養民族精神教育

新課標、新教材的改革理念,關鍵是要靠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涵養落實。新課改以來,老師們在教學中,通過精心的設計、精準的解讀和富有創意的語文綜合實踐等,把課標理念、教材內容創造性地轉化為民族精神教育資源,發揮對學生的感染、熏陶和啟迪作用。有的通過吟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脊梁”,讓學生感受中國人胸懷天下、不怕困難、剛健有為的錚錚鐵骨;有的通過深入解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課文名句的背后意蘊,體會古圣先賢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智慧;有的通過《黃河頌》《沁園春·雪》《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鄧稼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最后一次講演》等課文的精彩設計,突出中國人民昂揚向上、團結御辱、不畏強暴的干云豪氣;有的通過《太空一日》《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感受中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護衛和平的堅定信念;有的通過開展“朋友自遠方來”“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人無信不立”“以和為貴”等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中華民族團結友愛、愛國主義、孝親敬老、仁愛誠信、熱愛和平等中國精神教育,等等。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采訪“人民教育家”于漪,她回憶中學老師教《陳情表》中“煢煢孑立”一詞,特意講“煢”下面不是一撇,是一豎,筆直,邊講邊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煢”字,再窮脊梁骨都要硬。教的是字形字音,撒播的卻是做人的道理,是語文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于漪借此勉勵青年教師要當新時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頂天的,一橫就是生了兩個翅膀,擁抱祖國,擁抱民族,擁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這種情懷。”

3.語文考試滲透民族精神教育

考試評價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助推器”,對一線教學往往有“反撥”“倒逼”的作用。語文考試評價改革與新課改保持同向同行。如2022 年語文中考題目:“魯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與嚴謹;莫懷戚在田間散步時,懂得了責任與擔當:史鐵生從潑潑灑灑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愛的深沉和生命的堅強;梁衡從奔騰不息的壺口瀑布,懂得了中華民族的柔中有剛、勇往直前……生命就是在不斷的經歷和懂得中逐漸成長。請以‘懂得’為題,寫一篇文章。”再如:“打開語文課本,閱讀一篇篇課文,一個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從文字中走來。‘民族魂’魯迅、‘兩彈’元勛鄧稼先、女中豪杰花木蘭、民間高手賣油翁、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真將軍’周亞夫、‘詩圣’杜甫……他們的身上閃現著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我們向善、務實、求美。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達美好的人生境界。請在初中語文課文中選擇一位你尊敬的人物作為對象,寫一篇文章。”這些題目,或緊扣語文教材,或貼近時代、社會與學生,要求就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生發開去,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引發聯想,講述故事,敘寫經歷,發表看法,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體現了課內與課外的統一、讀書與思考的統一,也體現了語文學習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機銜接與自然融合。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理論特質、精神脈絡,孕育出獨特的中國精神,這是我們極為珍貴的民族精神教育資源。語文教育理應用好用足這些資源,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為國人奠定氣質稟賦,樹立文化自信,從而為民族精神塑形。

猜你喜歡
語文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22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色老头综合网|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嫩草国产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第二十一页| 欧美伦理一区|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无码高清专区| 99精品影院|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成a人片|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福利视频99|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网站|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99在线国产| 国产色网站| 毛片网站观看| 青青极品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欧美福利在线| 亚洲黄色成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色婷婷电影网| 五月天综合婷婷| 熟女视频91| 亚洲美女操|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伊人91在线| 成人午夜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亚洲天堂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