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種業發展中心 秦鵬
農食融合是將農業生產融入食品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焦作市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建設農業食品產業生態圈,培育多元主體,促進鄉村產業融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焦作市已初步建立了“龍頭企業專注搞加工、家庭農場專心搞生產、合作社專業搞服務、農戶滲透各個環節”的農食融合發展機制。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460 家,國家、省、市龍頭企業166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278 家,家庭農場3917 家;先后培育出銷售收入超億元食品企業27 家,其中超10 億元的企業有3 家。例如,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省第二大方便面生產企業,年轉化優質小麥30 萬t,年加工蔥、姜、蒜等鮮蔬6 萬t,年消耗各類肉禽3 萬t,擁有國內先進的生產線,共生產七大系列、上百個品種的方便食品;蒙牛乳業(焦作)公司是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之一,擁有液體奶、冰淇淋、低溫酸奶三大系列共49 條生產線,日產能力1520 t。
焦作市通過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建立訂單基地、共建專業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66 家,帶動農戶55.57 萬,其中通過訂單關系帶動農戶達18 萬。例如,河南天香面業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方式,與農戶簽訂基地種植合同,直接、間接帶動周邊7.2 萬農戶開展訂單種植,發展優質小麥基地 2.53 萬hm2,年增收近3000 萬元;河南旭瑞食品有限公司現已形成一條“飼料加工—種鴨養殖—鴨苗孵化—肉鴨養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產品銷售”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該產業鏈上下游共帶動當地農戶5600 多戶,新增就業崗位2000 多個。
焦作市加工業占比不高,高品質、專用產品相對較少,糧食作物占比較大,高效經濟作物占比不高。
焦作市企業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產品多以初加工為主,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少。
焦作市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占比較少,帶動能力不足,與先進地市差距較大。部分企業靠高負債盲目擴張,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生產經營陷入困境。
焦作市沒有全國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品牌輻射仍在當地。農產品高度分散,品牌數量多而不優,體量小,銷量少,影響力不高。
一是建設優質小麥基地。全市要盡快建立黃淮海地區科研育種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新品種技術展示中心,成為現代化種子產業基地強市。二是建設優質花生基地。要在武陟縣、孟州市、沁陽市等適宜產區擴大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加速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三是建設優質草畜基地。博愛縣要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引導企業自建或聯建一批起點高、規模大、配套設施齊全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四是建設優質果蔬基地。全市要以博愛縣、武陟縣為核心創建蔬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博愛縣、沁陽市為核心規劃建設“懷姜”種植精深加工基地,以孟州市為主導打造萬畝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以北部南太行山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林果業。五是建設優質懷藥基地。溫縣要深化“四大懷藥”與太極文化、健康養老、鄉村旅游等融合發展,加快打造“全鏈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懷藥產業集群。
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焦作市要圍繞小麥、玉米、四大懷藥、優質果蔬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推動本市企業做大做強。二是規范農民合作社。市級層面要完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評定及監測辦法,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盡快推動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7000 家以上。三是加大家庭農場培育力度。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各縣(市、區)要鼓勵適度規模的種養大戶轉型為家庭農場,推動全市家庭農場發展4000家以上。
一是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市金融部門要主動作為,挖掘潛在擔保產品,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物范圍,探索開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合授信,緩解企業及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難、融資難問題,并盡快建立農業產業發展風險基金(保險產品),以增強農業應對風險能力。二是加大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一市一特)”的引導扶持力度。焦作市要繼續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尤其要在用地政策上出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對配套基礎設施、新技術引進進行補助,推動建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同時,以縣域、市域為單位,出臺對特色產業的支持政策,促進“一縣一特(一市一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