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新 龍泉市興鑫劍鋪
從古至今刀劍都是人們一直在談論的話題,并且中國的刀劍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個國家人士的喜愛。刀劍是一種兵器,中國文化中的刀劍文化一直得以傳承至今,并且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削弱,反而被時代的發展和各類人士的喜愛,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刀劍文化一直與文人墨客有著不解之緣,中國諸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很多關于刀劍文化的描述。在我國古代,曾一度流行“佩劍之風”。我們可以在很多影視劇中看到俠客都有佩劍的習慣,此外,佩劍也象征著人的地位,特別是在后期,隨著熱兵器的誕生,刀劍的戰場作用也變小了,這也使得其等級劃分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劍不僅是一種武器。劍還與舞蹈融合出了“劍舞”,唐代是我國舞蹈的鼎盛時期,當時的舞蹈有兩大類,即“軟舞”與“健舞(武舞)”,可以理解為舞蹈中的一文一武。而劍器舞便是劍舞的一大代表性舞蹈。不僅是舞蹈方面,刀劍文化還融入了我國的戲曲、書法、武俠小說。
中國是刀劍文化的鼻祖,而刀劍的發展也是我國鋼鐵技術高峰時期的象征物。刀和劍在我國的文化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具備了多種多樣的優秀工藝。
中國刀劍文化在我國的文化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劍文化,對我國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諸多名劍中,“龍泉劍”又稱“龍淵劍”,是我國的十大名劍之一,擁有兩千六百年的歷史,對于龍泉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
龍泉劍是中國古代名劍,寓意著誠信高潔。相傳,龍泉劍并非由一名劍師所鑄,其是由歐冶子、干將兩大鑄劍師聯手所鑄。為了鑄造出龍泉劍,二人將茨山鑿開,將山中溪水引入鑄劍爐旁的七個池中。由于這七個池呈北斗七星環列,因而名為七星。鑄成寶劍后,俯視劍身就像是從高山望向深淵,并且其中蘊含縹緲且又深邃的感覺,好似巨龍盤臥一般,因而將劍名為龍淵,也稱為七星龍淵。但是龍淵劍一名為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龍淵劍中的“淵”字被改為了“泉”字,便將此劍稱為龍泉劍。由于龍泉劍的名氣很大,此劍便有了寶劍之稱,并且“尚方寶劍”中的“寶劍”所指的便是龍泉寶劍。
我國古代對金屬的冶煉及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一定的優秀的水平。出土文物資料便是對我國優秀鑄造工藝最為有利的證明。舉例來說,我國湖北省發掘楚墓發現的兩把越王劍在地下埋藏的時間至少高達兩千多年,但卻沒有影響到其外觀與“使用”。從外表上看,劍身依舊光彩奪目,并且毫無銹蝕,依然鋒利無比。

紫霄漢劍

玉裝螭龍漢劍
龍泉寶劍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發展,歷代的鑄匠一直對其鑄造工藝不斷鉆研,最終形成了其很多獨特的特點。
龍泉劍能做到削鐵如泥。在古代鑄造龍泉寶劍的材料以生鐵和中碳鋼為主,加上工匠爐火純青的淬火工藝,使得中碳鋼具備彈簧鋼特性。這一特性也使得薄型寶劍可以卷成一個圓圈的形狀,人可以將其束在腰中好似腰帶一般,但又絲毫不影響解開,一經解開寶劍立刻能夠挺直如故。很多電影也會出現這樣的情節,角色從腰上拔出長劍。
龍泉劍不僅削鐵如泥,在外觀上還可以達到“寒光逼人”的程度。而龍泉劍之所以能夠“寒光逼人”,與材料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龍泉境內有一種獨特的磨石,其磨制出來劍能夠達到寒光閃閃的效果,因此得名“亮石”。古代龍泉劍的磨制過程全靠手工,整個過程一步一步地進行。粗到細再到精,整個磨制的過程可能需要數日的時間,有時甚至需要數月時間。而寶劍只要磨出,便可以達到青光耀眼的效果。

伏魔神鞭

鈦合金秦劍
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寶劍在后期鑄造中的一個特色。龍泉寶劍身上的七星標志和飛龍圖案使得寶劍更加大氣,巧妙的紋飾使得龍泉劍更為獨特。在刻花時,劍工不用彩筆也不照圖樣,單靠一把鋼鑿刻鑿。劍1將圖案標志刻好后再經過澆銅水,鏟平加磨等步驟使得圖案更加生動自然并且可以做到永不消失。
龍泉劍的鑄造過程需要二十余多道工序,從原料的選取直到最終成為成品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方能鑄造出一把寶劍,在劍鞘和劍柄的制作上,龍泉劍也十分講究,其制造材料采用當地的梨木,不僅使得劍鞘和劍柄有著美觀的紋理,在質量上還能夠達到不翹、不裂。在后期的裝飾上,寶劍鑲以銀、銅等材料的鏤花飾件。這些裝飾猶如錦上添花一般,使得龍泉劍透露出古樸、莊重之氣。

黃金楚劍
龍泉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具有獨特的傳統技藝,有著豐厚的文化功能和一定的社會作用。龍泉劍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其的歷史影響性與我國的發展史息息相關,如我國的古代冷兵器史乃至冶金史,以及我國的思想史和文化藝術史等。龍泉劍的鑄造工藝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創造力,同時還充分體現了我國工藝制造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當今龍泉劍的主要的用途為健身武術器械舞臺道具。龍泉劍甚至會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并且很多海內外的名人以及刀劍愛好者也會將龍泉劍當作一種收藏品而收藏珍視。
經過歷史的變遷,熱兵器替代了冷兵器。現在的鍛劍工藝由于歷史的變遷,已經被完全現代化了。而這一“被現代化”的現象,對于每一項傳統技藝而言,都是巨大的沖擊。由于當今現代化鍛劍工藝主要追求的并非傳承傳統手工藝,而是經濟效益。并且當下鑄劍的企業實行的經營策略也并非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而是以利益為主。這些企業雖然打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旗號,但是在制造工藝上卻缺乏傳統工藝。這樣的大環境對劍的質量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在歷史的變遷下,我國的自然環境也受到了各種程度的破壞,其中龍泉劍的鍛劍之地的環境沒有能夠幸免,同樣受到了破壞。諸多的問題使得龍泉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鍛制技藝處于瀕危的狀態,十分需要搶救和保護。
除了刀劍文化外,我國還有很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已經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技藝失傳,使得我國甚至世界都為之遺憾。毫不夸張地說,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我國文明歷史的體現,還展現了人類的文明與智慧。
讓世界了解到龍泉劍,讓龍泉劍的鍛造工藝與文化價值得以傳承,讓世界了解到中國刀劍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使得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保護是每一位國人都需要做到的義務。
鍛劍的企業不僅需要考慮經營盈利,而且需要順應市場的規律以及傳播的規律,考慮文化的傳承、技藝的傳承,從而實現創造性、創新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