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慶
(江蘇索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鎮江 212006)
近年來,以GE、多噴嘴為代表的水煤漿氣化技術在國內煤化工企業得到廣泛應用。變換工序作為甲醇、合成氨等化工產品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變換反應控制合成氣中合理的氫碳比。由于變換反應時要求水蒸氣過量,因此在變換工序會有大量的變換冷凝液產生[1]。變換冷凝液中通常含有氨、硫化氫、二氧化碳等組分。變換冷凝液經過汽提后,會產生一定量的高氨氮含量的含氨廢水,含氨廢水送至磨煤工序進行制漿。實踐證明,該處理方式會造成氣化廢水中氨氮含量明顯增加,大大增加污水處理裝置的壓力。尤其在《長江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陸續出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達標排放的生命線,是各化工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有變換冷凝液汽提工藝采用單塔汽提工藝,主要設備為單層填料塔,塔頂操作壓力為0.25 MPa,塔頂溫度為131 ℃。來自凈化洗氨塔的廢水和變換冷凝液從冷凝液汽提塔上部進入,在填料層中與底部來的0.65 MPa蒸汽直接換熱,脫除氨氮、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的冷凝液從塔底部排出,經泵加壓后送至氣化蒸發熱水塔。
含有大量氨氮、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的汽提氣經塔頂冷凝器冷卻至80~90 ℃后,不凝氣送火炬或硫回收工序,冷凝液送氣化磨煤工序。
隨著甲醇聯合裝置負荷的提高,變換工序冷凝液汽提塔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產生的含氨廢水中的氨氮質量濃度持續升高,由10 000 mg/L 增加至28 000 mg/L,給生產運行及環保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氣化裝置外排廢水中氨氮質量濃度由 220 mg/L 增加到450 mg/L,給污水處理裝置帶來極大的壓力。
氣化灰水中氨氮含量的增加,導致灰水堿度上升,氣化系統結垢嚴重(如沉降槽內壁),影響了氣化裝置的連續穩定運行。
含氨廢水由于氨氮含量較高,磨煤廠房周圍氨味較大。

從材質選擇、運行可靠程度、投資等多方面對以上3種技術進行了對比,最終確定采用上海化工研究院開發的加堿汽提工藝。該工藝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采用了多級變溫吸收氨回收專利技術,吸收效率更高、尾氣排放控制更好。
氨回收裝置主要由中和系統、熱回收系統、精餾系統、冷凝系統及多級變溫吸收系統組成,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氨回收裝置工藝流程簡圖
含氨廢水在中和系統被堿液中和后,將廢水的 pH調至 12.5 以上,進入熱回收系統,與熱回收系統與精餾系統排放出的高溫廢水換熱后進入精餾系統。精餾系統的核心設備為高效脫氨塔,物料在塔底被直接進塔的蒸汽加熱,從塔頂蒸出的物料經冷凝系統冷凝后,可以得到質量分數為15%~20%的高濃度純凈氨水。從冷凝系統排出的尾氣(主要是不凝性氣體及少量的氨)進入多級變溫吸收系統,尾氣中的氨被吸收,得到純凈的氨水產品,尾氣達到無嗅排放。脫氨后廢水中的氨質量濃度可以降到150 mg/L以下,從脫氨塔底部離開精餾系統進入熱回收系統,在熱回收系統被進塔的廢水冷卻降溫,其所攜帶的熱量被回收,降溫后的廢水送至污水處理工序。
含氨廢水各組分質量濃度見表1,其中物料的pH為9.5,溫度為90 ℃。排放廢水的組分質量分數見表2。
氨回收設計方案對比見表3。

表1 含氨廢水組成

表2 排放廢水組成

表3 氨回收設計方案對比
由表3可以看出:2個方案的區別主要在于塔底排放廢水中氨氮含量,物料消耗相差較大。方案二比方案一的蒸汽消耗量增加了約10.5%,氫氧化鈉消耗量增加了約10.8%。結合污水處理裝置能力及運行經濟性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最終確定了方案一為實施方案。
氨回收裝置于2017年底建成投產,運行至今總體穩定可靠。日產質量分數為25%~30%的高濃度純凈氨水約10 t,全部用于熱電脫硝工序。氨回收裝置排放廢水中氨氮質量分數<150×10-6,達到了設計要求。氨回收裝置投用前后1個月廢水指標的變化情況見表4。

表4 氨回收裝置投用前后廢水指標的變化情況
由表4可以看出:氨回收裝置投用后氣化外排廢水中氨氮含量、堿度及pH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其中氨氮質量濃度由408 mg/L降至295 mg/L,下降了約27.7%,脫氨效果顯著,極大緩解了后續污水處理工序的壓力。
由于經驗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為:(1) 由于pH計指示不準,加堿量不足,導致塔頂換熱器堵塞。通過對進口氨氮含量進行分析結合pH計對加堿量進行控制解決了問題。(2) 在技術論證時認為含氨廢水中氯離子不會到達塔頂,因此塔頂換熱器最初選擇了304L材質,運行8個月后發現換熱器列管出現了腐蝕穿孔現象。對該換熱器升級為TA2材質后,運行至今未發生腐蝕和泄漏。
多級變溫吸收氨回收技術在國內煤化工行業應用至今,已累計運行3 a以上,工藝技術成熟可靠。該技術的成功應用為降低廢水氨氮含量,確保達標排放,解決氣化系統結垢問題,延長裝置運行周期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含氨廢水的綜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