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張夢納
香菇,又名冬菇、香信等,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用菌。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香菇的地區,種植時間可追溯至800 年前。20 世紀80 年代起,隨著菌種技術的突破,香菇栽培技術逐漸成熟,種植區域從南方地區不斷擴展至中北部地區,種植方式也從椴木種植發展到袋料種植。香菇作為一種經濟效益較高、受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小的經濟作物,以其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成為廣大農民的種植選擇。好的香菇傘面淺褐色,傘絲部分打開或完全沒有打開,菇面干澀、不黏不滑有彈性,菌蓋厚實,菇味香濃。香菇的種植技術與香菇的質量密切相關,香菇質量又直接決定香菇的經濟效益,因此,本文通過介紹香菇種植的技術要點,幫助廣大種植戶提高種植香菇的技術水平,從而提高香菇產量和質量,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
菌種的好壞直接決定香菇的質量,例如菌絲的長勢、分枝的濃密、菌種對溫度的要求、菌種的抗病性等都可以作為區分菌種好壞的依據。菇農應根據現實條件選擇適合的菌種,并將其存放在陰涼干燥的環境中,避免高溫。
香菇的主要配料有棉籽殼、木屑、麥麩、豆粕、玉米芯、尿素、葡萄糖等,考慮到生產成本和香菇生長所需營養,在配料時應將所有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攪拌在一起,同時加入少量水分,水分以55%為宜。配比不當,菌種未起堆發酵,香菇的產量和品質均會受到影響。拌料時,先將袋的一端封閉緊實,然后從袋的另一端把拌料放進去,裝料要實。
料袋制作好之后要進行滅菌處理,溫度在100℃左右,至少要12 h。滅菌后等料袋溫度降到75℃時,迅速放到冷卻室中,防止細菌和病蟲害滋生。
保持菌種在接種前后的無污染狀態十分重要。接種前,菇農要做好接種工具、接種環境以及接種人員自身的殺菌消毒工作。接種不宜在中午進行,此時光照充足、氣溫較大,不利于菌種生長。攪拌菌袋的扎口處,把菌種點到里面之后再把袋口封好。其間要保持培育室內處于昏暗的狀態,溫度也要控制在23℃左右。
香菇從接種到菌絲生理成熟約60 d。在接種后15 d,菇農可以用牙簽在接種的穴位上扎孔。每隔15d就要扎一次,這樣可以讓香菇孢子能夠在扎的孔中生長出來。
在出菇過程中,轉色是最關鍵的一步,菇農必須要對其進行嚴格的控制,以免出現轉色不勻、變色現象。轉色過程中,菇農要將溫度控制在18~25℃,濕度控制在 85%~90%,待菌絲逐漸分泌色素且出現一定程度倒伏時,菇農應該把膜揭起,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通風。在通風換氣時,菇農還要注意噴水保濕。當香菇的外表由棕色變成光滑的樹皮狀,則說明轉色成功。
轉色完成后,要采取4~6 d 溫差刺激,溫差控制在10℃。這樣,菇蕾就會形成并逐漸膨大。
出菇階段,菇體發育的相對濕度控制在 85%~95%,這對提高香菇品質,增加菌蓋厚度有重要意義。
子實體生長階段對于空氣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菇農要在做好溫濕度控制的同時增加通風量,保證子實體生長期間有足夠的水分和新鮮空氣。
優質菇通常是在菌膜未破、菌傘還未徹底打開時采收。采收時注意不要將菇腳殘留在菌筒上霉爛,更不要碰傷幼菇。為保證香菇品質,采收前不能噴水。
一般情況下,采完一茬菇后,養菌時間為20 d。此期間應加強通風并停止噴水3~5 d,之后轉入出菇管理階段,經30 d 又可采收第二茬菇。在一個菌棒的生產周期中一般可以生產6~7 茬菇。
侵害香菇的雜菌中,木霉、鏈孢霉、毛霉等較為常見。此外,還有黑斑病、褐斑病等,可選擇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 倍液,及時清除被雜菌污染的菌袋。蟲害主要有菌虱、跳蟲、紅蜘蛛等,可選擇高效低毒藥物噴殺。
香菇種植受地域、氣候和生產技術條件影響較小,廣大農民可以通過掌握香菇種植技術,在香菇生產全過程做好管理,規范操作,便能夠依靠種植香菇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有助于鄉村振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