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元梓
“每當我低落時,媽媽總是這樣安慰我:‘世界上還有許多可以嘗試的事物,可以完成的夢想,還有可以追隨的目標。’她打開了我希望的一扇窗……我想說,謝謝你,媽媽,成為我生命中的英雄。”在南京市外國語學校初中一年級“感恩有你”主題班會上,13 歲男孩龔鋮坐在輪椅上,用流利的英語向母親龔雨紅表白。坐在教室最后排陪讀的龔雨紅聽著孩子暖心的話語,不禁濕了眼眶。
龔鋮在十三個月大時被診斷為腦干延髓腫瘤,很多醫生預言他活不過兩年。但龔雨紅不放棄任何救治兒子的希望,帶著龔鋮四處求醫問診。終于,在上海順利接受了一場風險極大的手術,龔鋮頑強地活了下來,但是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失去了活動能力。手術后,龔雨紅帶著龔鋮在上海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康復治療,每天帶他做復健訓練,喂他吃飯,幫他洗澡、穿衣、按摩,悉心地照顧兒子。

龔雨紅龔鋮母子
在上海治療期間,龔鋮發現母親與外國專家語言交流不暢,于是萌生了學好英語的念頭。“康復中心不讓家長陪同,我每天把他送過去,他要一個人面對外國醫生接受復健。在這樣的環境里待了一年多,他受到了一些英語的啟蒙。”龔雨紅介紹道。龔鋮因為身體原因沒有上過幼兒園,但看他對英語學習非常感興趣,龔雨紅聯系了一家英語輔導機構,按照課時安排,每星期堅持陪兒子去學習英語。“一開始他坐都坐不穩,助教老師就把他抱在腿上坐著上課,就這樣學了兩年多的時間,他逐漸可以用英語和康復醫生交流了。”看到孩子一天天進步,龔雨紅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7 歲時,龔鋮回到南京上小學。龔雨紅全程陪讀,上午上課,下午去醫院進行三小時的復健,晚上學習時幫兒子一頁頁地翻書本。“龔鋮的四肢不靈活,學寫字時只能用皮筋把筆固定在手上,用肩背帶力寫,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龔雨紅說道。即便如此,龔鋮總能夠將自己的課內作業、康復訓練、口語打卡安排得井井有條,還報名學習編程、奧數等課外課程,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沖刺南外復習的那段時間,龔鋮為自己制訂了詳細的復習計劃。為了節省時間,他不再去醫院進行復健,而是每天在家中加強復健力度。“每次我幫龔鋮按摩復健時,他都會聽喜馬拉雅的有聲書或者新聞,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時間,客廳、臥室也堆滿了他的書籍與復習材料。”孩子的堅強讓龔雨紅明白,他們母子不是相依為命,而是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2022 年7 月,龔鋮通過南外語言能力測評,從三千多名孩子中脫穎而出,被南京外國語學校錄取。入學后,為了方便龔鋮學習,學校為他安排了合適的樓層與座位,還設立了獨立的無障礙廁所。“南外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老師、同學們對龔鋮都很照顧,給了他很大的鼓勵。”龔雨紅感激地表示。
龔鋮的夢想是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研究人工智能,通過計算機科學改善行動不便人群的生活。在龔鋮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龔雨紅全力支持兒子的夢想,“一路走來,家人、學校和社會的幫助給了我們前行的力量。我們的日子一天天在變好,就像我常和龔鋮說的,過好當下,每天在學習和生活上取得一個小進步,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閃閃發光。”龔雨紅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