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7日文章,原題:衣櫥里的騙局:面料欺詐為何如此容易隱瞞2016年,在發現標有埃及桶的約75萬張床單和枕套并非使用100%的埃及棉后,美國零售商塔吉特與一家印度紡織品制造商斷絕關系。埃及長期以生產長絨棉和超長絨棉而聞名,用這種棉花可生產出更柔軟和更耐用的面料,因此標有埃及棉的產品通常能賣出更高價格。但埃及棉花協會在該事件發生后估計,2016年全球供應的90%的埃及棉都是假冒產品。
埃及棉并非近年來唯一遭遇虛假標簽的面料。2020年全球有機紡織品標準組織表示,約2萬噸印度棉花被錯誤地認證為有機棉,約占該國總產量的1/6。2018年,幾家英國零售商不得不撤回其實是真皮的“人造”皮草產品。
長期以來,許多人選擇用更高的價格購買更優質的產品。然而,正如上述事件所表明的那樣,當涉及到紡織品時,我們并非總能得到我們花錢購買的東西。雖然很難獲得反映全世界紡織品詐騙真實狀況的數據,但有跡象表明該問題并非只是幾起孤立事件。一家幫助品牌直接從種植商采購有棚帛的阿姆斯特丹企業負責人阿根托說:“可以說,呈現給消費者的大部分有機棉其實并非有機棉。”合成材料也未能幸免,2022年,一家公司測試了那些聲稱由回收塑料瓶制成的布料,結果顯示60%的測試未能過關,這表明相關產品產自原生塑料。
紡織行業的典型供應鏈可能非常復雜,通常位于不同國家。在埃及種植的棉花可能被運往印度的一家工廠紡成棉紗,在另一家工廠織成面料,然后被送到葡萄牙裁剪和縫制,最后在倫敦某百貨公司出售。某非營利組織創新平臺總監拉德曼說:“時尚供應鏈極其分散且非常密集,一件商品在進入消費者手中前要經過數百雙手。通常,零售商和品牌并不確切知道產品中的面料來自哪里。”
錯誤的面料標簽不僅意味著消費者可能上當受騙,還意味著更高的碳足跡。產自回收塑料瓶的聚酯纖維比產自石油的聚酯纖維的碳足跡更低,有機棉的碳足跡也比傳統棉花低。
或許品牌和零售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供應鏈建立關系,想要改變現狀,需要的不僅是技術解決方案,還需要有徹底告別現狀的決心。(作者凱利?歐克斯,丁玎譯)
環球時報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