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2月6日文章,原題廠土敘地震:衛星如何助力救援行動在這次的土敘大地震中,衛星成像領域的國際合作在救援和恢復行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衛星可以繪制顯示道路、橋梁、建筑狀況的地圖,還可以確定聚集在體育場或其他開放空間以躲避余震的民眾信息,此類數據能幫助救援行動更好地提供水和食物。
為迅速將衛星的視角轉向受災區域,土耳其災害與應急管理署申請啟動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與此同時,全球至少11個空間機構已經準備好運行最合適的光學和雷達衛星。雷達衛星將補充光學信息,雷達成像能監測山體滑坡甚至微小的海拔變化。
每年,全世界數百萬人遭受自然災害(龍卷風、颶風、臺風、地震、山體滑坡、火山爆發、海嘯、洪水和森林火災等)或人為災害(石油污染、王業爆炸等)。隨著氣候變化,這些災害的強度和頻率都在增加,受害者越來越多,房屋受損越來越嚴重。
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將災害定義為大規模、突發、獨特且不受控制的事件,造成生命損失、財產和環境破壞,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以獲取和提供數據。該憲章是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和歐洲航天局1999年發起的減災合作機制。如今,17個空間機構聯手在災區上空提供免費衛星圖像。2000年以來,該機制巳在上百個國家啟動近800次。
其中,近3/4與天氣現象有關,包括嵐暴、颶風和洪水。在這些有時無法預見的危機狀況中,陸地資源并非總能分析出災害程度并以最佳方式組織救援。衛星則可以通過從太空捕捉高分辨率的圖像,迅速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不過在一些情況下,該機制不適合被啟動。有時是因為情況超出憲章范圍,如戰爭和武裝沖突等;有時則因為太空圖像對于部分災害沒有意義,如熱浪和疫情等;或者因為有關現象變仕:緩慢且時間跨度長,如干旱等。
一旦災難發生,衛星會被迅速用于獲取受災地區的圖像,在大部分給定時間可調用60多顆光學或雷達衛星。根據災難類型,相關人員會基于預先制定的訪劃調用不同衛星。災難發生后,衛星圖像將被重新處理以使之更容易被理解。例如,圖像將被轉化為供救援人員使用的地圖、提醒公眾的警示圖;以及為決策者繪制的專業地圖。
實地用戶和衛星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同樣不可或缺。由于地球觀測技術創新、3D數據處理軟件升級,再加上能使衛星和現場數據相結合的數字工具不斷被開發,雙方的合作取得進展。
所有受災地區還需要考慮重建工作,這其中也有衛星的參與。在重大災難發生后,有關方面實施了幾項名為“重建'觀測站”的舉措,其中兩令例子是2021年海地地震和貝魯特港口爆炸。“重建觀測站”、的目的是協調衛星圖像,并對建筑物、道路、農田、森林等受損情況進行詳細的動態評估,從而進行重建規劃并監測三四.年內的變化。/(作者艾米莉?布朗納,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