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斌
開著轎車,行駛在啟東市合作鎮曹家鎮村高標準農田機耕路上,綠油油麥苗一覽無余。時近農歷冬至,田野冷風嗖嗖,然筆者跟隨26歲的朱泉宇踏田巡查他的大片麥田,竟不覺半點寒意。
朱泉宇清瘦、文靜,卻已是當地頗有名聲的種糧大戶。這位年輕的啟東市人大代表,接過了爺爺“全國種糧大戶”的接力棒,如今執掌著啟東全市面積最廣、產糧最多的“朱錦榮家庭農場”,在沃野百里展現著別樣的青春風采。
2018年秋天,大學剛畢業的朱泉宇面臨一大挑戰。他享有“全國種糧大戶”榮耀的爺爺朱錦榮突發急病離世。父親生意在身,有意讓兒子接續爺爺事業。面對2600多畝即將秋收的莊稼,一夜間學會了堅毅的朱泉宇,果斷拾起了爺爺“落”下的接力棒。

朱泉宇展示他剛剛碾出的“稻米莊錦榮大米”
當年,爺爺在古稀之年,匯聚起村內外數百塊零散低產田,創辦了全市最大規模家庭農場。2014年,老人以年產糧2000多噸驕人業績,獲評國家農業部“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受此鼓舞,朱泉宇上大學填報機電專業,心想日后要當爺爺好幫手。不曾想,一場變故,他卻成為了農場新主人。
“定要學爺爺闖勁、為爺爺爭光,將‘全國種糧大戶’接力棒傳下去!”挑起了重擔,朱泉宇暗下決心。很快,他在父母的輔佐下,率領機收團隊,日夜奮戰50多天完成了2600畝農田的秋收與秋播。百般辛勞,碩果累累,朱泉宇收獲了豐收,確立了更加堅定的創業意志。
短短四年間,朱泉宇嶄露頭角。種糧3800畝,裝備3臺大中型拖拉機、3臺聯合收割機、2臺植保機、19臺烘干機、1條自動化碾米流水線,以及配套的系列耕作機械,令他的家庭農場在全市率先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并取得愈加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2021年,他的家庭農場因連年高產穩產,并實施標準化生產,而獲評“全省示范家庭農場”,并一舉奪得“全省特糧特經綠色高產競賽第一名”。2022年,農場收獲的水稻、小麥、黃豆總產又創記錄,達到3300多噸。
農場要壯大,除了響應國家號召多種糧食,更要降低成本、提升效益。遵循這一思路,朱泉宇在虛心學農技、學管理及推廣農業新技術、引進稻麥新品種進程中,認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接長稻米產業鏈”兩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地付諸行動。
為此,他近年總投資600萬元,添置系列現代化農機,成為全市最早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家庭農場;他借助農機威力,先后再“攬”下周邊1200畝農田,糧田總規模達3800畝,其中擴種稻田2000畝;2022年10月,他投入120萬元引進全自動碾米流水線并注冊“稻米莊”商標,由此接長稻米產業鏈,并填補了本土大米市場空白。
以最多糧食貢獻國家、最大努力報答鄉親,朱泉宇以之踐行對爺爺的諾言。一晃4年,他一心一意響應習總書記號召多種糧油,2022年是多災之年,他種植的雙季3800畝小麥、2000畝水稻、1100畝黃豆平均畝產仍分獲860、1050和280斤;他將農田租金從畝均500元增至750元,全年多回報鄉親達95萬元;他利用烘干設備,今年為周邊種糧農戶代烘稻、麥、豆超8000噸。
站立于全市糧食生產領域最前沿,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接長了稻米產業鏈的朱泉宇意氣風發:“來年,定要借助‘稻米莊’品牌,以“線上+線下”銷售方式,拓寬更大市場,亦要通過標準化、智能化種植,奪取糧食更高產量,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