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博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課程標準是課程建設過程中凝練出的核心文件,它規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教材選用、教學組織以及考核方案制訂的重要依據,對教學計劃的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和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因此,制訂特色清晰、科學嚴謹、簡潔實用的高質量課程標準,將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效果提高和畢業生實踐能力提升起到關鍵性作用。
高職院校的工程造價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一線工作與服務的能力[1]。因此,院校應著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一步貼近實際情況,完善工程造價專業的各類課程標準。
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特色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和豐富。目前仍然存在工程造價專業和其他不同專業的“共享”課程采用相同或接近課程標準和授課安排的情況。由于不同專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和工作重點有較大區別,如果采用相同或接近的課程標準和授課安排,則難以與對應工作的能力要求相匹配。
課程標準體系未完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多而全,線下理論課程的課時過多,實操和實訓課程的課時仍然無法滿足“上崗要求”。由于實操課程的課時被壓縮,重要的技能無法得到反復的操練,學生無法有效整合、消化工作過程,這對于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是不利的。
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呈現多樣化趨勢,在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明顯發現,學生學習的專注度、理解能力和計算機操作水平往往有非常大的差異,對于一部分基礎弱、專注度低的學生來說,課程標準中高層次的培養目標是難以達成的。但是,高職院校在制訂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并未對學生的差異給予合理的關注和妥善處理,仍然采用“一視同仁、整齊劃一”的方式確定課程培養目標和章節對應的課時,剛性過強。這就造成了程度好的學生認為課程不充實,而其余學生覺得跟不上課程進度的矛盾。在教學實踐中,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往往給教師和學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當前中高職之間仍然缺乏完善的銜接體系,兩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存在重疊、課程標準缺乏層次性、課程內容缺少梯度感,這是導致五年一貫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中高職一體化教育仍然面臨亟待解決的銜接問題,課程標準需要統籌修改。
專業課程的特色是專業的靈魂。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應該是大幅縮短企業培訓新員工“適崗能力”所花費的時間,這種上崗后快速適崗的能力同時也是高職學生最主要的競爭力。因此,在學制規定的極為有限的培養時間內,一定要注意將涉及工程造價工作過程具體步驟的主干課程及實訓課程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對工作技能反復操練,增強學生對工作過程的熟悉程度和工作技能的熟練程度。高職院校在制訂課程標準和配置教學資源時,對這些特色課程應給予重點關注和傾斜。而其他的“通識類”基礎理論課程,如果與“1+X”證書和造價師資格考試相關度不高的,可以適度降低要求,減少線下課時,讓學生了解知識要點即可。如果有部分學生由于未來工作規劃的原因,希望更多地了解“通識類”基礎理論課程的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學校開設的線上慕課達成該目標。只有在課程標準中體現這些特殊的安排,才能將工程造價有別于其他工種的工作過程突出出來,在有限的線下課程學時里,采用強化訓練的方式培養出適用于本專業企業需求的人才。
高職院校以向學生傳授專門技術和培養實踐能力為基本要務,以此和本科院校形成鮮明區別和錯位優勢。為切實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實操類課程的標準中應明確“以訓促學”的絕對重要性,并制訂明確、具體的實訓計劃,逐步實施。“以訓促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體驗階段,在實訓室或建筑行業企業開展體驗式教育,重點突出工作環境和崗位優勢,使學生建立學習興趣。第二階段為模擬階段,在學生學習基礎課程和軟件操作后,應通過校內外工作室開展項目式訓練,讓學生獨立完成企業已經完成的各類工程造價項目案例,在“做中學”。通過這種項目式的模擬,能夠發現學生與企業在職工程師之間能力的差異,以便教師尋找教學的漏洞,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第三階段為實踐階段,可以放在暑假以及學生頂崗實習期。此階段是學生在企業實踐的階段,也是企業對學校教學成果的檢驗階段,由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共同負責培養目標的實現。以上三個階段中,第二階段是“以訓促學”的重點階段,由于不同的工程項目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應以不同類型的項目為藍本,反復多次地對學生進行訓練。為達成這樣的目標,同種實操類課程應該在不同的學期分批開設,每一次開課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豐富了他們項目經驗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工作過程的熟悉程度。
建議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成績和每一次實訓成果質量的評價和統計,并摸排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便于重新分班和分層教學。為適應分層教學的特點,課程標準中的培養目標應有高低兩套,教學內容應有難易兩種,分別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此外,應根據學生素質和課堂反饋情況允許教師對課時分配進行靈活調整,使課程標準具有一定的“彈性”,防止教師被課程標準禁錮,無法根據實際情況自主調整授課計劃。比如,基礎班學生對前置課程掌握得不夠扎實,教師可以先對實訓操作所需的前置課程知識進行一段時間的復習,再進行實訓教學和任務的布置。另外,基礎班的任務難度可以低一些,知識點可以少一些,基礎操作可以重復得多一些。提高班則與之相反,教授內容中應包括更多的知識點和更高難度的技巧。對于提高班中的學生,“高級”課程標準中應明確定期選拔優秀學生參加課程技能競賽的方案,提升“以賽促學”的競賽氛圍。競賽內容和賽項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確定,通過設立競賽獎勵基金和賦予競賽學分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賽積極性。
為解決銜接問題,中、高職院校必須攜手努力。中、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共同之處也有區別,共同之處在于兩者都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但是,目前中職學生的升學率比較高,從中、高職銜接的角度出發,兩者應各有側重點,制訂行之有效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中職院校應綜合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的意向,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2],對于升學的學生應以打好理論基礎為主,兼顧技能的培養。為此,中職院校應重點開設工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構造與識圖等基礎理論課程。高等職業院校在制訂培養計劃和課程標準時應在中職的基礎上,注意由淺入深、逐步過渡、避免重復的原則,以實踐為抓手,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工程造價專業對學生實操技能的培養,大多通過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方式。校內實訓室是學生實踐的首要場所,是將所學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最主要平臺,也是能力轉化的重要載體,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影響深遠[3]。但是,目前大量高職院校的機房存在授課時段使用率過高、機房不足,非授課時段開放程度低,學生無法自主練習的問題。
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以服務教學為中心,硬件建設與內涵建設并重,聚焦土地、校舍、教師、設備等關鍵要素,優先補齊短板,提高資源投入產出效益。方案中明確了職業院校進行硬件建設,補齊設備短板的重要性。對于工程造價專業來說,機房和滿足使用條件的計算機數量不足明顯阻礙了學生工作水平的提升。為滿足實踐課多個班級同時上機的需要,必須大力加強機房建設和計算機采購。對于機房在非授課時段開放程度低,學生無法自主練習的問題,學校應建章立制,合理配備機房管理人員,并將最終的開放時段向全體學生公布。
造價專業實訓機房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滿足造價電算化軟件的配置要求和學生的實訓要求,軟硬件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目標。在硬件夠用的前提下,還需合理安排造價電算化軟件的采購進程,規范采購流程。為盡量減少采購風險,建議采用試用期模式采購。即在招標文件中寫明,各投標人提供的軟件需經過招標人一段時間的試用以后,再綜合其他各類條件確定中標人。本質上,這種方式拉長了評標的時間,讓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到試用當中,充分了解投標軟件公司產品的優缺點和適用性后,以他們的試用反饋作為評標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考。此外,還應對合同簽訂、過程質量以及采購驗收等重要環節嚴格把關。
對于分層教學等亟待落實的重要改革事項,應盡早從學校層面確定并發布試行制度,讓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在修改課程標準時有據可循,使制度在試行中改進,在改進中試行,不斷優化,促成良性發展。職業教育既要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需求,而分層教學正是“因材施教”的一種手段,具體包括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作業練習分層和考核內容分層[4]。其中,學生分層是其他分層的基礎,是最需要出臺配套制度的。
為簡化學生分層選拔的過程,本文僅對參加過普通高考的生源提出分層選拔的制度性建議,其他生源可參照執行。建議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在大一入學時將學生分為A、B 兩類班級,A 班為快班、B 班為慢班[5],但在大一第一學期并不實施分層教學,兩類班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進度保持一致。通過大一第一學期的綜合成績排名,對A、B 兩類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微調。大一上學期不進行分層是因為工程造價專業在此學期主要開設的是通識類及專業基礎類課程,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這些知識。通過大一上學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進一步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以此為依據對學生的分層進行微調,這樣更為公平有效。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再分別以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速度的教學節奏對A、B 兩類班級開展分層教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培養工程造價專業的職業技術人才必須強調能力本位,考慮課程標準的適配性。學校要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造就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逐步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