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豪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南京 211171)
“音樂與相關文化”作為“2011版音樂課標”中課程內容四個板塊之一,由音樂與社會生活,姊妹藝術以及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三個部分構成。在2022版藝術課標中,盡管演變成了新三科構成的“藝術課程標準”,但在音樂部分的學科課程內容中依然保留了“2011版音樂課標”中四個領域的基本框架。“2022版藝術課標”在音樂部分的內容中明確指出:“音樂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涵蓋了14項具體學習內容”,同時,還在音樂內容中“分學段設置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并將學習內容嵌入學習任務中”[1]。
2011版音樂課標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集中體現了音樂的人文學科屬性[2]。作為一種藝術學科,音樂早已和社會生活,姊妹藝術,其他學科形成了緊密的聯系。由于2011版音樂課標是針對音樂制定的單科本課標,其內容僅在音樂作品及相關的實踐活動中進行針對性的音樂教學活動。基于此,深入了解音樂與相關文化,探究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等均對后續研究、學習2022版藝術課標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于1-2年級的學生,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當中的音樂的能力,去發掘去感受,并能與同學伙伴一起完成相關的音樂活動,通過影視等多樣的形式去學習音樂。與學校的音樂活動不同,這類活動更加貼近生活,更具有人文性,是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集中體現。音樂與姊妹藝術作品中,分別通過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對學生的大腦產生沖擊[3]。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又有機滲透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由此可見,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我們發現有很多作者是以音樂為主線發展創作的,用音樂塑造人物形象,也恰好說明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學科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不管是社會生活,姊妹藝術,還是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都與音樂學科息息相關,將這些元素投入音樂教學的課堂中,其影響也是巨大的。
基于對該內容的理解,如何將音樂與相關文化投入音樂課程教學當中呢?透過姊妹藝術我們知道,老師在音樂課堂上配合熟練的形體動作,代表歌曲相應的音樂節奏。例如在教學《春天來了》時,光靠音樂自身,學生很難精確地去把握這首樂曲帶來的元素,所以老師編配出手舞足蹈的動作,結合著鋼琴的彈奏,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進行學習。所以說音樂與相關文化貫穿整個音樂課堂教學當中,更像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理念,合理運用便會發揮最大功效[4]。教師和學生如若恰當地給詩詞散文添加音樂充當背景,其一可以很好地襯托詩詞氛圍,其二就核心素養而言,是文化理解的正確價值觀引領。如此看來,這一方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一定的文學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讓音樂滲透入文字,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音樂課堂當中。
2011版音樂課標中對三個學段有著不同特殊的要求。1-2,3-6,7-9學段的要求都給音樂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首先第一個學段1-2年級的學生,要求相對基礎。具體要求如下: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欣賞音樂,搭配簡單的表演動作去表現音樂情緒等等。
學生到了3-6年級,他們會被要求去關注生活里的音樂,不再是簡單的聽,而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在參加社區或鄉村活動的時候,可以把自己了解的,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他人交流溝通。在音樂與姊妹藝術方面要求顯得并沒有那么高。只是初步的欣賞戲劇、舞蹈、影視等。而談到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時,要求學生們在聆聽兒歌,在朗誦詩書的時候,選出適合作品本身風格的音樂,又或是挑選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作品,這對于學生的認知儲備也是個巨大的挑戰。
就7-9學段而言,由于學生年齡段的特殊性,上接小學下接高中,學生所肩負的學習任務也是更加重大的。音樂與社會生活部分,7-9學段的學生不再像1-2或3-6學段學生只需要感受及關注生活當中的音樂即可。而7-9學段的學生,在經歷了前兩個學段的學習后,需要他們通過不斷的學習,能夠舉出例子來說明音樂在生活當中的作用。7-9學段的學生作為一個初中生,心智相對小學較為成熟。因此需要他們在參加社區或鄉村的音樂活動時,首先要積極地投入并付出努力,與此同時,還要對自我的音樂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吸收經驗。談到音樂與姊妹藝術方面,要求7-9學段的學生綜合藝術表現手段,與同學合作完成班會或班團活動設計[5]。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初步了解戲劇,舞蹈,影視等等,認識了音樂在其中所承擔的重要作用。而7-9年級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吸收理解并運用它們,做出屬于自己獨特的創意于設。
三個不同學段的要求分工明確,分別在社會生活,姊妹藝術,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布置了學習任務。2022版藝術課標也是在這一基礎上,加以修改與完善。
通過對2011版音樂課標的回顧與研究,我們探究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音樂與相關文化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對不同學段的要求。如今的2022版藝術課標中的多學科形式教學,既響應了2011版音樂課標中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又在此基礎上滲透多學科的綜合教學。這順應著核心素養下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模式,將使“全面發展的人”步入新的臺階。
音樂與戲劇學科的相融合,是現教育時代的新理念。中國戲劇歷史悠久,在中小學教材中廣泛出現。在學習《誰說女子不如男》時,老師們應當給予學生補充,樂曲背后的文化,花木蘭的故事。只是聆聽音樂往往是不足以抒發情感的,讓學生充分了解,再去聯想,這是一種很好融合戲劇進入音樂教學的方式。戲劇有著與其他音樂不同的特殊之處。無論是腔調、旋律、節奏,都是戲劇特有的。那么單純地聆聽音頻里的戲劇,是無法真正地詮釋戲劇的風味的。例如我們在進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教學時,老師需要去試著在學生面前演唱片段,盡管這也意味著對老師是一個挑戰,這也是融合戲劇學科進入音樂教學的方式之一。
在音樂與舞蹈都具有共同的主題思想,它們在表達情緒上具有同一性。音樂與舞蹈都存在著“二度創作”的可能性,學生利用自己的審美,加以表現,提煉,完成新的藝術作品。
學生在藝術創新當中的能力,并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再一次聯系了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聆聽《四小天鵝》時,腦海中就會出現舞蹈的畫面,問他們原因,都說不出所以然。這時老師應當選擇一些芭蕾的片段,有效地啟發學生,讓舞蹈真正意義上的滲透進音樂教學。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的舞蹈,而舞蹈是一種“聽不見”的音樂。舞蹈不僅僅是視覺藝術,更是一種聽覺藝術。例如舞曲,在音樂中采用特定的舞蹈節奏特點創作。而舞劇又是結合以音樂為主及其他藝術形式,最終以舞蹈在舞臺上表現出來。學生們需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在音樂的課堂上“翩翩起舞”。
音樂與影視的結合已經成為必然,這當然也是科技發展的結果。我們不難發現,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左右,電影主要以戲劇片和歌舞片為主導。很多學生鐘愛音樂之聲,其中《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更是收獲了眾多學生的芳心。那么在音樂教學的課堂當中,老師們可以加入手舞律動等形式,用這類音樂元素滲透教學過程,啟發學生興趣。
音樂美術相融合,新三科(舞蹈,影視,戲劇)共五大類為一體的結構化教學,順應了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設計教學,強化了學科之間的互相關聯,增強了課程之間的綜合性與實踐性,這正是從音樂與相關文化到多學科藝術形式的綜合與滲透的完美體現。
在深入了解2022版藝術課標之前,對比2011版音樂課標的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加系統地學習2022版藝術課標。2011版音樂課標中的音樂與相關文化演變為2022版藝術課標課程內容的“聯系”部分。就2022版藝術課標而言,不僅優化了課程內容,在音樂基礎上融合音樂及新三科(舞蹈,戲劇,影視)共五類為一體,更是增強了音樂與藝術課程的聯系,完善了學段銜接。
2022版藝術課標中將音樂與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門學科進行結構化一體式設計,形成了2022版“藝術課程標準”,由原來三個大類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歸納為藝術實踐下的‘聯系’板塊。2022版藝術課標結合了2011版音樂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將它們融入欣賞、表現、創造等藝術實踐當中,對比2011版音樂課標顯得不再孤立,與藝術實踐緊密聯系。在2022版藝術課標中,要求學生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以及社會功能,提升文化素養,這也正對應著2011版音樂課標中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內涵。
隨著核心素養的進一步落實,審美感知與藝術表現與藝術課程更加緊密地聯系。盡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一般都需要經歷創造—表現—欣賞這三個缺一不可的過程。相較于2011版音樂課標,并沒有涉及多藝術學科的融合,只是對戲曲,影視等有初步的認識即可。2022版藝術課標從始至終貫穿核心素養,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創意實踐的過程中,融合音樂與藝術課程,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具有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實施創意實踐,從中完成文化理解,這也是藝術課程發展最終的走向結果。2022版藝術課標著手于“大單元”教學內容及框架。教學內容之大,并非只是傳授某種音樂的知識,而是對其產生鏈接,繁衍到別的藝術形式,換句話說就取代了以往的獨立式教學。既導向了“大單元設計教學”,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新課標對2011版音樂課標的繼承與發展。
對于不同學段,2022版藝術課標也給出了新的不同的學習任務及學業質量標準。1-7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加入舞蹈、戲劇、影視新三科,8-9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5年級,第三學段6-7年級,第四學段8-9年級。相較于2011版音樂課標的3個學段,2022版藝術課標更加注重幼小銜接,優化小學1-2年級課程設計,體現了學習的階段性和聯系性。3-9年級雖然合并了2011版音樂課標的3-6,7-9年級,但是更加細致地劃分為3-5,6-7,8-9年級,給出了‘聽賞與評述’等六個方面的學習任務。其中6-7學段表明2022版藝術課標也給予了小升初的學段銜接。
同時,2022版藝術課標在綜合核心素養的情況下,把握課程內容,整理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牢牢扣住核心素養,其中音樂與美術包含1-9年級全部學段的學生,而舞蹈、戲劇、影視只包含8-9年級的學生。在音樂學業質量描述中,四個學段要求由易到難。分別就如何聆聽音樂,如何通過體態律動表現,如何抓住生活當中的音樂去感知文化理解。融入戲劇、舞蹈、影視等元素,給學生指定更加細致的目標。
2022版藝術課標經歷了音樂與相關文化融入“聯系”的變化,在課程內容方面,不同的學段更加細致地劃分學段學習任務,任務之間又相互聯系,在學段銜接方面顯得更加人性化,規范化,合理化。與此同時附加相對于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讓音樂學習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2011版音樂課標課程內容方面的音樂與相關文化旨在人文內涵與社會理解,對音樂課堂教學的影響之大,以及對不同學段的要求分工明確。而2022版藝術課標中明確指出了一體化設計。將音樂與相關文化納入‘聯系’的同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科目幾乎都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項目。課標經歷十年的變化,2022版藝術課標經歷了由單一變成多學科的藝術形式綜合的過程。首先將音樂與相關文化概括為“聯系”,更加細致地對音樂課程內容,不同學段的學習任務進行規劃。這一改變從內容上來說彌補了過去對音樂教育內容的認知不足,重視音樂與多學科藝術形式的聯系。這無疑是從音樂與相關文化到多學科藝術形式的綜合與滲透的最佳體現。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改變了以往過分強調學科為第一的理念。
在從知識核心時代向核心素養時代邁進的時刻,音樂教學已經從“音樂與相關文化”發展到“多學科藝術形式”的綜合、滲透與聯系。作為將要終生從事音樂教學的準教師,不僅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更要牢牢把握四大核心素養,并在學習與探索中不斷學習、領悟與探索“跨學科”主題的綜合設計思路。教育的理念在不斷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應不斷研究、探索、完善。2022版藝術課標的要求讓老師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新課標不僅對核心素養在課程教學的融通中提出更高的要求,更給學科綜合的教學提供了寬泛的思路和眾多的可能性。采用多元素的學科形式,讓課后的拓展學習豐富有序,唯有如此,才能讓音樂文化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
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地朝著目標不斷地努力,無論是音樂學科,藝術學科,乃至所有學科,在以后的教學中,都將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相信這樣可以很好地實現音樂教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