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栗月靜
明代進過翰林院的士人陸深在《南樓對鏡見白發》這首詩中說,日子一天天過著,鬢邊不斷長出白發,“有個知音教我染,有個知音教我摘”。很多年過去了,面對白發,人們大抵還是這兩招,當然了,如果白發太多,“摘”是不可能了,所以對40多歲的我而言就只剩下了染。
在網上搜索染發的相關資料后,我發現,染發竟然是如此大的一筆生意,據巴黎歐萊雅聯合行業伙伴共同發布的《2020染發安全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染發行業市場規模達182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一項同類調查顯示,預計到2025年,全球染發劑市場規模將達280億美元。如果這超出想象的數字并未讓你感到震驚的話,讓我們看看另一個事實吧。在過去30多年里,歐萊雅家族的女性繼承人和沃爾瑪的女性繼承人輪流獲得全球女首富的頭銜,而歐萊雅家族的創始人歐仁·舒萊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合成染發劑的人。
我發現,自古以來,染發一直是幫助人們塑造自我形象的關鍵手段—要么符合當時的美麗標準,要么戲劇性地顛覆了這種標準。
作為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埃及也是首先流行染發的國家,法老偶爾會戴著染成紅色的假發來代替紅白相間的雙層王冠。埃及人使用的染發材料是散沫花,這種植物在中國也被叫作指甲柴、指甲花、海娜花……將這種植物的枝葉磨成粉涂在頭發上,其會與頭發中的角質蛋白結合生成一種新的呈色物質,這種呈色物質遇空氣后顏色會明顯加深,在日光下,根據發質和底色的不同,會呈現紅棕色、褐色、咖啡色等顏色。紅發在古埃及屬于權貴階層的象征,平民百姓是不能隨便染的。
古希臘人也偏愛紅色和金色,會將這種頭發與代表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聯系在一起,而古羅馬人也認為紅發女人很性感。不過,染發不一定全是為了美。古代日耳曼人認為紅發是戰斗精神的體現,日耳曼戰士用羊脂油軟膏和山毛櫸灰把頭發染成淡紅色,是為了讓自己盡可能顯得面目猙獰。凱爾特部落也有類似的風俗,認為紅色是力量的象征,能夠使人聯想到血與火。在日耳曼部落的傳說中,不僅英雄和戰士是紅發的,仙女、魔法師也經常是紅發,最有名的就是北歐神話中的雷神托爾。
文藝復興時期,紅發在歐洲宮廷里成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在英國,亨利八世是紅發,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也是紅發。在老盧卡斯·克拉納赫、阿爾布雷特·丟勒、桑德羅·波提切利、提香·韋切利奧等畫家的作品中,圣母都是一頭金紅色的頭發。這一時期,染發的紅色染料通常是藏紅花和硫黃粉的混合物,但硫黃對人體是有害的,可能讓人流鼻血和頭痛。
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潮席卷歐洲,人們開始喜歡黑色頭發,為此,時髦人士經常用鉛梳子梳頭,或者在市場上買染黑發的材料。
而黑發在中國一直是最受推崇的,染黑發的目的一般是掩飾衰老,顯得年輕。最早染發的名人可能是王莽,當時他已經68歲了,《漢書·王莽傳》中說他“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須發”,為了顯得強勢而染發,但他用的什么染料,不得而知。不過在東晉時期,煉丹士、醫學家葛洪編寫的《肘后備急方》中就記載了兩種植物染發配方:其一是將黑豆加入米醋中浸泡,再用小火將其煮成黏稠狀,過濾掉殘渣之后就成了一種染發膏;其二是先洗凈須發,取鍛石(燒青石而成的灰)、胡粉(鉛粉)混合成漿粉,晚上睡前涂抹須發,“用油衣包裹,明日洗去,便黑,大佳”。
到了唐宋時期,染發逐漸成為一種潮流,不過流傳到今天的記載都是對這股風潮的諷刺,比如劉禹錫的“近來時世輕先輩,好染髭須事后生”。蘇軾也曾寫下詩句“對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須聊自欺”來諷刺喜歡染發、裝嫩、攀附權貴的王廷老。到了明朝,為了顯得年輕,對官場生涯有所助益,官員們染發的風潮更甚。士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說,當下(指明朝中葉),染發取悅小老婆的人還是比較少,但因候缺補官及眷戀官位而有染發需求的人還挺多。當時在吏部衙門前面的墻壁上甚至張貼了很多售賣染須發之藥的小廣告。有需求就有市場,《本草綱目》中明確記載的可供染發的外用藥物就有20種以上,如婆羅勒“可染髭發令黑”、郎耶草“可染須發”以及覆盆子“榨汁涂發不白”等。
古代的大多數染發劑是由植物和動物產品制成的,其中也包括一些危險的方法,比如說用鉛和硫酸。直到20世紀初,我們所知道的化學染發劑才正式出現。

1907年,法國化學家歐仁·舒萊爾使用對苯二胺(PPD)合成了第一款化學染發劑;兩年后,歐仁·舒萊爾創立了法國無害染發劑公司,這個公司的名字意在減輕人們對使用染發劑的恐懼;同年,公司改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歐萊雅。20世紀初,女性并不信任化學染發劑,認為不安全,而且在當時,染發被認為是虛榮的女性和不體面的家庭主婦才會做的事。在那之后,為了擴大市場,現代美容業利用人們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懷疑,利用人們對衰老的焦慮,開始出售掩蓋白發的染發劑。
1956年,伊卡璐公司買下《生活》雜志的一頁廣告版面,用來推廣一款可以在家使用的染發劑產品,廣告上,一頭金發的家庭主婦抱著小孩,露出賢妻良母式的迷人微笑,旁邊配有一句廣告詞:“她染了還是沒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款新產品直接賣到脫銷,風靡全美。歐萊雅最經典的廣告詞“You're worth it!”(你值得擁有),最早出現在1973年,也是染發劑的廣告語。
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4%~7%的美國女性染發;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個數字上升到了40%左右;2015年,70%的美國女性正在使用染發劑。與此同時,中國和韓國的人們對染發產品的需求也出現了大幅增長,尤其是深色的染發產品廣受歡迎。染發不再僅僅是為了讓人看起來更有活力,粉紅色、綠松石色、紫色等彩色系列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年輕女性的時尚標配,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影響了男性的審美,很多人開始把染發視為一種展示個人選擇和個性的方式。娛樂明星更是站在染發大潮的風口浪尖,引領著消費潮流。
如今,染發劑已經讓我們忘記在特定年齡時頭發本身的樣子,更不知從何時開始,“年輕崇拜”已經漸漸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但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接受從黑發到白發的模樣是其中的必修課。在梳理了染發和染發劑的發展史及其背后的人類心理之后,我決定不再染發了,因為我發現,做一個不怕變老的女人更加需要勇氣,這比去染任何一次“靚發”都要叛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