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整理報道)
“三月里桃花朵朵鮮,六月里荷花映紅了天。”身著白色碎花長裙,左手執銅板擊節打拍,右手擊鼓,巴西留學生艾茉莉聲情并茂地唱起《新編節氣歌》。艾茉莉是《新時代·我在中國》系列短視頻里的人物之一。2022年8月10日起,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人民網、人民視頻聯合推出40集系列短視頻《新時代·我在中國》,記錄外國人在新時代中國的見聞與感悟,吸引海內外網友關注。
艾茉莉2018年來到南開大學學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大二那年,南開大學漢語學院老師邀請她體驗學習中國文化傳統課程——京東大鼓。此后,艾茉莉便對這項中國國家級非遺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拜“京東大鼓”區級傳承人王文磊為師。
艾茉莉說,唱京東大鼓,對她學習漢語聲調很有幫助。通過京東大鼓提供的演出機會,她可以到不同地方與當地人交流,看到更立體的中國。
清風拂過湖畔,蓮花送來半池清香。站在南開大學校園湖畔,艾茉莉深情地說,通過傳統藝術京東大鼓這座橋梁,她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涵,雖然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但她堅信自己會與中國文化一路同行。
“每個國家熱情好客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中國人的熱情是那種會讓你感到很舒服的方式,會提供給你很多幫助。”
“送你一個李子。”“謝謝,是甜的嗎?嗯,真好吃!”
路過一個水產商鋪時,艾茉莉好奇地停下來,問道,“這里邊有帶珠寶(珍珠)的嗎?”攤主答,“有帶的。”“帶珠寶(珍珠)多少錢?還挺貴的吧?”艾茉莉調皮地問道。攤主和善地笑了,“趕上幸運的就有啊”。
逛菜市場是艾茉莉學習之余很喜歡的事情,她喜歡用手機記錄在菜市場里平靜祥和的生活。在艾茉莉眼里,最地道的生活其實就在這些蘿卜白菜里。和攤主道別后,騎著共享單車的艾茉莉滿載而歸。

就像喜歡去菜市場一樣,艾茉莉說,她喜歡通過生活中的事物學習漢語,街頭巷尾對她來說,就像一個實用的圖書館。平時走路時,看到那些在書上的漢字,她都會拍照片發給在巴西的朋友,幫助他們建構學習漢語的環境。
“要努力去嘗試,要堅持到底,不要放棄,摔倒再站起來。”HSK已達六級水平的艾茉莉這樣總結她學中文的心得體會。
談及畢業后的打算,艾茉莉說,希望能成為中巴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有一半的年歲都在中國度過,中國相當于我的第二個祖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中國。”
來自非洲乍得的哈米德是南開大學的醫學博士生,也是天津市環湖醫院頗受病人喜歡的“實習老外醫生”。
環湖醫院四層,顱腦損傷搶救中心二病區是哈米德的實習病區。他主要關注神經外科領域的腦血管和重癥治療。在這里,他每天早上八點交班,然后開始查房。
“大爺,您吃什么好吃的?”
身著白色消毒衣,戴著一次性醫用消毒口罩,哈米德查房時關心地問候自己負責的病人。
“木耳雞肉(木須肉)?”他豎起大拇指說道,“那挺好”。
給患者按摩腿部肌肉,幫患者穿上襪子,戴上頭罩,哈米德開心地鼓勵患者說:“您恢復得挺好。”
交班路過護士站時,同事見到他說,“哈米德你瘦了”。他笑著回答,“我是熱瘦了,天氣太熱了”。哈米德說,剛來實習時,有的患者沒見過黑人外國大夫,大家都很好奇。“慢慢熟悉了之后,他們特別喜歡我。”
結束一天的工作后,哈米德會在下班路上順路買些食材回家做飯。
“你好,帥哥,吃點什么?”蔬果店老板說,每次哈米德過來都會買些紅彤彤的西紅柿帶回家。自從2011年來到中國,從一開始不熟悉中國菜,到慢慢學會做中國菜,哈米德坦言曾失敗很多次,但每次失敗后都從不氣餒,反而更加努力。
日常工作之余,哈米德同時準備著博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文需要查閱5000多個病例,這是一項工作量不小的學術工作。他坦言自己選擇學醫的原因很多,自己國家的醫學還相對落后,希望通過在中國的專業學習,再回到自己的祖國,幫助有需要的人。
為了早日實現這個心愿,哈米德一直在努力。
“我妻子是美國人,我們在中國相識結婚,3個孩子都在中國出生,都Made in china。”默丁風趣地說道。
34歲的默丁來自也門,是3個孩子的爸爸。2009年,默丁來到中國求學,并在天津完成博士學業。“我來中國后就愛上了這邊,這邊既安全又和平,中國人很熱情,這些都是我愛上中國的理由。所以我愿意賣掉我在自己國家的土地,為的是在中國發展。”
在中國的這些年,默丁完成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人生大事。
平日里,默丁很重視孩子們的教育,一有空就會教孩子們學習中文、誦讀唐詩。
“古詩三首,唐,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吹又生。”當孩子在背誦過程中停頓下來,默丁提示并糾正道,“是春風花草香,再來一遍”。身為父親的默丁耐心地陪伴著。
2022年,默丁在天津開了一家阿拉伯餐廳,他說要把具有阿拉伯特色的菜品帶到中國來。默丁堅信,以后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雖然游歷過100多個國家,但中國像我的家一樣一直在我心中。”來自美國的布萊恩·林登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已經在云南大理喜洲定居了18個年頭。和默丁一樣,第一次來到中國后,林登的人生也出現了巨大轉折。此后,他放棄了工作、賣掉了房子,和家人一起來到中國,如今在云南大理一個小村莊里辦起了民宿。
為了給游客和村民創造更多文化交流的空間,林登把民宿一半面積變成公共空間。他坦言,自己是愛上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更愿意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你們好。今天穿得很美呦!”山歌在蜿蜒曲折的林間小路悠揚婉轉,林登邊走邊跟當地唱歌的山民熱情地打招呼。
“在大理,我跟當地人就像一家人一樣。”站在稻田里,林登望著遠方說,他希望創造這樣一個平臺:讓外國人和外地人能夠親自體驗中國傳統建筑的美。如今,林登對中國白族傳統文化、對石門村農耕文化的熱愛,已經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白族傳統建筑。
與林登一樣,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侯子墨同樣深深被中國傳統文化吸引。
“漢字真的非常神奇,它是一個整體,拆開以后也有意義,它的每一筆每一劃,感覺都是在跟你交流。”雙手攤平羊毛氈,提筆蘸上研磨好的墨汁,一筆一劃寫毛筆字的他坦言:“對漢語的喜愛,已經超過了學習本身。”
自2017年來到中國參加漢語橋比賽,侯子墨被中國的美食文化、民族音樂、書法文化深深吸引。業余時間自學葫蘆絲、笛子的他,在逛泥人張世家的時候,對《三國演義》里的泥塑主題人物也如數家珍。
“中國有八大菜系,美食文化特別豐富。這讓我對中國的看法也跟著改變了,我會對我的朋友們說,你們其實不了解中國,它的美食文化特別悠久且豐厚。”侯子墨說。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侯子墨就讀大學的校訓。就如校訓所言,這些外國人正與新時代的中國同步前進,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著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