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量亮
【銳進】釋義:迅猛、極速向前。
改革創新,是刻在安徽人骨子里的基因。“改革創新、敢為人先”,這是“小崗精神”的內涵,也是江淮大地與改革同發展、與時代共進步的精神動力。
安徽全省上下堅定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優化思想認識、改進工作方法,守正創新,強化創新意識、開放思維,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堅定“頂格戰法”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科大硅谷”,深入謀劃“大黃山”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深入實施萬家企業資本市場培訓、搞活資本市場,推出“創業安徽”、廣聚天下英才……安徽堅持把改革開放創新作為本質作風,推動各級、各部門更加善于運用市場的邏輯,撬動資本的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圖為蕪湖美的窗式空調檢測線。 張俊攝
改革創新的DNA動了,銳意進取之勢猶如滔滔江水。一系列新手法、新步法、新打法,正構筑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和嶄新優勢。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時代必須搶占的關鍵賽道。
2022年度第十六屆通信產業榜“工業互聯網100佳”前十位,2022中國互聯網經濟論壇金i獎“2022工業互聯網最佳平臺”……日前,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層層嚴格篩選,相繼榮獲業內兩個權威獎項。
僅僅一年多時間,“羚羊”這個工業互聯網新兵,就從高手如云、老將林立的工業互聯網陣營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內新星,這是安徽創新發展工業互聯網、全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的縮影。
作為安徽省首家政企聯合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線運營一年多來,已成為賦能廣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目前,羚羊平臺已入駐用戶24萬余家,服務企業55.7萬余次,促進產研對接5.1萬多次,助力科技成果轉化720多項,實現交易超36.2億元。
搶占工業互聯網這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賽道,安徽有何高招、妙招?
近年來,安徽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召開安徽全省工業互聯網大會全面動員部署,并將其列入省政府督辦事項,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有想法,更有做法。
“在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深度結合上做文章,創新手法、步法、打法,讓全省工業互聯網邁入起勢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安徽省經信廳總經濟師潘峰看來,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就是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深度結合的重要載體,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方式組建而成,既匯聚了規模宏大的生態服務商,也導入了大量公共資源和數據,從而建立起快速發展的底座和優勢。

圖為潁上縣開發區內,一家光伏企業的技術員正在焊接太陽能光伏電板。 苗子健攝
在羚羊平臺建設和推進過程中,政企合作進一步完善建設運營機制,持續推動平臺資源匯聚和功能升級,創新方式提升平臺為企業數字化改造服務水平,深化產學研協同,更好服務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還積極推動更多典型應用場景落地,大力推廣制造業模式創新,同步跟進金融模式創新,動員各類市場主體、創新人才、金融機構和服務商等共聚羚羊、共建生態、共享發展。
“基于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源頭創新和系統性創新,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人工智能為特色,正分層次、分行業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甲甲介紹,針對龍頭企業,羚羊平臺與龍頭企業共建可持續進化的一體化工業智能平臺——工業大腦,助力企業“研、產、供、銷、服、管”等全場景智能決策,已攜手美亞光電、古井、銅陵有色等30余家龍頭企業實現人工智能在多個行業場景的落地。針對中小企業,羚羊平臺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提供智能精準供需對接以及工業SaaS、羚羊診斷、羚羊數據金融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不會轉、不敢轉、轉不起”的難題。
在助企業強產業發展上,工業互聯網正成為安徽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融合的重要路徑、平臺。目前,安徽已累計培育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130個,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互聯網類試點示范項目36個。在工業互聯網系列平臺的支撐下,安徽省“皖企登云”工程已推進2.3萬家企業與云資源實現深度對接,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57%,居全國第五。一大批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推進模式創新,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激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如何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反映出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022年10月26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市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正式成立。這也是全球首個直接以“科技商學院”命名的學院。11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首期科創EMBA班正式開學授課。
看上去,只是一所大學內組建了一所新學院,實際上,其中大有深意。
“深”在何處?不妨從大家熟知的“硅谷”談起。
硅谷,美國圣塔克拉拉谷的別稱,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天有一家公司上市。
從一個世紀前的果園,到現在的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成功原因何在?業內主流觀點認為,除了依托斯坦福大學等一流美國高校科研力量、西海岸華爾街金融資本的投入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斯坦福商學院培養了一批懂科技、經管、投資的創業精英,讓科研成果能成功轉化為科技產品,產生經濟價值。可以說,美國整個西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斯坦福商學院的強大支撐。
對標斯坦福商學院之于硅谷的巨大作用,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創建的深意正在于此。
“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是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也是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對安徽提出的重要要求。安徽全力推進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建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努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探索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親自主持了這個新學院的成立儀式。
解決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兩張皮”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從科研到產業到市場,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創造創新過程,既不是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各自能完成的,也不是把各類人才簡單相加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既懂科技又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合金鋼式”復合型人才,才能實現要素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如何培養“五懂”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在謀劃創建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過程中,安徽省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次邀請教育界、科技界、企業界人士一起深入探討,碰撞思想。

圖為安徽中科光電色選機械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進行設備最終組裝調試。 李希蒙攝
由政、產、學、研、金融機構等各方人士共同參與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指導委員會明確:以實踐性、實戰性、實效性為辦學特色,全球遴選頂級專家、企業家、投資家等學術大師和實戰型師資,面向科技和產業跨界融合設置課程體系,選招培育與創新生態要素相匹配的高素質學員。從國內外科創產業發展實踐中挖掘教育培訓資源和實戰實訓場景,加強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大硅谷、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業安徽等創新載體的對接,使科技商學院不僅是教學研究機構,也成為資源整合平臺、科技產業創業生態。
“我們將按照學院指導委員會要求,注重全新的學科建設,科技、產業、管理、金融等多學科融合,研究科技產業成長的機理學理,探索建立科技產業組織學學科體系,努力打造富有中國特色、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型商學院。”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負責人說。
推進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為更好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安徽省政府決定,從編制2023年預算起,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革,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

圖為寶瑪克(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無人汽車配件生產線。 李希蒙攝
實施零基預算改革,旨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構建該保必保、應省盡省、講求績效的資金安排機制。但改革直接關系真金白銀的投入,必然會觸動業已形成的資金分配格局、會動部門的“奶酪”。
如何更好地推進這項改革?安徽省政府用學術研討方式研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解難題”,收獲了“意外”的效果。
早上9點開始,下午5點多結束,部門負責人輪番上場闡述觀點并隨時接受“炮轟”……2022年9月4日,中國科大金融學院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安徽省政府在此舉辦學習貫徹新發展理念專題研討會,聚焦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提高資金使用績效開展專題研討。省長,所有副省長,省政府組成部門,16個市政府負責同志悉數參加。
會前,安徽省政府為這場學術討論定下基調:站在全局、提高財政資金整體配置效率的角度上,什么都可以討論,有問題或不同意見都要在會上提出來,可以隨時插話;只要部門的“理”得到大家認可,就聽取建議,否則部門就要服從安排,別事后再“不服氣”“提意見”。
會上,安徽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分別圍繞運用零基預算模式、編制2023年省級預算和統籌謀劃重點支持領域等作重點發言,省有關部門,合肥市政府、蚌埠市政府,以及科大訊飛、新思辰會計師事務所等企業作交流發言,圍繞優化財政資金投向、創新使用方式、開展績效評價展開討論,分享見解,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實操性的改革建議。參會的省領導一一點評。
會場討論熱烈,不乏唇槍舌劍的交鋒。
“通過研討這種形式,讓各部門把問題放到臺面上,大家共同評判,有力破除了部門利益的藩籬,大大減少了分歧和阻力,將改革推向深入。”安徽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說。
這次研討堅持問題導向,找準了解決傳統預算弊端和實現改革目標的結合點,為更自覺更務實更有效推進改革,形成了很多共識。
“在推進零基預算改革中,省直部門要‘顧全大局’‘要忍耐’,才能更好集中財力辦大事。”會議在總結時強調,顧全大局并不意味著某項工作不重要或者可以被忽略,而是區分輕重緩急。更重要的是,通過推進零基預算改革,以財政資金的整合,倒逼各級各部門切實增強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倒逼提升政府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以召開學術研討會的方式推動改革,更加注重用專業化的辦法研究政府工作,以專業化促進政府工作的科學化,這不僅有利于當下,更是理念的創新、思維的養成,有利于長遠。”安徽省財政廳長谷劍鋒這樣評價。
…………

圖為繁忙的合肥國際陸港。 苗子健攝
上述案例,只是2022年安徽創新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幾個典型。在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中,為更好落實新發展理念、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安徽全省各級各地各部門都在創新手法、打法、步法。今日的安徽,改革創新紅利正持續釋放:
——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子安徽,12個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數量居全國前列,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實現并跑領跑,在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布局中,正承擔越來越多的任務。
——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全國每3臺冰箱、4臺洗衣機、5臺空調有1臺是安徽制造。2022年1月至11月,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19.5%,高于全國1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省新開工入庫5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39個,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8個,同比分別增加37個和8個。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傳統制造提質增效,正躋身全國制造業大省第一方陣。
——2022年,安徽平均每天要“誕生”1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日新增市場主體3000多戶。新增上市(含待發)企業30家,居全國前列。在前不久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2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中,安徽得分在全國排名從上年第16位提升至第8位。安徽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社會活力持續迸發。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擁有改革創新基因的安徽,已踏上新征程,定將迎來新的更大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