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王書珍
平輿縣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全國商品糧食基地縣,常年冬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 萬hm2以上,小麥總產穩定在67 萬t 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在冬小麥生產過程中,土傳病蟲害逐年嚴重,每年都有不同種類的病蟲害發生。雖經防治,但枯白穗問題仍在小麥生長后期不同程度發生,導致籽粒瘦小或不能形成籽粒,對小麥生產構成嚴重的威脅。2022 年,平輿縣農業農村局組織技術人員對冬小麥枯白穗進行了調查統計,明確了枯白穗的發生情況和發生類型,分析了發生原因,并提出了防御對策,為解決冬小麥生產實際問題,促進小麥持續增收提供參考。
秋季,小麥幼苗期土壤干旱可誘發全蝕病,后期易產生枯白穗;冬季和早春土壤干旱可引發莖基腐病的大量發生,后期易產生枯白穗;春季雨水較多可致紋枯病、根腐病發生,后期易產生部分白穗;小麥抽穗揚花期出現連陰雨天可使小麥大量感染赤霉病,易引發大量白穗;小麥灌漿期出現連陰雨天可致紋枯病、根腐病發生較重,易產生部分白穗;小麥灌漿期干旱可致地下害蟲大量取食為害,易產生部分白穗。
小麥部分品種高感莖基腐病,大部分品種高感赤霉病,在氣候條件適宜時病害發生嚴重,易引發大量白穗發生。不少小麥品種存在的上述缺陷,很多農民并不了解不同品種小麥種子的區別,在購買小麥種子的時候,為小麥枯白病的發生埋下隱患,一旦時機成熟,小麥枯白病發生概率較高。
土傳病均可引發小麥枯白穗的病害。病菌來源多為土壤中的病殘體,未經充分腐熟的秸稈長期大量還田,易導致土壤中莖基腐病、赤霉病、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等病菌在土壤和秸稈殘體積累,為病害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引發病害并產生枯白穗。
科學的防治措施是控制病蟲害發生的主要方法,防治用藥不正確、藥劑用量不精準、防治時期不恰當、防治方法不規范等均會影響防治效果。
小麥枯白穗的防治要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培育壯苗為基礎,做好種子包衣、返青拔節期和抽穗揚花期防治的三個關鍵環節,控制引發枯白穗的病蟲害發生為害,從而減少枯白病的發生。
小麥莖基腐病是引發小麥枯白穗的主要病害之一,選用對莖基腐病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可有效減輕莖基腐病和枯白穗的發生。根據有關抗病性鑒定和生產觀察,河南省主推小麥品種中,存麥20、中麥895、蘭考198、鄭麥7698、周麥18 號、稷麥336、周麥27、豫農201、華育198 等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抗病性較強。
大型聯合收割機的推廣和應用在加快農作物收獲的同時,未經充分發酵腐熟的秸稈就地粉碎還田,秸稈中病蟲殘體成為病菌的主要來源,為病蟲害的發生帶來隱患。為減輕病蟲為害,農作物收獲以后,應把秸稈及時清理,充分發酵腐熟后再施入田地。
小麥生長過程中施入過量的氮肥可致植株生長過旺,抗病性下降。在生產中可選用高鉀復合肥,如氮:磷:鉀=15:15:15 復合肥或含鉀12%以上的其他復合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同時增施有機肥、生物肥和鋅肥,并加入適量的枯草芽孢桿菌或木霉菌等,提高土壤肥力,平衡養分供應,抑制病菌活動。
小麥收獲以后,病殘體大多殘留在表土層中,可以通過25 cm 以上的深耕,將表土層中的病菌掩埋至深土層中,減輕發病概率,減少枯白穗的發生。
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枯白病的關鍵。按照每100 kg種子使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600~800 g,或4.23%甲霜·種菌唑微乳劑200~300 g,或18%噻靈·咯·精甲種子處理懸浮劑200~300 g,加上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0~500 g,混合拌勻后拌種,可有效防治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地下害蟲等。
小麥返青拔節期至揚花初期是防治小麥枯白病的重要時期。在小麥返青拔節期,每667 m2可使用43%戊唑醇20~30 g,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50 g,或48%氰烯·戊唑醇50~60 g,兌水50~80 L 混合均勻,對小麥根部噴淋,防治莖基腐病、紋枯病和根腐病。在小麥齊穗期至揚花初期,每667 m2可施用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30 g,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50 g,或48%氰烯·戊唑醇50~60 g,兌水30 L 混合均勻,噴霧防治赤霉病,可有效地減少枯白穗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