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香 何德英 孫 文 鄒演梅 趙 磊 李世川 馮 丹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2;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心臟疾病,常稱為“冠心病”(CHD)。它是一種發病率高、并發癥多、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1]。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心血管疾病占我國農村和城市死亡率的比例分別為46.66%、43.81%[2]。CHD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3]。目前冠心病的西醫治療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藥物治療、介入治療(PCI)、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經上述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癥狀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也存在如藥物不耐受、部分經PCI或CABG手術治療后患者仍有胸悶胸痛等不適、術后血管再狹窄或血栓形成等不足,且存在患者冠脈狹窄程度未達手術標準、患者達到手術標準但無手術意愿等情況。中醫中藥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面具有其獨特優勢,能充分發揮其因人制宜的作用,有效緩解癥狀。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基礎治療,試驗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丹蔞通痹湯,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心電圖療效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水平,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內科學》[4],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5]心血瘀阻和痰濁閉阻型心絞痛臨床表現。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心電圖診斷[發作時心電圖出現暫時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常見ST段壓低≥0.1 mV);心電圖負荷試驗,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心電圖改變主要以ST段水平或下斜型壓低≥0.1 mV持續2 min為運動試驗陽性標準;動態心電圖胸痛發作時相應時間的缺血性ST-T段改變。滿足其中1項即可診斷];依從性好,可按照方案服藥,有條件采集完整數據者;受試者自愿參加,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臟相關疾病,如安裝心臟起搏器者;肝腎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患者;依從性欠差或不能完整采集數據者;對此次用藥藥物成分過敏者;近3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診于重慶市中醫院老年病科門診及住院部的6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68.2±11.43)歲。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9.17±11.08)歲。對照組有1例患者主動要求退出本研究。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基礎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J20160685)0.1 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70)20 mg,每晚1次;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39)40 mg,每日1次。試驗組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上聯用自擬丹蔞通痹湯:瓜蔞30 g,丹參20 g,法半夏15 g,枳實20 g,黨參15 g,黃芪30 g,三七粉9 g(沖服),紅花15 g,川芎15 g,桃仁15 g,赤芍15 g,降香15 g,葛根30 g,化橘紅15 g,桂枝9 g,黃芩15 g。水煎取汁300 mL,分3次溫服,每次100 mL。兩組治療周期均為4周。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心電圖ST段的變化。血脂(TC、LDL-C)水平。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積分: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觀察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安全性指標(三大常規、肝功能、腎功能)。
1.5 療效標準[6-7]1)心電圖ST段變化評定標準:顯效為治療后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為ST段的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為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加重為治療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變為倒置。2)心絞痛相關癥狀。(1)心絞痛發作次數:按每日發作次數分為0次、≤1次、1~3次、≥4次。(2)心絞痛疼痛時間:按每次疼痛時間分為 0 min、≤5 min、5~10 min、≥10 min。(3)心絞痛疼痛程度:按活動耐量分為活動不受影響;日常活動無癥狀,如平地小跑或持重物上3樓或上陡坡等引起心絞痛;日常體力活動(如在正常條件下常速步行3~4站或1 500~2 000 m或上3樓或上陡坡等)引起心絞痛;較日常活動輕的體力活動(正常條件下常速步行1~2站或500~1 000 m或上2樓或小坡等)引起心絞痛。上述3項癥狀由輕至重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心絞痛癥狀積分為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評分相加。3)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主癥:胸痛、胸悶。次癥:心悸、氣短、乏力。兼癥:肢體困重、咯痰、大便溏/黏滯。主癥無癥狀記0分,輕度記2分,中度記4分,重度記6分,次癥與兼癥無癥狀記0分,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4)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加重: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加重,證候積分減少<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同組治療前先檢驗其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若符合,則進行組內前后比較或組間前后差值比較,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兩樣本比較的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配對樣本的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及疼痛程度、心絞痛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及心絞痛程度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試驗組治療后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心絞痛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心絞痛癥狀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下同。
組別試驗組(n=30)對照組(n=29)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發作次數(次/周)25.20±11.53 12.53±8.44*△24.55±11.91 17.21±9.23*持續時間(min/次)10.70±6.71 4.88±2.82*△11.31±7.01 7.55±5.08*疼痛程度4.00±1.28 2.47±0.86*△4.41±1.55 3.24±1.24*心絞痛癥狀評分(分)13.67±2.78 9.03±2.66*△13.45±2.87 10.62±2.93*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試驗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胸痛、胸悶、心悸、氣短、乏力咯痰、肢體困重、大便溏/黏滯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均P<0.05)。試驗組積分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別試驗組(n=30)對照組(n=29)時間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總積分16.53±3.05 10.20±2.62*△6.73±2.38*△16.90±3.62 14.66±2.65*11.93±3.94*胸痛3.33±2.31 2.40±1.43*△1.60±1.22*△3.52±2.43 3.17±1.56*2.48±1.66*胸悶3.67±2.35 2.20±1.42*△1.47±1.48*△3.72±2.31 3.10±1.57*2.34±1.61*心悸2.13±0.90 1.10±0.85*△0.80±0.71*△2.03±1.05 1.66±0.81*1.38±0.94*氣短1.17±1.23 0.77±0.73*△0.47±0.68*△1.07±1.13 0.93±0.80*0.90±0.82*乏力1.30±1.09 0.73±0.69*△0.27±0.58*△1.48±1.02 1.24±0.83*1.14±0.92*咯痰1.63±1.10 0.90±0.85*△0.77±0.73*△1.69±1.00 1.45±0.78*1.34±0.90*肢體困重1.13±1.17 0.67±0.71*△0.50±0.63*△1.21±1.08 1.10±0.72*1.00±0.93*大便溏/黏滯1.87±0.97 1.03±0.89*△0.70±0.70*△1.83±1.00 1.52±0.79*1.07±0.92*
2.4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后試驗組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療效比較(n)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LDL-C、TC水平比較 見表5。兩組治療后LDL-C、TC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試驗組LDL-C、T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LDL-C、TC水平比較(mmol/L,±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LDL-C、TC水平比較(mmol/L,±s)
組別試驗組(n=30)對照組(n=29)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LDL-C 3.23±0.91 1.99±0.54*△3.17±0.99 2.38±0.84*TC 4.76±1.00 3.46±0.96*△4.84±0.98 3.98±0.95*
2.6 安全性評價 兩組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均未見不良反應。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導致其發生的因素較多,血脂代謝紊亂是冠心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8]。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胸痹”“心痛”“真心痛”“心痹”“厥心痛”等范疇。病性不外虛實,較多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尤以氣虛多見;實者多為痰濁、血瘀、寒凝、氣滯,其中血瘀、痰濁多見。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陽微陰弦”為胸痹心痛病因病機,胸陽不振、寒飲痰濁上逆痹阻胸陽,組方以瓜蔞薤白白酒湯為代表方治療該病,其中瓜蔞、薤白通陽宣痹、豁痰下氣,白酒溫陽通絡活血,為后世從痰瘀論治冠心病心絞痛提供了思路。國醫大師張學文認為氣血津液代謝失常,水濕內停,聚而生痰,痰瘀互結,治當寬胸理氣,豁痰化瘀[9]。現代醫學表明冠心病患者多數有濃、稠、黏、凝、聚的血瘀狀態[10],故益氣活血通絡、通陽豁痰泄濁為冠心病心絞痛主要治療原則。
本文通信作者何德英在長期臨床診治中發現,痰瘀阻絡證型為冠心病心絞痛常見證型之一。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心氣虧損,血液無力運行,病理產物瘀血由此產生;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進而聚濕生痰,病程遷延,痰瘀互結,且日久可化熱,兼熱毒內結。本病治療上宜益氣活血、行氣通絡、祛痰泄濁,并酌情配伍少許寒性藥物清熱解毒,自擬丹蔞通痹湯中丹參活血祛瘀,瓜蔞宣痹滌痰、開胸散結,半夏燥濕化痰,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消痞。4藥相合,具有宣痹散結、活血化瘀通絡、豁痰泄濁之效,共為君藥;黨參、黃芪健脾補氣,紅花、桃仁、三七、赤芍、川芎、降香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且補氣藥還可助君藥化痰、活血,8藥共為臣藥。葛根通經活絡、化橘紅理氣化痰、桂枝辛溫通陽,3藥共為佐藥。黃芩味苦,性寒,一方面可制約法半夏、紅花、桂枝、三七等燥烈之性,另一方面針對久病痰瘀化熱致熱毒內結,取黃芩味苦性寒之性清熱解毒,故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益氣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豁痰宣痹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瓜蔞水煎劑5.4 g/(kg·d)可抑制心肌細胞凋亡,改善心肌功能。瓜蔞有機酸類成分具有祛痰、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瓜蔞皮提取物具有調節血脂功能,能使血漿T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效水平,同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1]。丹參中水溶性酚酸類物質有改善微循環、調節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枳實所含的橙皮苷、柚皮苷等成分不僅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還可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13]。黨參可調節血脂、黨參水提取物具有減輕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電圖T波抬高水平的作用[14]。紅花藥理活性主要是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保護心腦血管、抗炎等[15]。川芎可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心肌氧耗、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川芎提物中主要的活性組分川芎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16]。赤芍中赤芍總苷可調節多種心肌酶水平、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從而達到保護心肌作用[17]。研究表明降香具有抑制心肌重構,促進血管新生,提高心肌功能,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18]。葛根可降低血脂水平、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少動脈粥樣硬化[19]。三七所含三七總皂苷(PNS)苷通過降低血小板血栓素A2含量,增高動脈壁前列腺素Ⅰ2而抑制動脈硬化形成[20],對預防冠心病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丹蔞通痹湯方中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該方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調脂、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
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治療比較,試驗組中醫證候療效86.67%,高于對照組的65.52%;試驗組能夠明顯降低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及心絞痛程度。試驗組血脂LDL-C、TC下降水平優于對照組,心電圖療效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丹蔞通痹湯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減少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疼痛程度、降低患者血脂(LDL-C、TC)水平、改善心電圖ST段變化等,且安全性好,副作用少,故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同時本研究也存在樣本量較少、樣本量來源較單一等局限性,可在后期研究增加樣本量及擴大樣本來源,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