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其,宋興超,梅 杰
(銅仁學院農林工程與規劃學院 貴州 銅仁 554300)
水產養殖學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學科,培養目標為使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掌握水產養殖水環境調控以及水產動物苗種繁育、疾病防控、飼料研發等技術,為學生日后從事水產養殖教育、管理、研究、技術開發等工作夯實基礎,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水產養殖業新的發展下,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全面落實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知識廣度,為水產養殖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相較于學術型人才而言的,國內關于應用型人才的定義較多,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能夠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或直接創造利益的人才。其二為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能夠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行業一線從事專門崗位的人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高校應以行業、產業需求為導向,將培養學生理論與技能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以知識應用為基礎構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著重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與綜合能力[1]。
其一,理論知識豐富。應用型人才理論知識范圍廣泛,掌握更多行業知識,并能夠緊跟時代發展腳步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其二,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一般學術型人才相比,應用型人才能夠快速適應企業,且能夠為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故此,其需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也是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品質。其三,掌握崗位所需核心技術與能力。擁有特定技術與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從事特定崗位、開展特定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故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高校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開展培養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與能力。其四,具有創新思維與能力。“雙創”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已成為高校的重要目標之一。應用型人才也應具有創新思維與能力,在實踐中能夠以創新思維與方式解決問題,勇于創造新事物。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我國經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高新科技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社會人才需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但伴隨著高校毛入學率的提升,畢業人數的增加,社會始終存在招工難、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出現此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錯位。為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高校應以社會用人需求為導向,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推動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同步全面提升,為區域經濟健康、良性、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2]。
隨著全國海洋漁業資源限制捕撈,水產養殖業成為朝陽行業,亟須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水產養殖學專業學生就業前景廣闊。高校作為為水產養殖業輸送人才的主陣地,應以產業需求為出發點開展人才培養活動,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夠從事水產養殖綜合開發與管理,具有一定創新思維與能力,全面推進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高校應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水產養殖學專業特點,深化課程改革。首先,強化精品課程建設。高校應構建水產養殖學專業教研室,分組建設“水產生物育種學”“生物餌料培養”“水產動物增養殖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等主干課程的精品教學視頻,并引進網絡教學平臺的優質資源,逐步建設包括苗種繁育與養殖、成魚養殖、水產動物疾病預防與治療等全過程的視頻資料,重點突出具體操作方法與流程,為學生提供直觀性、操作性較強的學習資源[3]。其次,將與執業資格證書考試有關的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如水產養殖企業經營管理、漁業經濟和管理、水產生物技術、水產健康養殖學等課程,保證學生在系統學習后能夠通過“水產養殖技術員證”“水產獸醫資格證”等證書考試,提高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認可度。最后,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學資源庫,培養適應區域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可組織學生在實習中收集本地常見魚類,將其整合為魚類資源庫,為相關課程學習提供豐富資料;與本地水產養殖企業合作,攜手制作本地代表性水產動物養殖技術視頻。如,陽澄湖大閘蟹是江蘇省蘇州市的特產,位于蘇州的高校可與當地大閘蟹養殖戶共同制作大閘蟹養殖過程、關鍵技術操作流程等教學視頻,并開發校本實踐指導手冊,如《大閘蟹常見疾病防治》《大閘蟹人工繁殖育種技術》等,有效解決人才培養與本地水產養殖產業脫節的問題。
水產養殖學專業應用性較強,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技能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校應積極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載體。
3.2.1 自主開發實踐基地
首先,做好實踐基地選址工作。高校應在遵循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相關工作,保證基地靠近水源,場地光照、通風良好。除此之外,選址應交通便利,最好臨近本地水產養殖基地,便于苗種、物資的運輸與學生參觀學習。其次,完善實踐基地設施與配套設備建設。實踐基地應包括水產養殖各環節所需的設施與物品,如,供水系統、供氣系統、供電系統、育苗室、餌料生物培育室、水質檢測設備、消毒藥品、病毒防治藥品等。為全面、規范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支撐,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2.2 鞏固校外實踐基地
校外實踐基地在幫助學生接觸社會、深入基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培養水產養殖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基礎條件。高校應遵循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主動與當地具有特色與完善的基礎設施的水產養殖企業或基地合作,面向社會、面向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并發揮本校智力優勢,通過科研投入、人才支持、技術推廣、資源共享、協助調研等促進企業發展,深化校企合作,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實現社會優質資源的應用轉化[4]。高校還應發揮自身在合作育人中的主體作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規章制度,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與義務,為校外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夯實基礎。
實踐教學應包括課程綜合實驗、產業實踐實習等兩部分。其中,課程綜合實驗在本校實踐基地開展,主要圍繞水產養殖學專業主干課程開展基礎驗證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實驗等,幫助學生及時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產業實踐實習應在校外實踐基地開展,邀請水產養殖企業或基地工作人員擔任指導教師,向學生示范水產動物苗種繁育、病毒預防與治療、餌料培育等工作流程與實操要點,并指導學生開展以“魚類增養殖”“蝦蟹類增養殖”“貝類增養殖”“藻類增養殖”等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全程參與到各種水產動物育苗、標粗與養成中,在產業實踐實習中提前接觸產業生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產業實踐實習結束后,高校應以專題形式向學生推送與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有關的課程,并組織學生梳理整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借助本校開發的各種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完善知識與技能,推動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在水產養殖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始終。首先,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高校應面向水產養殖學專業建立包括工廠化水產養殖車間、水族造景工作室、漁藥研發實驗室、無公害漁用飼料研發實驗室、創新創業成果展示中心等的創業孵化園,并面向學生免費開放,安排創新創業教師長期入駐,為學生轉化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支持。其次,在突出水產養殖學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根據各年級特點開展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5]。如,面向大一學生開展“水產養殖學專業導論”“職業規劃課程”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所學內容、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等,并開展“我與行業面對面”“聽企業家講水產的故事”“師兄師姐說就業”等教育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水產行業發展趨勢與就業前景,強化專業自信心。面向大二學生開設“創新思維與邏輯訓練”“水產養殖前沿”“漁業法規與管理”“產業規劃與品牌營銷”等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組織大三學生參加國內與“水產養殖”有關的技能大賽,借助競賽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組織大四學生收集校友和水產養殖業優秀企業家的創業故事,汲取成功經驗,并開展水產品市場調研、漁藥與飼料產品需求情況調研等,自主創設創業項目,并借助創業孵化園進行項目孵化。在此過程中,高校應安排創新創業教師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指導,并通過訂單服務、項目出售等籌措資金,協助學生轉化創新創業項目。最后,定期組織“創新創業訓練大賽”,如,以“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水產養殖業未來”“智能水產養殖發展”等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大賽,大賽分為“紙上風云”“創業演說”“現場答辯”三個環節,由學生自由組成創業小組,對創業項目進行介紹。高校可邀請創業指導教師、地方水產養殖企業董事長與總經理、水產養殖學專業具有創業經歷的教師等共同擔任評委,對創業策劃方案、商業成本、項目可行性、市場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價,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實踐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培養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水產養殖業不僅要提升水產養殖動物的產量與品質,還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走綠色高效發展之路,因此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應主動適應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對水產養殖學專業進行多維度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幫助學生成長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為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