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科技教育中心 張曉亞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已成為一種新興的、發展迅猛的、有著光明前景的高科技產業,其生產方式具有模式多樣化、生產高效化、發展生態化、產品特色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資源節約化等特點,同時還具有節約農業資源、精簡人力、節省物力、節約財力、降低生產成本、維護生態平衡等諸多優勢,可降低有毒、有污染等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的殘留,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微生物在食品、飼料、農藥、肥料、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標志著農業資源的利用從“二維”的傳統農業逐步向“三維”的現代農業轉變。目前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本文結合微生物資源在現實發展中的應用現狀,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
政府部門應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其發展,提高各職能部門的認識。我國乃至世界都面臨著農業困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大主題。有效且充分地利用微生物資源,從而生產更多優質高效的產品,緩解資源壓力,改善生存環境,是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但現階段各方面重視程度明顯不足,相關從業人員積極性不高,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要適當給予政策支持,增加激勵措施,同時要充分挖掘微生物資源應用潛力,促進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大力發展,為其提供更多相關項目及配套技術落地熟化的機會。
政府部門應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有效投入,為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和發展保駕護航,為其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經調查發現,相關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大量有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的項目未得到深入全面的研究。政府要鼓勵各類資源更多的向微生物領域傾斜,以激發其內在的發展潛力。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微生物科研機構需要科研經費的持續性投入,確保微生物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推廣利用。同時,科技成果的落地需要生產企業等作支柱,故需資金來支撐開辦工廠、吸納技術及服務人員、研發及建設車間、批量化生產及加工、打開及拓展銷售渠道等。因此,只有政府等部門多渠道、多途徑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才能鼓勵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農業企業進入微生物發展領域。
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做好人才孵化和技術熟化等工作。較傳統農業而言,微生物技術的高精尖科技含量較高,需要不斷開發研究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高新生物技術,對從業人員及相關企業的軟硬件要求很高,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相關科技、文化等教育培訓,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和公益性服務組織,同時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和宣傳推廣人員等;建立相關科技示范基地、產業示范園區、特色示范農場、農業展覽館、標準化示范園等,向公眾開放,鼓勵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參觀學習,同時可通過學習班、培訓班、研討會、科技推廣班等方式來宣傳推廣,最終實現相關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應用、宣傳推廣等整個渠道的暢通。
政府部門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推廣,為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提供良好的、有力的、包容的市場環境和社會大環境。現階段,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利用重視程度不高、核心社會影響力不強、推廣宣傳力度不夠,大眾對其認識程度不高,包容性不強。因此,政府部門要多方面、多渠道、多維度加強對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的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推廣。政府部門要及時補足短板,有效鼓勵、引導、利用各宣傳媒介推廣渠道,如互聯網、手機APP、視頻(直播)平臺、新聞類自媒體、企業門戶、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推廣范圍。同時可依據實情,制定相關支持、鼓勵及優惠政策,加強相關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大型工商企業、鄉鎮企業集團之間的相互溝通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發展的協作機制。可以通過構建科研單位、推廣部門、教育培訓體系、企業“四位一體”的協同推廣模式,形成“政、產、學、研、企、用”協同推廣機制,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實現人才孵化,技術熟化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影響整個社會大環境,進而達到帶動產業化大融合、大發展的目的。
大發展背景下,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資源化應用研究意義重大。充分利用高效環保無污染的微生物資源,可極大地拓展資源利用廣度,把“人畜共糧”調整為“人畜分糧”的農業新模式,極大地緩解糧食緊缺、資源短缺等問題,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提升食品安全性能,打造農產品綠色安全品牌,有效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推動農業產業化向高產高質高效、綠色安全環保的方向發展,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開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