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128)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將體育強國建設提升為戰略”,以實現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的和諧發展。自1979年,國家體委在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在本世紀內成為世界體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983年國家體委在 《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中第一次提出了“在本世紀末成為世界體育強國之一”,1984年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提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體育強國的目標”,在國家政策和指導精神的有力推動下,我國正式踏上了體育強國的發展之路。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籃球運動的各種形態、價值不斷呈現在世人眼前,進一步促進了籃球的普及與發展,籃球運動自然成為青少年熱愛的運動。在我國,青少年有著巨大的人口基數,不僅為中國競技籃球提供了龐大的后備人才數量,發展青少年年籃球運動還能夠有效提高籃球運動員的質量。本研究在體育強國戰略的政策支撐下,對我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的開展價值、影響因素和發展路徑進行淺析,以期為我國青少年籃球競技水平的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加快實現體育強國提供理論借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推動體育改革的諸多新理念,指明體育強國發展之路,使我國體育事業邁上了新臺階。當前我國正處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關鍵階段,廣泛開展籃球運動,能夠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戰略,實現體育強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國家高度重視籃球運動,尤其是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青奧會接見中國籃球運動員時指出:中國籃球與世界頂級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應把籃球的目標定得更高點,爭取拿到更好的成績。勉勵籃球要為“三大球”振興作出努力。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與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在北京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雙方設計開發籃球體育課程資源,開展學校教練員、運動員培訓,舉辦體育論壇,設立校園籃球聯賽等方面開展合作。備忘錄旨在加強雙方在籃球教育領域的合作,通過在中國大、中、小學普及和發展籃球運動,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體質發展為成就“中國籃球夢”,提振民族體育精神,奠定體育強國戰略之基。2018年我國正式注冊了“小籃球”項目系統,全國至今已超過10萬個青少年進行了注冊,進一步促進了青少年籃球運動的發展。2019年3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繼續做好2018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遴選等有關工作的通知。因此,促進青少年校園籃球的發展已是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我國學生籃球運動的發展和學生籃球運動員培養質量的提升是促進我國籃球運動快速科學發展的文化基礎和根本保障。我國雖然人口超過13億,但籃球人口卻遠少于此。我國籃球要實現長足發展,必須解決青少年籃球人口不足的問題,即培養又好又多的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當前,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要大力建設籃球特寫學校、開設籃球運動隊,為我國籃球人口增長、籃球后備人才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從一定層面來講,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園籃球,是全面提高我國籃球水平的重要路徑,是實現我國籃球運動長遠發展的科學之策。縱觀籃球事業發達的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最關鍵的因素是這些國家非常重視校園籃球的開展,尤其是美國,將籃球后備人才培養完全依托與學校,構建形成了完整的籃球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影響力巨大的全美高中生籃球聯賽。這對我國籃球發展來講,也需要大力發展校園籃球,營造利于校園籃球發展的環境,大力培養推動中國競技籃球發展的后備人才,提高發展后勁。
體育強國成為引領當前我國體育發展的奮斗目標。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不僅指國內體育事業發展處在科學有效的協調運作狀態,展示出強勁的體育綜合實力,也包含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的和諧發展,體育文化事業、體育產業整體上呈現出較高的發展水平。實現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在國際體育舞臺上才有主導話語權、影響力,展示出強勁的競爭優勢。而籃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有強大影響力,衡量國家體育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競技體育事業步入強國的行列,但我國籃球發展的實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群眾基礎差,籃球后備人才供應薄弱,尤其是青少年籃球普及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的籃球人才培養是采用 “體校+專業隊”一條龍的模式,籃球在中小學的普及率低,還沒有深入開展籃球運動。因此,要結合我國籃球實際發展的國情,大力發展校園籃球,拓寬培養籃球后備人才的渠道,為實現體育強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人為了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在學校環境中通過教育、學習、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產物。校園籃球文化作為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籃球運動的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的統一體,目的是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其核心價值體現在體育文化的教育性。眾所周知,籃球運動起源于校園,是由美國的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發明,其最初的本意就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因此校園籃球文化與校園文化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同時,籃球文化所具有的教育性、健身性、娛樂性功能為促進校園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主要體現在:校園內的籃球場館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理解籃球復雜的技戰術知識體系有助于智育的發展;籃球運動的規范性、競爭性、公平性和合作性等特征有效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但目前,我國青少年校園籃球文化建設力度仍然欠缺。
在物質文化方面,校園籃球利用率不高;其次,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師資力量不足和高水平教練員配備不齊,對校園籃球文化建設有一定的影響,體育教師作為體育競賽的參與主體之一,是校園體育競賽文化重要的設計者和建設的組織者,在校園籃球文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文化方面,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對競賽文化的認識不足,眾多傳體校和專業院校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學生缺乏體育競賽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缺乏校園籃球競賽精神文化的建設力度,例如,學校缺乏校園籃球文化的營造,例如,一些具有激勵價值的標語、橫幅等,以及體育競賽精神主題。
在制度文化方面,大多數青少年對籃球競賽規則和制度不了解。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和運動員在這一方面都存在缺陷,只是認為單純掌握技能,提升競技能力就能取勝對手,這也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失誤的重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校園籃球文化制度建設不完備。總體而言,當前我國校園籃球文化建設滯后,缺乏創新機制,體育競賽精神文化缺乏傳播機制,缺乏交流。
青少年校園籃球運動的開展需要資金的大力支持,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這主要涉及到籃球場地、訓練器材、教練培養以及籃球賽事的開展等。從當前我國校園籃球經費的來源來看,主要是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門的專項經費支持,但從青少年校園籃球發展的未來看,只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階段,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資金注入。為此,規避單一的籃球發展資金,開辟校園籃球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即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到校園籃球事業發展中,將開辟青少年校園籃球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因此,資金支持是確保校園籃球實現長足進步的重要物質支撐。
然讓當前,我國青少年校園籃球設施和經費投入等保障體系仍然欠缺。郝文鑫等人對校園籃球競賽體系的現狀中調查指出,當前青少年校園籃球競賽設施落后,場地質量差,觀看臺容納的參觀人數少;學校開展競賽的經費投入不足,人力資源配備不齊全。吳貽剛等人指出我國學校體育競賽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競賽資源不足,場地設施和體育教師配備不齊全。根據教育部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育運動場地人均面積為1.46m2,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距離(發達國家為2.5-4m2),而且場地標準達標率低;其次,受教師培養機制的影響,我國退役優秀運動員進校受阻,優秀教練員和俱樂部無法進校。這也是我國校園體育競賽開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即“學訓矛盾”問題。經費投入方面,由于教育與體育管理部門各行其責,體育管理部門經費來源少,財政壓力大。
校園籃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對校園籃球的長遠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籃球基礎設施的整體數量對中小學的人均籃球場地面積將產生直接影響,直接影響校園籃球的正常發展。與此同時,建立了完備的籃球設施后,需要做好籃球基礎設施的利用工作,尤其是在中小學除了在課堂上進行開放外,也要在平時的訓練場上開展活動與訓練。當然,為了確保籃球設施完善的正常運轉,也要保證籃球場地的維護費用,保障籃球設施的正常運轉,這樣籃球技能的訓練、培養才能得到保障,全面提高校園籃球發展水平。
青少年校園籃球管理不健全主要體現在跨部門協同治理和復合型共同治理不完善。由于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分別主辦體育競賽,對于各項規章制度也是敷衍了事,評價制度和獎勵制度不系統,不能有效激發青少年體育參與,而且眾多學校沒有針對青少年校園籃球的開展制定監督和檢查制度,每次校園體育競賽都是簡單編制一份秩序冊,在通過簡單的培訓活動就開始比賽,造成很多比賽缺乏競爭性、公平性和趣味性。對于青少年體育競賽的年齡、組別設置和參賽資格的規劃不合理,造成競賽的不公平現象,從而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專家研究指出“目前我國校園籃球競賽分級比較籠統,主要以學業程度劃分,存在較大的年齡差別,有失比賽公平”。對于參與體育競賽的管理人員、指導人員、裁判員等也都嚴重缺乏獎勵機制和評價機制,造成競賽管理不規范、賽場組織混亂、工作效率不高、比賽觀賞性不強;其次,校園籃球競賽的安全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學校的體育風險防控機制仍然不健全,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對安全意識不了解,無緣無故,不分青紅皂白對體育老師責罰,追求責任,從而使體育老師不敢去教”。這充分顯示了當前我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管理保障體系不健全。
習近平同志強調,少年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大力推進體育強國戰略建設,必須加強青少年體育建設。籃球作為世界三大球之一,其深受全世界青少年的熱捧,集力量、耐力、速度以及協調素質于一身,能更好培養青少年的協同競爭、吃苦耐勞與溝通交流能力等優良品質,要讓廣大青少年熱愛籃球運動,必須做好青少年校園籃球的頂層設計工作。首先,堅持制度創新,推動青少年學生運動員全面發展。創新校園籃球的領導體制、管理模式,破除制約校園籃球發展的體制機制,確保校園籃球能得到正常開展。充分依托當前的國民教育平臺,開辟利于青少年學生運動員接受教育的渠道,讓青少年籃球運動員不僅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能更好地開展籃球訓練,成為適宜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籃球人才;其次,建立上下貫通的校園籃球培養體系,激發校園籃球內在活力。建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貫通式校園籃球人才培養體系,不僅便于籃球人才的輸送,也便于建立大聯動籃球發展布局。與此同時,結合貫通校園籃球人才培養體系的特點,建立校園籃球精品賽事,以籃球精品賽事為指引,實現青少年校園籃球人才管理的規范化與科學化,實現對校園籃球的有效管理。
校園籃球的發展情況將對今后籃球事業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實現體育強國夢,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園籃球事業,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置專項發展資金,不斷推動籃球運動的普及發展。青少年校園籃球發展,需要中央、地方政府設置專項公共財政資金,為校園籃球的發展提供強勁的保障;其次,要結合地區校園籃球開展情況,給予適當的傾斜。嘗試將有限的籃球專項經費設置在參與度高、發展基礎相對較好的地區揮其典型示范的作用,實現以點帶面,成為輻射效應,筑牢籃球發展之基;最后,全面提高專項資金的利用效能。
首先,充分借助國家支持校園籃球發展的專項資金,結合實際情況,明確用于籃球場地設施建設的金額,為建設高水平運動場地打下基礎。同時,在抓好籃球基礎設施數量建設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質量建設水平,安排專業人士做好籃球場地的維護、草場保養工作,確保籃球場地的質量,便于校園籃球活動的開展。與此同時,在籃球場地的外圍要設置休息坐席,便于學生在運動后,能夠進行適當休息,恢復體力,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
我國青少年有著巨大的人口基數,發展青少年校園籃球不僅能夠為中國競技籃球提供了龐大的后備人才數量,還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體育強國戰略建設。主要體現在,加強青少年校園籃球發展能夠夯實中國籃球后備人才之基、有利于實現體育強國夢。但目前我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的發展仍然受到籃球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契合度、師資建設、資金的支持力度、籃球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面臨困境。新時代,在體育強國戰略建設背景下,加快青少年校園籃球的發展工作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從青少年籃球的頂層設計、校園籃球師資建設水平、校園籃球發展專項資金、校園籃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4個方面提出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