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寒梅,蔣運蘭,李潔,劉明婷,廖詩沁,盧宇彤
(1.成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72;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四川成都 610075)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研究報道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1],有關預測表明中國將于2023年前后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0%[2]。而大多數老年人為帶病生存,老年住院人數正逐年增加[3]。營養風險問題在這一高危人群中尤為突出,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ESPEN)指南(2003版)明確營養風險是指現存的或潛在的與營養因素相關的導致患者出現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4]。有研究顯示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高達51.1%,存在營養風險的老年住院患者易出現醫院感染、疾病恢復延遲、住院時間延長等不利的臨床結局,影響疾病預后及社會功能[5]。然而,人們對營養風險的認識、早期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支持不足,使老年住院患者并發癥較為突出[6]。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提高對營養風險的重視程度,做好早期篩查、及時提供營養支持。目前關于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情況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醫院、地區或某一科室,為提供更準確更全面的我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的數據,本研究運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評價,分析我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的發生情況及變化趨勢,為臨床治療及研究提供依據和思路。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我國年齡≥60歲老年住院患者;(2)研究類型:橫斷面研究;(3)結局指標:中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4)評估工具:營養風險篩查2002(the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量表,NRS評分≥3分為具有營養風險,<3分者無營養風險。
1.1.2 排除標準(1)數據不完整、無法提取有效數據的文獻;(2)文獻質量過低[美國衛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的質量評價標準評分≤3分];(3)綜述、會議摘要;(4)非中、英文文獻;(5)重復發表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至2021年9月有關中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相關的文獻。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檢索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醫院、住院、老年人、老人、營養風險、營養風險篩查、營養狀況、營養調查、流行病學、患病率、發生率等,英文檢索詞包括:Nutritional Status、Status、Nutritional、Nutrition risk、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utritional survey、Aged、elderly、Hospitalizations、Prevalence、Period Prevalence*、China、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以Pub 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圖1。

圖1 Pub Med檢索策略圖
1.3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利用Endnote軟件進行文獻篩選,兩名研究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進行交叉核對。出現分歧時進行討論或者咨詢第三方。先閱讀文題初篩,排除綜述及不相關的文獻,再閱讀摘要和全文。提取內容:第一作者、發表年份、研究區域、調查時間、年齡、性別比、總樣本量、篩查工具等。
1.4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采用AHRQ推薦的橫斷面研究評價量表評價文獻質量。該量表包括11個條目,共11分;設定評分0~3分為低質量,4~7分為中等質量,8~11分為高質量。
1.5 統計學方法在Stata 16.0軟件上進行單個率的Meta分析,計算合并后患病率及相應的95%CI。采用Q檢驗P值和I2檢驗進行異質性分析,若P>0.10,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按照性別、年齡、時間、城市類型、地區、科室分組進行亞組分析,采用Begg's檢驗和Egger's檢驗對文獻發表偏倚進行評估,采用敏感性分析評價研究結果的穩定性。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共獲得相關文獻3009篇,逐層篩選,最終納入25項研究[7-31]。共納入21 939例老年住院患者。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2。

圖2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質量評價結果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 1,文獻質量評價見表2。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2.3 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25個研究,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I2=97.8%,P<0.0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中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總發生率為46.4%[95%CI(41.7%~51.1%)],見圖3。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男性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6.6%[95%CI(32.7%~60.5%)],女性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4.1%[95%CI(29.9%~58.2%)]。60~69歲患者發生率為31.4%[95%CI(26.1%~36.7%)],70~79歲患者發生率為52.4%[95%CI(48.0%~56.8%)],80歲及以上患者發生率為60.2%[95%CI(55.5%~65.0%)]。2015年以前及2015年以后患者發生率分別為42.9%[95%CI(36.9%~48.9%)]、51.8%[95%CI(46.4%~57.1%)]。普外科、心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骨科、神經內科、胸外科、腎內科、內分泌科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分別為61.4%[95%CI(49.8%~73.1%)]、33.6%[95%CI(24.3.0%~43%)]、49.7%[95%CI(39.6%~59.9%)]、56.4%[95%CI(44.4%~68.3%)]、29.8%[95%CI(18.2%~41.5%)]、38.6%[95%CI(28.4%~48.8%)]、40.9%[95%CI(30.5%~51.2%)]、50.1%[95%CI(27.0%~73.3%)]、28.5%[95%CI(22.5%~34.5%)]。根據2020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進行城市劃分,新一線城市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7.3%[95%CI(42.8%~51.9%)],一線城市患者發生率分別為43.3%[95%CI(33.8%~52.7%)],四線城市發生率為51.6%[95%CI(45.2%~57.9%)]。南方地區患者發生率為50.5%[95%CI(44.4%~56.7%)],北方地區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1.5%[95%CI(33.4%~49.7%)]。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亞組分析

圖3 中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總發生率Meta分析森林圖
2.4 發表偏倚分析對納入的25篇文章進行Begg's檢驗和Egger's檢驗,結果顯示,Begg's檢驗(Z=0.19,P=0.852),Egger's檢驗(t=1.07,P=0.294),提示無明顯的發表偏倚。
2.5 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未發生方向性改變,提示穩定性較好,見圖4。

圖4 敏感性分析圖
本研究納入了25篇研究,采用由歐洲、中國、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推薦用于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的首選工具NRS2002來評定老年住院患者的營養風險情況,分別從性別、年齡、時間、科室等不同特征進行了亞組分析。選取AHRQ量表進行質量評價并排除了≤3分的低質量文獻,表明納入研究的數據較為可靠,逐一剔除單個文獻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波動不大,采用Begg's和Egger's檢驗進行發表偏倚檢驗,也顯示納入文獻發表偏倚較小,提示本Meta分析的合并結果較穩定可靠。Meta分析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總發生率為46.4%[95%CI(41.7%~51.1%)],高于養老機構[32](29.1%)、社區[33](30.99%)。此外,有研究表明國外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30%~60%[34],德國發生率為31%[35]、巴西為28.3%[36],都低于我國。
3.1 亞組分析
3.1.1 個體特征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的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是有所差異的。老年男性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6.6%,與女性患者(44.1%)差異較小,這與萬歡等人研究結果較為一致[37]。但目前不同性別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差異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在孫皓等人[38]的研究中,男性(57.1%)、女性(42.9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石大富[39]的研究中,男、女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分別為12.86%、1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性別是否為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的危險因素還需后期大量高質量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從年齡角度分析,60~69歲患者發生率為31.4%,明顯低于70~79歲老年住院患者(52.4%),而80歲及以上的老年患者發生率最高,達到了60.2%,這與國內許多研究報道一致[40-42]。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功能已經出現退變,慢性疾病多見,同時由于老年人受活動減少、食欲下降、飲食攝入量減少、性激素水平下降、藥物等因素影響,白蛋白及營養水平急劇下降,故高齡老年人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因此臨床上對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加以重視,做好營養篩查工作。
3.1.2 時間發展趨勢從時間來看,我國在2015年以前營養風險發生率低于2015年以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口的加速增長,老年人患病數量逐漸增加,常伴有2~3種疾病,損害老年人機體功能。研究報道老年人共病的比例高達86.23%,其中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病等疾病位于前列[43]。另有相關研究報道65歲以上的老年腫瘤患者占總患者數的60%[44]。而在老年住院患者中高血壓患病率最高(28.12%),其次是惡性腫瘤(17.42%),糖尿病、腦血管疾病也是主要疾病[45];伴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逐年增高。
3.1.3 科室類別從科室來看,普外科(61.4%)、消化內科(56.4%)、腎內科(50.1%)、呼吸內科(49.7%)發生率較高,心內科(33.6%)、神經內科(38.6%)次之。周雪等人[46]研究結果顯示普外科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0.7%,其中胃腸外科高達61.8%,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相比于內科老年患者,外科老年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47]。外科手術較多,由于受圍手術期的飲食禁忌、手術創傷、應激等影響,機體在短時間內合成與分解容易失去平衡,營養狀況發生變化。但內科較多是慢性疾病,經歷時間較長,多為慢性影響,如在呼吸內科、腎內科的老年患者多為慢性疾病,耗時較長且并發癥較多,容易發生營養風險。
3.1.4 地區分布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南方地區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50.5%)高于北方地區(41.5%),可能與南北地區飲食差異有關,南方飲食樣式種類繁多,較為講究,對各類精細食材道道加工,造成大量營養素流失,導致營養不均衡;而北方喜食粗糧,營養素豐富,熱量低。但關于南北方地區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差異的研究目前還未有報道,有待后期更深入全面的分析。
綜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6.4%,目前仍處于較高水平。臨床醫務人員應加以重視,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早期營養風險篩查,對已經發生營養風險的老年患者進行早期干預,從而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的發生。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1)受限于單個率Meta分析的特點,納入研究存在較高的異質性,雖然依據納入研究的特征按性別、年齡、地區進行了亞組分析,但仍不能降低研究間的異質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結果的準確性有影響。(2)由于部分文獻未提供更為詳細的基本特征信息,故亞組分析納入文獻較少,亞組分析結果會受到一定影響,需審慎對待本研究亞組分析結果。(3)由于納入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受研究設計所限,選擇、測量等偏倚不可避免,未來仍需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對本研究結果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