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峰 嵊州市海鼎雕塑工作室
在中國的神話中,人類的祖先,就是用手捏泥土,模仿自己的樣子,創造出會說話,會走路的生物——“人”。在神話故事里,泥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來源,女媧造人的故事表達了華夏人民對大地與生命的理解,從而確立了泥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不可撼動的位置[1]。
中國的泥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泥的學習和運用也越來越多。泥塑的形象從最初的渾厚古樸,到后來的寫實和生動,為后來的雕塑創作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從漢朝起,泥牛、瓦狗、馬騎等形象逐漸出現,并產生了泥塑。唐代和宋代是泥塑工藝鼎盛的時候。民間的泥塑藝人日益增多,流傳下來許多工藝。而到了明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陶器出現并快速發展。根據地域特點和表現手法的差異,泥塑分成了各種類型,如現實主義風格寫意風格,等等。總體上這一時期的泥塑類型以現實主義為主。可見,我們國家的泥塑的文化深遠且具有不可動搖的歷史位置。泥雕既是一件有美學意義的民俗工藝品,又是民族的歷史紐帶和歷史的承載。泥塑反映了社會形態、自然環境、歷史條件、生產力水平和人文心理[2]。

陶海峰工作照
泥塑是文化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完美融合。一件好的泥塑,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視角去欣賞。泥塑藝術強調的是深邃的、三維的藝術形象。在泥塑雕塑中,泥塑藝術家要摒棄對細節的過分要求,應按照自己想象的三維世界,憑術品味和感覺,用自己的特殊的創意和雕刻方法來制作泥塑。泥塑繪畫的工藝是先形后畫,用線要簡潔,色彩要豐富。泥塑繪畫一般采用寫實與浪漫的手法,突出作品的神韻和特色[3]。

中國力量——脈

中國力量——文
泥塑種類眾多,有的造型簡單,有的鮮艷,有的莊嚴肅穆,有的高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栩栩如生。泥塑的主題寓意大多來源于神話故事,戲劇典故,小說情節和人生經歷。泥塑作品既可以作為室內擺設的陳列物,也可以作用禮物,也可以作為孩子的玩偶,甚至可以作為一種抒發感情的媒介。人們常常借助于這些主題泥塑作品寄托感情,表達對生命的愛和贊嘆,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泥塑可以成為一種通過雕刻語言來表現出積極的情緒[4]。
泥塑的藝術意義在于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它的創造手法,它所反映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民族特征等方面。泥塑的藝術價值主要有其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國家文化價值。泥塑作為中國的一種傳統民俗工藝品,無論是小巧的雕塑,或是大型的神像,都很受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在唐宋時期保存的佛教雕像,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謂是泥塑人物藝術的最高境界。當代的泥雕作品更是融合了新時期特色。隨著人們對泥塑的接受程度提高,以及人們審美水平迅速提高,泥塑匠人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獨到的觀點,重視個性的凸顯。泥塑藝術的表現手法有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等,然而不同泥塑藝術家的藝術手法、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效果也不盡相同[5]。所看到的大小來創造他們所想象的三維世界,按照他們的藝術品味和感覺,用自己的特殊的創意和雕刻方法來制作他們喜歡的泥塑。繪畫的工藝是先形后畫,色彩要流利,用線要簡潔,色彩要豐富。采用寫實與浪漫的手法,突出神韻,特色典型的特色[3]。

中國力量——武
泥塑種類眾多,有的造型簡單,有的鮮艷,有的莊嚴肅穆,有的高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栩栩如生。其主題大都來源于神話故事,戲劇典故,小說情節和真實的人生。既可以用作陳列物的室內擺設,也可以贈送禮物,也可以用作孩子的玩偶,而泥塑則可以用作一種抒發感情的媒介。人們常常借助于這些主題來抒情、寄托感情、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工作的愛、對愛的贊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它既是一種民俗工藝品,又是一種增加孩子智慧和吉祥的工具。而泥塑也可以成為一種通過自身的雕刻語言來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情緒[4]。
由知名工匠制作的泥塑藝術品,其收藏價值要高于一般的藝術品。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泥塑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民俗工藝品。泥塑已經逐漸地融入了中國的民俗文化之中。泥塑工匠利用自然界里最自然的泥土原料,運用高超技藝,做出了精致的陶器,深受大眾的歡迎。泥塑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典型而古樸的民間藝術。泥塑藝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真實地記載著民間美術的發展,它的古樸、單純、美麗的韻味,至今仍在煥發著新的藝術光彩[6]。
泥塑是中國的一種民間藝術,是手工制作而成的手工制品,以其自然或便宜的泥土材質而獲得大眾的青睞。在明、清兩代之后,民間的彩繪深受大眾喜愛,如天津“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人”等。泥塑藝術已經走出國門,作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的信使,向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世界各國和民眾的歡迎和喜愛。泥塑的保存周期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同時泥塑作品是很好的收藏品[7]。這意味著,所有的泥塑藝術品都是由人工制作而成,是獨一無二的。泥塑是一種非常有沖擊力的藝術品。它的觀賞視角非常豐富接近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現代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泥塑作品是人們追求回歸自然的心態真實反映,也是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表現。
泥雕是我國民族藝術的明珠。泥塑既是一種價值象征,也是一種時代的回憶,更是一種國家的精神財富。然而,在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日益多元化的消費人群中,傳統的泥塑工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究其原因有三:
泥塑制品,要經過煉泥、捏塑、壓光、打磨、上色等過程,制作時間比較久,主題也比較狹窄,因此泥塑的造型比較少。
泥塑人物的主要形式包括裝飾品,寺廟里的雕像,兒童玩具或者禮物[8]。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文化普及和傳播越來越趨向于科學化、現代化、多元化,普通的黏土泥塑人偶已不能適應孩子們的游戲需要。泥塑只有少數裝飾品,供游客參觀。
若把傳統泥雕再引入市場,勢必難以應付目前的市場環境。總之,要在現代化的土地上立足,泥塑從業者就要學習如何進行創造性的發展,挖掘傳統泥塑的可塑性,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的創新,把時間的象征融入泥塑中,把傳統的強烈的人文精神充分地激發,使民間和藝術達到完美地結合。

中國力量
在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生存競爭日趨劇烈,社會生活速度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機械化,導致了人類道德的迷茫和理想的迷失,使得人類對傳統的生存規則更加依賴,從而產生回歸自然,找到人生的快樂,體會與真實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的自在的愿望。而傳統泥雕,不管是在工藝特點上,或是在生產工藝上,都能表現出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真誠的感情。這些都是當今時代所追求的,也是對淳樸與天真的追憶,為人們帶來純粹的體悟與生活的愉悅。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傳統風格,過強的區域性和單一的形式,再加上當代社會的高技術產品的影響,都限制了傳統的泥塑藝術的發展。對傳統藝術進行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轉變傳統藝術的存在感,除了運用現代的藝術設計方法對其進行創意設計以外,還需要進行市場化的經營。有關從業者既要從更高、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傳統的陶藝發展,又要將其納入區域整體的建設之中。經濟特區的發展是振興民族藝術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