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嘉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馬來西亞雪蘭莪加影市 43000)
從高校教育體系的基本構成角度出發,美術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高校學生思維能力、審美取向、藝術素養全面形成的主要載體。為此,全面加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隨之成為高校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可是,就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實狀況出發,雖然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提起了高度重視,可是教育實踐活動所呈現出的成果卻并未達到理想化。對此,本研究就以此為立足點,將切實可行的培養路徑加以系統研究,希望廣大學者和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能夠從中受到一定啟發。
毋庸置疑,創新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靈魂”所在,更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所以,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儼然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美術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顯然要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相一致,故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就成為高校美術教育所關注的焦點。高校美術教育作為全面培養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主動接收新思想的重要平臺,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內心情感和思維方式也會在無形中實現轉變,從而建立正確并且適合自己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另外,在新時代高校美術教育活動中,突出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指導活動的相互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會理論知識所呈現出的獨有藝術魅力,進而美術作品創作過程更是學生內心情感的真是抒發,作品本身所呈現出的藝術個性更是學生創新能力的真實表達。
隨著時代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經濟與社會已經邁入又好又快的發展新階段,各個領域的創新成果更是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之下,“創新”無疑是根本所在,而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則是原動力。高校作為中國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搖籃,全面培養并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自然成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美術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藝術欣賞、作品鑒賞、新作品創造方面能夠保持正確的主觀情感,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作品創作風格。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會與同伴、教師、美術界專業人士保持密切的溝通與交流,會根據美術作品去探討創作的靈感來源,并且形成與社會主流審美取向相吻合的審美視角,這樣不僅學生具備發現美、感知美、體會美的能力,更會讓學生審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而這也正是高校學生在美術領域創新能力的基本體現,當今社會也正亟需這些審美能力較為突出的高質量人才。
就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實踐活動所秉承的基本教育目標而言,普遍將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且能夠具備一般的繪畫技巧作為重要目標,以求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能夠得到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過程集中表現于理論傳導和技能培訓兩方面。然而,從當今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出發,學生不僅要在知識和繪畫技能方面得到長足發展,更要求學生在思維能力上得到全面發展,讓其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充分運用,并創造出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從而使學生在精神層面能夠領會“創新”的內涵,并最終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由此可見,當今高校美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實情況與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所提新要求并不高度統一,教學目標的定位還只是停留在傳統的教育層面,所以這也意味著高校美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從革新教學目標入手,讓理論教育真正為學生技能、能力、素養的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而實踐教育真正成為學生增強美術技能、能力、素養的重要平臺[1]。
眾所周知,在教育教學活動的三要素中,教學方法作為決定性因素之一,其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關乎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成果,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素養會從中得到全面發展,反之則不然。就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普遍現行的教學方法而言,主要以臨摹法作為選擇對象,讓學生通過對畫作的臨摹過程來達到提升繪畫技能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顯然存在明顯的優勢和弊端,其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學生基礎的繪畫功底會得到有效增強,而弊端主要表現為學生很難獲得自考美術作品和觀察美術作品的機會。也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最基礎的繪畫技巧能夠得到硬性強化,而在創新思維、靈感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上會存在明顯不足,而這顯然也意味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會受到明顯制約。針對于此,在當今高校美術教育活動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將創新教學方法作為重要突破口,確保教學方法靈活性,力求高校美術教育不僅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繪畫技能的發展,更注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最終培育出高校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早在1953年,蘇聯教育學家在《教學論》中就提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強調一切教育活動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由此才能讓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的開展顯然要高度堅持這一教育原則。然而,就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普遍堅持的教育原則來看,體現出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較為明顯,學生知識基礎和基礎技能較為扎實,但是在現實應用中的轉化并不強,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之中,很難實現新的突破。而造成這一現實狀況出現的原因并不復雜,就是教育過程更加注重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忽視學生知識與技能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過程,而學生創新能力就是學生通過知識與技能創造實際價值的具體表現。對此,這就要求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活動中,要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一把抓,并且做到保持同等力度,這樣學生的學習成果才能在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中充分體現出來[2]。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一切成果的唯一途徑,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道路中更是如此。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本規律而言,先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為什么學,之后則是學什么,最后才是怎樣學。其中,前兩個階段通常是以理論教學為主,而最后一個階段則是以實踐教育為主,兩種教育方式不僅缺一不可,同時還要做到彼此之間能夠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充分掌握所學領域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讓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活動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要堅持這一原則,確保學生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夠深刻意識到為什么要培養創新能力,更能掌握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培養的理想方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高校美術教師要以兼具系統性和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通過引導式和啟發式的教育過程,讓學生能夠明確美術基本理論,并且在實踐活動中的啟發過程,讓學生從中確立形象思維和找到創新的靈感,從而迸發出具有創造性的思維邏輯。在此過程中,教師先要結合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主題,讓學生明確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些條件本身與那些相關理論高度對應,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理論知識多富有的深層含義,確保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為什么學”和“學什么”。隨后教師要以優秀的美術作品作為依托,帶領學生共同分析作品向人們詮釋了什么,呈現出怎樣的藝術感,進而讓學生能夠基本了解美術作品創作過程的基本思維邏輯。最后則要將課堂所剩余的時間真正歸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由分組,并結合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題,自行開展討論并確立美術作品的基本構思,教師則以“啟發者”的身份深入學生實踐活動全過程之中,通過觀察和溝通兩種途徑,了解學生美術作品構思的靈感來源,并適當為之提供相應的啟發和建議,幫助學生能夠進一步優化自身的靈感思維和邏輯思維。這樣的教學引導和啟發過程顯然在無形中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逐漸形成,久而久之也會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并增強其創新能力[3]。
在高校美術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活動全面開展之前,應該針對當今時代的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將美術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層目標予以全面分析,從中發掘教學活動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存在的具體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確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的具體模式,為高校美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在這里,分析當今時代的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要以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點,明確美術教育必須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的全面培養。并以此為契機,確定高校美術教育學生創新思維培養與美術教育總體目標高度適應,并最終確立理論教學與主題實踐活動相對應的教育模式,最終實現高校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相關理論知識和品鑒能力,更能確保學生創新思維與美術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從而保障美術教育模式高度適合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并且其靈活性更能體現出美術教育模式的創新色彩。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廣大高校美術教師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深挖當今時代全社會對高校學生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從中深刻感知創新能力對高校學生步入社會,并在社會站穩腳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進而深刻感知高校美術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將高校美術教育的總體目標進行有效細化,并且將其與每一次教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從中探索出豐富的教育內容和多樣性的教育方法,具體的行動方案也會就此形成[4]。三是與高校“創新創業工坊”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出創新實踐活動主題,并且以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抓住并深刻理解經典作品的創新點,從中指導學生找到適合美術作品的創意來源,最終創作出具有創新性的美術作品。這樣的教育模式顯然不僅可以兼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以及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總體需求,同時也會促進高校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趨勢。
結合當今時代教育背景,以及人才市場的總體需求情況,高校學生不僅要具備系統性的專業知識體系,以及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更要在自身專業領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對此,在高校美術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在教育的目標與內容上,還是在方法與手段上,都要以人才的社會需求為著眼點,進而形成專屬于高校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里,要先明確“創新”的概念和實現創新的基本要素,即: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美術教育平臺,以及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靈感思維、邏輯思維形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之后則要明確教育平臺、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應用方案和實施路徑[5]。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高度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以及當今時代人才需求的現實情況和未來趨勢,從而探索出適合學生學情和時代大背景的高校美術教育載體,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建立多樣化的教育平臺。二是要深挖美術教育資源,并且不斷引進新的美術教育技術,確保美術教育活動的內容和開展方式更加生動靈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此期間,既要強調美術鑒賞作品的深入挖掘,為學生創意靈感的產生提供更加鮮活的案例支撐條件,還要注重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實現美術作品的深層內涵能夠淋漓盡致體現出來,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培養提供更為直接的條件。三是要全面開展高校美術教育的研學活動,通過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所蘊含的美,并且通過引導和啟發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中發現美的存在并形成深度體驗過程,并且幫助學生能夠將自己發展和體驗到的美通過繪畫作品表達出來。這樣的教育過程顯然重點關注了學生對于學習過程的內心感受,更是將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作為內心情感抒發的一種方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效果顯然與人才的社會需求形成了高度統一。
縱觀以上研究觀點,不難發現在當今高校美術教育中,雖然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是一點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需要加以不斷完善。可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實將其轉化成為現實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求廣大教師在教育思想的落實上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更要在教育模式上不斷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技術也會隨之不斷更新,高校美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方式、方法也會隨之發生轉變,而這無疑也是廣大學者和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今后學術研究與實踐探索的主要方向所在。