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張文靜 劉孟瑩
(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岳陽 414000)
語言,是區別人類與自然界其他萬物中出來的標志之一,是對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物表象進行的標記或命名,以符號形式進入語言,以此表達人類對自己生存于其中的一切萬物之存在及其意義進行獨特理解與領悟[1]。語音、語法、詞匯是構成語言的三要素,其中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點的本質①;而詞匯是詞語的總和;語法是詞形變化法和用詞造句法規則的總和。設計語言既包含科學語言,又包含藝術語言的成分,其中,科學語言是一種“解說”性語言,嚴格地遵守語言慣例和語法規則,要求消除歧義來準確地表達對象,重理性詞義而忽視語音語調;藝術語言則反之,是一種重表情的情感語言,表達個體的情緒、想象、直覺、心理意象等,具情感性、韻律性、表現性等感性特征,在詞義上具不透明性、歧義性和模糊性等特點,重語音語調[2]。
景觀首先是人類的棲息地,是人類在大地上活動的烙印,同時也是人類適應、改造自然的結果,最后成為人們生活、居住的環境[3]。景觀還是人們視覺審美的對象,是對自然地貌、人文地理的描繪。景觀也是一種語言,是自然世界被人類表象化的一種傳播符號,包含圖案形狀、材料、結構、形態及功能等形式,表達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具備語言的特征[4]。景觀設計是將具象的景觀元素或抽象的點、線、面、體、色彩、肌理等設計語言進行合理安排的過程,既要體現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又要體現物質與精神的綜合,因此,景觀設計語言同樣包含科學語言和藝術語言的成分,既有數學或符號邏輯學標志的系統理性與直指性,也具有藝術語言的情感性、模糊性,平行于繪畫、音樂、戲劇、影視等藝術語言的另一種語言體系[5]。由于語言的科學特性,景觀設計語言也需遵循詞法和句法規則,即詞的構成方式及形態變化和詞構成短語、詞和短語組成語句的規則,此外,還需遵循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等。
在國外,景觀設計語言的研究多基于美學,注重設計詞匯和語法[6],分析語法規則、補充語言修辭等[7],使得景觀設計語言體系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語言學概念[8],以符號學為基礎[9],側重語言構成[10]與表達[11]的研究。然而,語言中仍潛藏著人類許多尚待認識的文明底蘊和尚待破譯的文明密碼,需要對自然界的表象進行本質分析,探尋其規律及法則和起因[5],因此,用語言提煉出景觀中經典性的表述方式,并將其轉化成景觀設計的設計語言,使其運用在日常的景觀設計中,為改善人居環境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詞匯是一種語言中全部詞語的總匯。一種語言雖有成千上萬詞語,但卻只有一個詞匯[12]。詞匯和短語是構建自然語言所需的材料,是語言學中最基本的構成單位。設計語言的材料有點、線、面、形、色彩、肌理等設計詞匯等形態圖形語言。構成景觀的詞匯材料就是景觀要素,景觀要素可分成物質要素和構成要素兩大類,如地形、鋪裝、植物、水體、公共設施小品等物質要素的總匯,即為景觀設計語言中的物質性詞匯材料;如線條、形態、色彩、肌理、光影、質地、氣味、聲音等構成要素的總匯即為抽象性詞匯材料。這些詞匯材料會隨景觀類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如中國傳統園林里的亭、臺、樓、閣、假山、泉池等,即為東方園林景觀中的景觀設計語言的物質性名詞詞匯;強調均衡布局,側重自然化、曲線化、象征化等抽象性形容詞詞匯;而西方古典園林中的臺地、噴泉、花壇、盆樹、盆花、裝飾瓶等,為西方景觀設計語言的物質性名詞詞匯,強調對稱布局,傾向幾何化、規則化等抽象性形容詞詞匯[13]。景觀詞語除可分成物質性詞語和抽象性詞語外,景觀設計語言詞語也有實詞和虛詞之分,如行道樹等即為景觀中的實詞,具有實際意義;而虛詞,如雕塑等,僅具裝飾、強化空間作用。
一種語言有成千上萬的詞語,這些詞和詞組按照一定的造句規則組織起來構成語言中的使用單位,也是語言中用于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最小單位,即語句。景觀語句,即為景觀空間,是各景觀詞匯按照一定的造句規則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由于景觀詞匯本身豐富多樣,各種詞匯按照不同語法再進行組合構成的景觀語句也紛繁多樣,同時還有多種句型的不同,因而形成各種形態、功能各異的景觀語句,即景觀空間,如雕塑小品、十字路口、各種特色出入口等單一功能性的景觀空間,是為簡單句;城市公園、休閑廣場、濱水綠地等同時具有多種功能的景觀空間是為并列句;而紀念廣場、文化長廊、紅色基地等功能與形式相結合的景觀空間,則為復合句。如立交橋之類的功能性空間則為景觀語言中的陳述句;而步行街之類的休閑性空間則為景觀語句中的感嘆句,等等。根據不同的需要和功能,將各景觀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不同的景觀語句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敘述人們的現實生活,即平時所謂的語句的表述性。因此,由詞到句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復雜過程,是物質和文化的結合,是功能和形式的統一。作為景觀語言的基本構成單元,景觀語句是多樣的、靈活的,具有適應性。
各種靈活、適應性的景觀語句按照景觀語言的語法規則構成一篇景觀篇章,即景觀的總體布局。如果說空間語句多樣、靈活,那么在不同語法組合下的景觀篇章則更加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書寫”景觀設計語言篇章,不僅僅要分析詞、句本身的含義,還有考慮上下文的聯系以及篇章的結構和布局即景觀元素、空間形態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場所感的營造等,如中國傳統園林,其空間營造、序列安排可謂是一步一景,將篇章的布局法則展現得淋漓盡致。總體來說,景觀設計,設計的不僅是單一的“景”,還是整體的“觀”,整個過程是具有一定組織規則的,具有審美性和傳達性。
在語言學中,語法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是說話和寫文章所遵守的詞句排列組合規矩[14]。語法的單位主要有語素、詞、短語和句子四種,其中語素是構詞單位,詞和短語是造句單位;句子是語言的運用單位。語法的功能是使語言條理化,具有可理解的性質[14]。語法是從多個具體的句子中抽象出來的、經過時間檢驗的、被普遍認可的一般規則,具有抽象性、穩定性和民族性的特點[12]。相較于人類的交際語言,景觀設計語言的語法規則雖在形式和內容上有較大不同,但仍遵循語法的一般規律,其語法主要由詞法、句法兩個部分構成。
景觀設計詞匯的構成規則有景觀細部設計的規則性手法等。根據詞法運用的一般規律,景觀設計語言的詞法規則主要有詞語典型化、詞匯引用、詞組的整合及詞義的表達等四個方面的規則。
詞語的典型化規則:在構形上對景觀設計元素進行提煉和變異,使其成為重復使用的典型化詞匯的方式和準則即為詞語典型化規則。景觀設計時,在運用景觀的基本要素和組織空間布局的過程中,反復推敲其構形,并加以提煉與變異,使得那些富有造型特征、審美價值高的元素反復出現,這些反復多次出現的、有代表性的景觀元素如行道樹、景觀小品等,就成為描述景觀設計語言的典型化詞匯。而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在構形上的變異及提煉方式和準則即成為詞語典型化規則。總的來說,詞語的典型化規則,有助于景觀設計特征的凸顯,設計意圖的表達,并使人印象深刻。
詞匯的引用規則:引用是指在說話或寫作中引用現成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辭方法。其作用不僅增強說話或寫作者的說服力和啟發性,還能使語言精練,論據確鑿。景觀詞匯是景觀設計語言的基本組成要素,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景觀中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選擇或引用時,不僅要看景觀要素本身,還要考慮它的來源,最初含義,表達的意思以及其作用等。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發展,景觀要素的“形”和“義”也在演進,具體引用時,還要考慮它所要融入的新語境,使各要素間的關系達到和諧。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常引用的詞匯主要有:當地民居建筑、農業或自然景觀等地域性詞匯;場地自身的詞匯、傳統園林景觀詞匯等景觀藝術的詞匯。
詞組的整合規則:在景觀中,詞與詞之間通過構圖建立起內在的聯系,并在整合的過程中形成具有新詞義和新詞形的詞組[14]。整合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建立各元素之間合理的內部聯系,各元素之間的關系需要多加考慮和推敲。詞義間整合要符合邏輯,不能影響基本功能的表達;詞形的整合強調視覺上的愉悅;詞組間的整合則注重協調,所形成的新詞組與整體語境間應具有相似性、連續性、綜合性。具體的詞組整合中還要考慮種類、形態、顏色等各景觀元素。
句法是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表達單元[12]。相當數量、規模的詞語根據語法規律組成了語句,而多個語句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律形成景觀作品的片段和篇章。語法規范是在景觀詞語組成的過程中所應遵守的有關規定。大致有功能規范、構成規律、結構規范、構圖規則、兼容規律、時態規范等五個方面。
功能規范:功能規范是指景觀設計要素的形式及其組合關系所遵循的功能性原則。任何景觀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景觀要素形式本身要符合功能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各景觀要素、景觀空間的組合要符合功能主義的原則。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景觀設計語言中的句法功能才完整。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今天,更加強調景觀設計的功能性,如生態園林、植物園等的設計。
結構規范:結構規范其實質就是一種秩序,在語言學中即為具體語言里析出成分的組合形式。因設計語言為一種圖式語言,因而在景觀設計語言中,其結構規范即為景觀空間布局的組織秩序。這種秩序既可以表現為顯性的,如軸線、空間序列等,又可以表現為隱性的,如主次、疏密、起伏、明暗等。隨著不斷的發展,景觀空間的秩序越來越復雜,組織結構越來越龐大。更多的景觀秩序是含蓄的表達,如古典園林的景觀空間的布局大都是內在的、隱性的秩序。其中景觀結構主要包括景點和景區布局、游覽路線和觀賞視線三方面結構。具體的設計構思中還要考慮安全和經濟,在此基礎上再強調景觀所傳達出來的深層含義。
構圖規則:在滿足功能規則和結構規范的基礎上,為追求視覺上更好的效果,就必然要考慮構圖。景觀構圖是指景觀要素或景點、景區的組織形式及其他們之間的關系。而這種構圖關系則要依賴景觀要素及其組合關系的尺度、比例、色彩、肌理等形式美構成要素即詞匯的協調統一;而句子和句子、句子和段落之間的結構關系則由韻律與節奏、穩定與均衡、對比與微差等方式的協調統一來實現。有些景觀,雖然看上去豐富協調,但若要分析其構圖,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因此,在景觀設計時不僅講究功能也要講究構圖,才能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
兼容規則:由于景觀設計是在現有的場地上進行,需要對所要設計的場地進行踏勘與調研,因此,原有場地內會存在一些歷史片段或生長多年的植被等,這些原有場地內存在的原有物在景觀設計語言中稱為“舊語句”。而這些舊語句如何與新塑造或設計的景觀語句保持句法上的兼容?這時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稱為兼容規則。其兼容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將“舊語句”融入新語境,即在保留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通過展示、轉換等將新的材料和舊的形式融合;另一種是新元素反應“舊語句”即采用新的技術對材料進行造型、質感等處理從而達到“舊語句”的效果。
時態規則:在景觀設計中,是對不同時間條件下的歷史片段和文化景觀等的再現。其中,“再現”的不是一個特定時間條件下形式,而是結合新語境、多種景觀中的形式的綜合表達。景觀設計中的時態更多體現在更新、改造和設計介入中所呈現出來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6]。由于事物是變化的、發展的,所以景觀語言所傳達出來的句法時態形式也是相對的、不確定的、發展變化的。
景觀,是一種語言,具有語言的詞匯、語法規則和語境,即詞匯依據一定的詞法規則組成語句、語句,再依據句法規則構成篇章,形成富有景觀設計者思想感情的景觀空間及景觀環境。因此,景觀設計的過程就是一種運用景觀設計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有序性的、分階段的系統建構,主要體現在三個層級:第一層級,語言結構系統,這是最基礎的底層系統,分析景觀詞匯、語句、篇章這些基本構成要素;第二層級,語法規則系統,在語言結構系統的基礎上,了解各結構要素構成的語法規則也就是語言體系的一般規律、建構法則;第三層級,語境表達系統,也是最高層次的追求,景觀設計語言所傳達的除了物質環境本身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含義,即復雜的社會環境。
注釋:
①引自斯大林:《論馬克思主義在語言學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