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錢恒
在采購雛鴨后,應根據鴨舍空間大小合理調整飼養密度。如果過于緊湊,很容易提高患病概率;如果過于疏松,會造成空間浪費。因此,可以將密度調整為每平方米20~30 只雛鴨,并根據雛鴨活動狀態靈活調節,使其能夠在舒適環境下生長,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
大量實踐研究表明,環境溫度對肉鴨生長速度具有較大影響,肉鴨的適宜生長溫度在12~24℃,還應根據冬夏氣溫情況采取相應的避暑、保暖措施,如夏季搭設涼棚、冬季溫棚飼養等等,避免肉鴨因氣溫過高或者過低而患病,增加飼養成本。
鴨舍應定期消毒清潔,殺滅細菌與病毒,預防肉鴨患病。可先用2%~3%火堿溶液潑灑地面,再用高效消毒劑進行室內消殺,最后利用福爾馬林進行熏蒸。鴨舍空閑7~14 d 后開窗通風1~2 d,再將室內溫度調整到25℃左右,將鴨舍內的飲水器、水槽、食槽等均用酒精浸泡清潔,確保整個鴨舍干凈衛生。由此降低肉鴨患病率,提高飼養效益。
雛鴨在破殼24 h 內應及時喂水,可在干凈的地面上鋪一層塑料膜,在膜上灑一些涼開水,使雛鴨自由飲水。提前準備優質飼料,用涼開水拌勻后,同樣撒在薄膜上供其采食,初始撒料量不要過多,可一邊呼喚一邊撒食,引導雛鴨自行找食。對于出生1~3 d 的雛鴨,每間隔1 h喂食1 次,4 d 后可適當增加給食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促使雛鴨能夠學會自行采食;中鴨期體重上升速度加快,需要定時喂料,不但要使其吃飽,還要求飼料有營養,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等,并適當加大運動量;到了育肥階段,需要增加鴨子的食量,可以通過人工填喂的方式,將搭配好的飼料用溫開水拌和,用手指搓成顆粒大小,每日喂食3~4 次,喂食量可根據鴨子的消化能力進行調節,確保吃飽,并減少運動量,使鴨子體重快速增長,取得良好的飼養效益。
為了提高肉鴨的養殖效益,還應從飼料選擇方面下功夫,可以通過喂食豬血、桑葉、豆漿等方式,達到增重育肥、補充營養的效果。
1.喂食豬血。將豬血靜止凝固后碾碎,無需加水和鹽,直接按照比例加入肉鴨的日糧中。每100 只肉鴨加入1 頭豬的血量,攪拌均勻后喂食,可加速肉鴨體質量增長,且效果顯著。
2.喂食桑葉。對于出欄前30 d 的肉鴨,可將3%的桑葉粉添加到飼料內。與單純飼料喂養相比,鴨子肉質更加細嫩,且香味更濃,食用口感更佳。
3.喂食豆漿。將黃豆晾曬后研磨成粉狀,再用沸水將其沖泡、燜煮后形成豆漿。按照10 只鴨喂食65 g 豆粉的劑量,每日分兩次喂食,可加快其生長速度。
在肉鴨養殖過程中,需要經歷雛鴨期、中鴨期、育肥期等,不同階段應采用與之相對應的飼料配比,具體如下。雛鴨階段飼料配比應為50%玉米、20%菜籽餅、10%麩皮與碎米、1%骨粉與貝殼粉、7.5%魚粉及0.5%食鹽;中鴨階段配比應為50%玉米、10%碎米、12%麩皮、1%骨粉和貝殼粉、16%小麥及0.5%食用鹽;育肥階段,采用35%玉米、26.5%粗面粉、30%米糠、5%黃豆、2%的貝殼粉與1%骨粉、0.5%食用鹽進行配制,后續無需添加黃豆,將玉米量增加10%,米糠量降低5%。由此可在保證肉鴨健康生長的基礎上,節約飼料成本,提高養殖收益。
為了預防肉鴨患病導致飼養成本增加,影響經濟效益,應在飼養期間制定科學的保健方案,比肉鴨通過服用保健藥物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例如,可服用鴨寶樂與超強速溶電解多維,每間隔12 h 服用1 次,連續服用5 d,可預防臍炎、白痢桿菌病;服用鴨痢泰,每日2次,連續服用3~5 d,可預防鴨漿膜炎、霍亂與呼吸道病癥;服用鴨肝寧與金絲雙黃連,每日2 次,連續服用3~5 d,可預防鴨肝病;服用咽喉康,將藥品拌在飼料里,每袋2500 只,連續服用3 d,可預防病毒性疾病。與其他品種鴨相比,肉鴨飼養時間較短,但患病風險較高,要求飼養者增強預防意識,日常注重鴨群精神狀態、糞便狀態的觀察,促進飼料轉化率提升,由此提高鴨群整體抗病力和免疫力。只有肉鴨良好地吸收營養,才能降低死亡率、淘汰率,料肉比也會隨之降低,從而提高養殖利潤。
綜上所述,肉鴨養殖具有周期短、生長速度快等特點,且養殖效益可觀,深受養殖戶的青睞。為了降低飼養成本,飼養者應準確把握肉鴨的生物學特性,從日常喂養與管理層面著手,通過營造良好生長環境、合理喂食飼料、制定保健防病方案等方式,使肉鴨在有利環境下快速生長,為養殖戶帶來更加客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