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 之
14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學”的主人公劉秀祥,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大山,成為深山學子的“引路人”。如今,他已是中共二十大代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
劉秀祥表示,當初選擇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離大山。他的家鄉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他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鄉。這些年,走出又回到大山的劉秀祥身上多了許多身分,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最美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他把自己的使命寫在微信名中:“劉秀祥:助學走鄉村”。助學,已成為他最近十年的人生主題。
2008年,望謨縣高中畢業生劉秀祥背著患病的母親,跋涉千里,來到山東臨沂讀大學。他的一顆孝心,在當時曾引起轟動。劉秀祥出生在望謨縣農村一貧困農家。懵懂的童年記憶中,他也曾有一個幸福的家,有一段幸福時光。那個時候,他既有父母的寵愛,又有哥哥姐姐的呵護,一家人雖然生活拮據,但其樂融融。然而,這種短暫的幸福,在他4歲那年隨著父親的逝去而戛然而止。他的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從五彩繽紛,變成了灰色。
父親離世后,母親撐起了風雨飄搖中的家,帶著他們姐弟幾個艱難地討生活。母親春種秋收,頂風冒雨,一年到頭在田野間奔波,但她所有的付出,還是換不來一家人的溫飽。無奈之下,懂事的哥哥只好忍痛放棄學業,輟學回家幫母親在家經營幾畝薄田,農忙的時候下地勞作,農閑的時候做些小生意。
在母親和哥哥的苦心經營之下,一家人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然而,就在他們滿懷信心地憧憬新的生活的時候,更大的打擊又一次降臨到了這個不幸的家庭。父親走后的第二年,他的姐姐在一次離開家后再也沒有回來。姐姐走失后,母親和哥哥發瘋似的尋遍了周圍的村莊,沒有姐姐的一點蹤影,無奈之下只好背著干糧,外出尋找姐姐。他們跑遍了鄰近的幾個縣及周邊省市,貼了上萬份尋人啟事,奔波了好幾個月,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還是一無所獲。身上沒有錢,尋親自然無法繼續,兩手空空的他們,只得無奈地返回家中。
傷心絕望的母親回到家后,一病不起。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年幼的哥哥身上。望著病倒的母親和守著母親哭泣的弟弟,哥哥用他瘦小的肩膀,再一次撐起了這個家。然而,哥哥畢竟是孩子,生活的重擔讓他不堪重負。他既要照顧病中母親,又要照顧年幼的弟弟,還要耕種家中那幾畝責任田,負起他這個年齡不該負的責任,時時感到力不從心。
終于,在劉秀祥12歲時,哥哥因不堪生活的壓力,變賣了家里唯一值錢的耕牛后,一去不返。哥哥的離家出走,給了母親致命的打擊。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母親的精神受到重創,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癥,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幼小的劉秀祥肩上。短暫的惶恐和傷心之后,劉秀祥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許多。望著身邊瘋瘋顛顛、眼神呆滯的母親,一種男子漢的責任感,促使他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他用稚嫩的肩膀,幫母親撐起了生活的希望。
母親有病,自己要上學,家中的責任田沒人耕種,思慮再三,他只得將家中三畝責任田轉租給了別人,這樣每年他們母子可以得到500斤糧食。然而,僅靠著500斤糧食,他們的生活難以為繼。每年的七八月份,他們的糧食就吃光了,只能靠鎮政府發放的50斤救濟糧度日。救濟糧發放點離家十幾公里山路,年小體弱的劉秀祥一次只能背回一半,那50斤糧食,劉秀祥要跑4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背回來。
生活的艱辛,對于劉秀祥來說,還不是最難的,讓他最犯怵的是母親的病。母親發起病來常出現幻覺,變得偏執、任性、狂躁。為了不讓母親在犯病時受傷或者惹出事端,他必須時常守著母親,喂藥端水,寸步不離,在母親情緒狂躁的時候,幫她平復情緒。冬天,他擔心母親受凍,總是睡在母親身旁,緊緊地將母親的腳抱在懷里,幫母親暖腳。
母親犯病時常常牙關緊咬,他怕母親咬傷舌頭,就將自己的手指伸到母親嘴里,因此他的手指,常常被母親咬傷。撫著流血的手指,看著母親扭曲的臉,他很無助,但看著母親這個樣子,他的心里更痛。
長年累月的疾病折磨,讓母親十分痛苦,也讓他很是焦慮。為了給母親治病,每到周末,他都要上山去挖藥材、去街上撿廢品,為母親掙一點買藥的錢,希望讓母親少受一點痛苦。短短幾年,劉秀祥相繼遭遇了姐姐失蹤、哥哥離家出走、母親一病不起等家庭變故,讓他有點喘不過氣來。即使這樣,他也一直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沒有因此放棄求學夢。
從小學到中學,劉秀祥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半工半讀、斷斷續續讀完小學后,他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到了縣城中學。就要到縣城了,劉秀祥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自己離大學的夢又進了一步;憂的是,自己離開了家,母親怎么辦?思慮再三,為了兼顧學習和照顧母親,他決定帶著母親去縣城求學。將母親帶到縣城后,他在城郊租了一間房,將母親安頓了下來。他每天早上為母親做好早飯再去上學,中午回家幫母親喂藥。為了籌集自己的讀書費用和母子的生活費,他白天在學校上完課,晚上做完作業后,就去街上揀廢品賣錢,經常忙到深夜才休息。
由于生活拮據,初中三年,劉秀祥多數時間靠吃咸菜、土豆度過,稍微有點營養的全留給了母親。因為長期營養不良,他的身體極其瘦弱,體重僅有91斤重。“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倒下,否則母親怎么辦?”劉秀祥只能選擇堅強。2008年高考,劉秀祥以504分的成績,考上了山東臨沂師范學院歷史系,圓了大學夢。面對生活磨難多年來從未掉過淚的他,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忍不住抱著母親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母親是我唯一的親人,我現在已經沒有家了,只有她在身旁,我還能感受到家的溫暖。今后不管發生什么,我都要將母親帶在身旁照顧。”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劉秀祥就下定決心背著母親去上大學。

當年帶母親上大學的劉秀祥

劉秀祥輔導貧困學生
2012年,劉秀祥即將大學畢業。許多企業聽聞他的事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也是在這年,曾經一起撿過廢品的一個妹妹打電話告訴他,說不想上學了,準備結婚。劉秀祥想到自己靠上學改變了命運,但在家鄉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他的心愿既宏大又具體:要回鄉,要點燃更多孩子的夢想!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帶給學生們積極向上的動力。改變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為改變一些家長和孩子的認識,劉秀祥在講自己的故事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現在條件艱苦一點,不要怕,只要有夢想、有行動,未來一定會更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為家人和家鄉。”
回到家鄉后,劉秀祥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人脈關系,使上不起學的孩子得到了相應資助,這個數字從一開始的十幾人,增加到后來的上千人。不光如此,劉秀祥還常去鄉鎮演講,用自身經歷打動更多人,之后又考取了特崗教師,成為望謨縣中學的一名歷史老師,后兼任高中班主任。最多的時候,他同時擔任五個班的歷史老師和三個班的班主任。2020年,他被中宣部和教育部授予“最美教師”的稱號。
當年讀中學、大學時,窮得叮當響,劉秀祥執拗地不肯接受資助。如今,他走到哪兒就問:“能資助我的學生嗎?”靠這樣堅持不懈,他陸續從1000多人那里“爭取”到了1300多萬元,讓4200多名學生受到資助。助學的另一面是他出色的教學成績。2015年,劉秀祥接手了一個以成績差“著稱”的高一班級。那三年,他陪著學生上早讀、下晚自習,帶學生到家里吃飯、談心。三年后,一個中考成績258分的學生高考考了586分,全班47名學生都考上了大學。
為了帶好學生,劉秀祥將一大半工資和幾乎全部時間,都投入到學生身上。當教師這些年,劉秀祥不辭辛苦,到處做公益演講,一次次講起那些心酸的過往。他說:“我一遍又一遍地講我自己的事,不是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可以幫助那些和我一樣的孩子,給他們精神上的激勵,渡過眼前的難關。”回鄉十年,劉秀祥的心愿逐漸變成現實。
2012年,望謨全縣只有70人考上本科;2022年,有1302人考上本科,總上線率達到55.48%。他很高興自己為此出了一份力。這名有1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說:“有種說法‘寒門難出貴子’,我不贊成,為什么要當貴子?只做一個平平凡凡的、對國家有用的工作者,不可以嗎?”劉秀祥表示,10年間,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真正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他說:“我們10年前是利用周末假期,騎著摩托車走村串寨,費盡口舌地告訴孩子們,只有讀書能改變命運。10年后,大山深處的孩子、大人都意識到了讀書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讓像劉秀祥一樣在大山深處從教的鄉村教師,更加充滿期待。劉秀祥稱:“隨著脫貧攻堅的圓滿收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未來的山區,可能在五年乃至十年里,有更多的資金投入,那就可以讓基礎設施得到更大的改善。”他還說:“我相信,未來山區教育會越來越好,會有更多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和擁有更多的選擇。”
劉秀祥的經歷說明:生活中或許存在很多磨難,但戰勝磨難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堅持和用心去做一些事情,為社會出一點力,發一點光,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十幾年過去,當初背著母親上學的劉秀祥,活成了這個時代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也活成了一個可親、可敬、可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