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婚姻本私事,外人唯祝福。討論豪門聯姻其實挺無趣,小門小戶的家庭還講求門當戶對,更不用說富賈大商家族了。
家族聯姻,潮汕商人如此,? 韓國如此,泰國如此,東亞經濟體都是這樣,古代的徽商和晉商也如此,這是無可厚非的選擇。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范博宏曾發布過一組數據,他研究了泰國150個華裔家族子女的婚姻,結果80%都選擇了與政客或商人聯姻。面對著俊男靚女CP,花團錦簇,百千億身家,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一代開始步入婚姻殿堂,那些豪門故事帶給觀者以無盡的想象。盡管人們渴望著灰姑娘故事的代入感,但現實卻要清醒得多。
當然了,這也說明這樣的經濟和社會形態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級的狀態,人們生活中物質的成分占了大部分,需要靠婚姻制度、血緣關系來保障。如果社會福利發達到像北歐那樣,貧富差距小到大學教授和掃街的沒多大區別,感情的成分會上升到新高度,家族聯姻也就不緊要了。
但如果豪門都在聯姻,國家出將入相甄選官員都通過裙帶,年輕人晉身無門,一個社會的活力就會被泯滅,經濟成長則會停滯,這確實是需要警惕的。比如在唐朝,五姓七望是唐初最尊貴的貴族體系,五姓分別是:崔家、盧家、鄭家、王家和李家。七望則是因為崔家和李家是各有兩大分支,崔姓除了有博陵崔氏還有清河崔氏。唐初按世族門第排姓氏崔姓排第一,李姓排在第三,唐太宗知道了大怒,要求重排,后來《氏族治》中李姓排第一,皇戚長孫氏排第二,崔氏等望族均排在后面。
門閥大族是自漢代以來中國歷史上的一件突出現象,漢朝選才授官舉孝廉,靠的是地方上高人望的鄉賢來推舉,地方大族互相提攜,逐漸在政治經濟上形成勢力,盤根錯節。三國曹丕采納建議推出九品官人法,試圖運用定量的指標來考核官人,卻也未能擺脫大家世族對朝政的把持,以至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朝廷把控權在世家,以至于政權頻繁更迭,豪門卻永不墜落。直到隋朝開國,隋文帝想出了科舉取士的辦法,才建立起了嚴格的任人唯才的官僚選拔機制。
世族聯姻是鞏固其勢力的主要手段,唐太宗還因為房玄齡、魏征等朝中大臣爭相想跟崔氏、盧氏等家族聯姻,卻不愿娶皇家的公主生氣,遂想了多種辦法來打壓士族的勢力。唐高宗曾下令,不允許五姓七家之間相互通婚。
如今,對婚姻的祝福,標志性的話語是永結秦晉之好。其實秦晉之間的聯姻是純粹的政治婚姻,秦穆公扶持公子重耳回國奪取政權,還把自己女兒懷嬴嫁給了他,可那時重耳已經是62歲的老人了,這段婚姻和郎才女貌的婚姻是毫無關系的。
生活在當代社會,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早成了社會的共識和法條,即使有外界解讀出的所謂“家族聯姻”,也都是自由戀愛下的偶發事件。可吃瓜群眾仍然對豪門CP津津樂道,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階層固化的焦慮。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