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1973年,60年代的世界首富保羅·蓋蒂,有個孫子叫約翰,被綁票了。綁匪要1700萬美元,蓋蒂冷漠地拒絕,說自己有14個孫子,如果自己付了這筆錢,另外13個孫子都會成為綁匪的目標。綁匪囚了約翰小半年,還割了只耳朵寄過去,蓋蒂不為所動。最后綁匪認輸了,“沒見過這種鐵公雞!”最后300萬美元了事。小約翰后來精神不是很好,壽命也不算長,但大概對保羅·蓋蒂而言,沒輸給綁匪比較重要吧。
公元194年,曹操麾下首席大將夏侯惇被綁票。夏侯惇的部下韓浩拒絕被綁匪要挾,下跪對夏侯惇流淚,說法令要緊,這是發了狠:準備不管夏侯惇的死活,直接突襲綁匪了。綁匪們大驚,趕緊放了夏侯惇再求饒,晚了:韓浩辣手無情,把這幾個綁匪都干掉了。曹操事后贊美韓浩此舉,“可為萬世法”,說以后凡有綁票,不用顧及人質安危,攻綁匪就是了。
從此曹魏就沒怎么出過綁匪事件了。
哪位會說:這是綁匪綁得不夠高級。綁蓋蒂的孫子,沒綁蓋蒂;綁夏侯惇,沒綁曹操。
那就綁幾個厲害的。
明英宗朱祁鎮曾經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綁票。皇帝都被綁了,怎么辦?當日孫太后就令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群臣建議直接稱帝,以安人心,于是朱祁鈺成了景泰帝,老實不客氣地尊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鎮:眼睛一眨,從皇帝變太上皇了?
這個思路怎么說呢?之后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說了這么個故事:我們都熟悉的那位春秋時仁義模范的宋襄公,也曾經被綁過票:當時的楚成王,就是說過“我蠻夷也”的那位,直接把宋襄公給捉了。之后這段劇情,馮夢龍編來,有點朱祁鈺與朱祁鎮的意思:
宋國大將公孫固建議宋襄公的弟弟子魚:攝政吧!子魚和公孫固一商量,就公開說:宋襄公不一定回得來了,我們推戴子魚當宋國國君吧!
楚將軍斗勃打來時,以為人質在手,得意忘形,勸宋國投降;公孫固回答:我們立了新君啦,舊國君隨你殺!
斗勃尷尬了,于是問:我把宋襄公送回來,你們怎么辦?公孫固回答:反正宋襄公已經受辱了,回來也當不成國君了,隨你們便!
大概明朝立朱祁鈺、宋國立子魚、韓浩無視夏侯惇被綁票、蓋蒂不肯花1700萬美元贖人,邏輯是類似的吧。
三國時,關羽曾想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但劉備認為會危及漢獻帝,投鼠忌器,罷了。
當然咯,以上都是豪富名人、帝王將相,有所恃也有所忌。綁匪對付他們,是打賭他們在意某物;那想不被綁架,想不被動,最好的法子就是表示不在乎:孫子不要了,夏侯惇不要了,朱祁鎮不要了,宋襄公不要了——不要了,于是也不會被牽系了。
所以自由自在的前提,是不在乎。
當然咯,大人物擁有的東西多,舍不得的也多,難免束手束腳;普通人擁有的東西少,如果還覺得被牽著不自由,可能便是在意的東西多了。有時甚至不是器物或實體,只是一點執念,就會故步自封。
《東坡志林》里,蘇軾說過:他在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尋思走到亭子再休息;走得累了,有點不爽,忽然想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于是如魚脫鉤,忽得自由。
只要不在意“非要上亭子歇”這個執念,蘇軾就快樂得多:比蓋蒂放棄孫子、韓浩放棄夏侯惇,都要容易得多。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