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謝輝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近年,河南省農業科研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持。其中,青年人才作為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其創新意識強烈、創新能力突出、成果轉化效益顯著,是全省緊跟農業前沿科技創新趨勢、大力發展農業科研事業必須重點培養的對象。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是全省唯一一所蠶業科研機構,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開展桑、柞蠶并重的研究單位,現有在職在編職工65 人。從學歷上看,碩士8 人,本科45 人,本科以下20 人;從工作崗位上看,科研人員46 人,管理及工勤人員19 人;從職稱結構上看,副高級職稱以上13 人,中級職稱以下33 人,副高級職稱以上人員僅占20%;從年齡結構上看,40 歲及以下9 人、40~50 歲15 人、50~60 歲41 人,三個年齡段人員占比分別為14%、23% 和 63%。從以上數據來看,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科研青年人員較少,青年領軍人才匱乏,人員老齡化嚴重,急需引進一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蠶業養殖規模逐漸萎縮,絲綢企業效益不好,導致該專業淡出公眾視線。很多高等院校的蠶學專業因招生不理想而“夭折”,讀研讀博的學生更少。單位引進青年人才的難度加大,在農業科研單位的崗位競爭中不占優勢。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科研基地處于南陽市南召縣的偏僻山區小鎮,交通和信息相對不發達,科研的硬件設施條件一般,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單位留住青年人才的難度較大,存在引不來、留不住、用不優等困難。
近年,河南省為了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改革農業發展方針,對農業科研單位的支持經費逐年加大。蠶業在農業中屬副業,科研經費除省科技廳等少量資助外,幾乎沒有經費渠道。科研經費嚴重不足,無法購買先進的實驗器材和設備進行大項目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全省蠶業科研事業舉步維艱。
1.要積極引進青年人才,鼓勵青年人才提出創新性建設方案,并且予以支持和推廣。對擬引進的國內外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單位應簡化招聘程序,旨在吸引更多高水平知識技能和創新人才回國,助推農業科研單位發展。
2.大力培養青年人才,抓好“幫、帶、傳”,做好科研方法、經驗和技巧的接力與傳承;拓展科研視野,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參與國內外各項學習交流活動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省重大蠶業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3.秉持“人才和團隊共同成長”的理念,發揮團隊合作優勢,使團隊發展和青年人才成長相得益彰。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后,按照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發展模式,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結合河南省蠶業發展需求,設立了黃河流域柞蠶、蠶桑資源綜合利用、蠶桑種質資源等3 個創新團隊。把青年人才融入團隊,加強團隊合作意識,形成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4.大力開展與國內蠶業科研院等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學習,促進資源共享和相互支持,加強蠶業科技團隊的建設,培養出推動河南省蠶業事業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
1.鼓勵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設立科研項目,由40 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領銜承擔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
2.對表現突出、業績優秀的青年人才,在開展享受特殊津貼人員、“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選拔推薦工作中,給予適當名額,為敢闖“無人區”、甘坐“冷板凳”的優秀青年人才創造良機。
3.構建物質激勵制度,明確科研產出、科技項目的績效分配標準,給予取得重大科研和科技產出業績的青年人才績效獎勵。
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才政策,拓展職稱申報綠色通道,及時兌現工資福利待遇和繳納各項社會保險,協調解決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問題,提升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與保障機制、科研文化氛圍等“軟環境”,增強青年人才的歸屬感,讓其安心、安家、安業。
綜上所述,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要不斷加強青年人才培養,樹立崇尚科學、崇尚人才的文化氛圍,注重體現青年人才的價值和尊嚴,進一步激發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為河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