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建明
茅珵是通海(今江蘇南通南部的舊稱)的抗日名將。1938年,在革命的十字路口,茅珵千里迢迢前往皖南,尋找新四軍,尋求黨的領導。回來后,他組建崇明民眾抗日自衛總隊,后發展為崇啟海常備旅、蘇四區第三旅,成為蘇中抗日的主力部隊,為保衛南通、保衛蘇中立下不朽功勛。
1938年8月,在通崇海啟抗敵指揮部(簡稱“通指”)任政訓處主任的茅珵,因積極宣傳抗日、搞抗日統一戰線,受到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的“通緝”,被迫離開“通指”;而瞿犢領導的獨立大隊受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嚴重威脅,難以生存,迫切需要得到黨的指引。在這種情況下,茅珵同龔樂天肩負著瞿犢獨立大隊的重托,千里迢迢去皖南新四軍軍部,尋求黨的領導。
茅珵,江蘇通海人,1926年冬赴廣東參加北伐軍。大革命失敗后,他秘密回家鄉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后,他打入通崇海啟抗敵指揮部,當政訓處主任。龔樂天是瞿犢的初中同學,崇明人,曾在瞿犢任校長的正德中學做教師;1937年9月與沈鼎法等3人一起到延安學習,之后到浙江金華參加敵后游擊區工作,并加入了共產黨;1938年秋到瞿犢部隊。由于新四軍辦事處在浙江麗水,因此茅珵和龔樂天前往浙江。
但當他們到達新四軍辦事處所在地麗水縣城高井巷19號時,麗水新四軍辦事處剛剛撤銷。原來當年10月10日,國民黨當局大批軍警突然查封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并逮捕正在通訊處的多名中共浙江省委領導。為避免更大損失,根據浙江省委指示,新四軍麗水辦事處關閉。新四軍溫州通訊處至麗水、安徽云嶺的兵站線就此中斷。無奈,茅珵和龔樂天只好沿著原兵站路線,經縉云、永康到蘭溪后,乘月色夜行,前往金華。
一路上,秋景連綿,茅珵帶病兼行,百感交集:軍部在哪里?能否找到?何時到達?眾里尋她,縱然信心滿懷,畢竟前途未卜,不免心情懸吊。他觸景生情、借詩抒懷,寫下《偕龔樂天行浙贛線上》:“浪跡天涯帶病身,瘦腰頻減怯風塵;江山一片深秋景,楓葉飄紅愁旅人!”
龔樂天曾在金華工作過。1938年春,他與這里的國民黨左派學者、原浙江省政府秘書長嚴世溟有過交往。通過嚴世溟與金華的地下黨聯系上后,金華地下黨為他們出具了去皖南涇縣的介紹信。兩人繼續往西,過壽縣后沿浙皖邊界向西北尋找。
由金華去皖南涇縣,因交通不便,他們足足走了五六天才到達安徽省太平縣,受到新四軍軍部夏秘書接待,其后一起坐竹筏到涇縣云嶺新四軍總部。茅珵心情大好,賦詩《偕四軍軍部夏秘書坐竹筏到涇縣途中》記下一路景象:“溪流一線萬山開,片筏隨波天半來。疑是扁舟巫峽下,千峰錯落猿啼哀。”

茅 珵
軍部留守的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不巧去了上饒三戰區。茅珵、龔樂天在軍部住了兩個星期,袁國平才回來。
第二天,袁國平就抽出時間和茅珵他們談話。茅珵向袁國平匯報了蘇北抗日斗爭形勢和這次來新四軍軍部的目的,希望得到黨的指示,取到抗日游擊戰爭及如何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經驗。袁國平由于剛回到軍部,有些工作急待處理,就讓茅珵他們休息一兩天后,再來談具體事情。
這天早飯后,警衛員讓茅珵他們去見袁國平。一間幽靜的書齋前,袁國平等候著他們。在他身后還站著一位身穿灰布軍裝的同志,笑容可掬。袁國平介紹道:“這位是新四軍民運部部長楊紹民,是你們江蘇老鄉,家住無錫,蘇聯留學生。”說著,他請茅珵他們進屋坐下。那股熱情勁兒,讓兩人十分感動。
大家坐下后,袁國平首先詢問了蘇北的一些情況,以及瞿犢獨立大隊的創建和戰斗經歷、成長過程,茅珵一一回答。茅珵告訴袁國平,獨立大隊的前身是瞿犢領導的一支抗日游擊隊,為取得合法地位而接受國民黨特務總隊改編,后因不堪欺負又憤然退出,轉移金沙后整編成“通指”屬下獨立大隊。中共派王進協助瞿犢加強領導,其后取得擊退日寇、收復劉橋鎮等戰斗的勝利。但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倒行逆施,指令逮捕茅珵、瞿犢,解散獨立大隊。茅珵接著匯報說:“在國民黨左派秘密幫助下,獨立大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瞿犢帶到崇明島抗日,一部分以‘通指’一支隊第三大隊的新番號暫棲一支隊,避過解體危機。”
袁國平入神地聽著、記著,不知不覺上午過去了。下午再談時,袁國平說:“必須堅定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他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和廣泛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把群眾發動起來,與敵展開持久戰。他以戰略眼光指示說:“蘇北在已開辟游擊區基礎上,加強游擊隊對長江口的控制,發展長江東南三角洲的游擊戰爭,實施向東直到海邊發展的戰略任務,必要時以‘長江支隊’的名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如果蘇北人民武裝在頑匪控制下無法生存時,可拉到崇明島開辟游擊根據地。”
袁國平告訴茅珵,為貫徹這個戰略目標,軍部決定派楊紹民同志與他們一同回蘇北,加強對蘇北敵后游擊戰爭的領導。聽到這個消息,茅珵和龔樂天無比激動。
之后,項英副軍長、政治部鄧子恢副主任等接見了茅珵和龔樂天。項英送給茅珵兩本他寫的小冊子:《三年來堅持的游擊戰爭》《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經驗對于當前抗戰的教訓》。茅珵連聲慨嘆:“真是雪中送炭啊!”
茅珵和龔樂天帶著軍部的決定、“長江支隊”的新番號,和楊紹民一起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踏上回蘇北的征途。途中楊紹民還陪茅珵、龔樂天登了黃山。茅珵身臨壯麗河山,抗日信心倍增,賦詩《偕軍部楊紹民同志陡步陟黃山》:“皖南形勢勝黃山,歷歷江東指顧間;吳楚風云愁草木,彌天烽火接秦關。”
1938年12月,茅珵、龔樂天和楊紹民3 人回到蘇北后,就立即向瞿犢等人傳達新四軍軍部的指示,決定在已開辟的游擊區的基礎上,加強對長江口地區的控制,以“長江支隊”名義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一致抗日。
茅珵8月去皖南后,瞿犢回崇明創建崇明民眾自衛隊,并已發展到一個團規模的武裝力量。茅珵得知后非常高興,即派龔樂天去崇明通知瞿犢,率崇明半數部隊渡江北上,和原獨立大隊會師,統率原獨立大隊所部,發展長江東南三角洲的游擊戰爭,實施向東直到海邊發展的戰略部署。
1939年1月6日,瞿犢、王進率三個中隊200余人從崇明乘船北上,到啟東二廠與王澄、姚力領導的獨立大隊會合。誰知1月10日,瞿犢、王進在和國民黨常備五旅旅長孫信符談判途中,被孫信符手下的國民黨海門縣常備支隊隊長張能忍誘殺。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原來的部署。
2月間,茅珵根據黨的指示來到崇明,整頓從北岸南撤的瞿犢部隊,把崇明零星的抗日武裝統一整合,成立“崇明民眾抗日自衛總隊”,并任副總隊長,負責部隊的全面工作。為加強黨的領導,1939年5月,江蘇省委派陳國權到崇明,成立由陳國權、韓念龍、茅珵三人組成的中共崇明工委。茅珵時刻牢記在皖南新四軍軍部時的教誨,在黨的領導下,率領江海兒女,英勇殺敵,抗擊日本侵略者。1940年9月,茅珵率部重回海啟,建立通崇海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后改編為崇啟海常備旅。10月新四軍東進海啟后,該部又與新四軍三縱五團混合改編成蘇四區第三旅,茅珵任旅長,人稱“茅三旅”,成為馳騁江海、威震蘇中大地的一支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